一种新型双曲线面杆校直机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30



1.本实用新型涉及校直设备,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双曲线面杆校直机。


背景技术:

2.面杆是用来悬挂面条的杆子,目前常用的为金属材质。由于长时间使用,面杆容易出现弯折、压扁等而无法使用的情况,造成大的浪费,据不完全统计,申请人每年每条面条生产线上要浪费约1500根,每年损失金额近3万元。虽然人工能够校直一部分,但速度慢、效果差。
3.双曲线校直原理是利用校直辊围绕圆形直杆作保持水平直线做公转和自转运动,从而把弯曲变形的面杆旋转交错滚压校直。现有的双曲线校直机如图1所示,包括方箱2.1以及方箱2.1内设置的两对倾斜设置直辊2.2,方箱2.1通过在其中一侧固定连接的齿轮与驱动其旋转的驱动机构连接,从而实现方箱2.1的旋转,内部的四个直辊2.2心轴与待校直的圆截面直杆不是垂直的,让四个直辊在待校直的圆截面直杆上轨迹为螺旋轨迹,从而实现校直,但这种校直机的校圆效果有限,且因驱动校直辊作公转(即驱动方箱旋转)的驱动机构只在一侧设置,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容易出现故障。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效果好的新型双曲线面杆校直机。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新型双曲线面杆校直机,包括基座、悬空设置在基座上的双曲线校直机构,所述双曲线校直机构包括方箱、设置在方箱内的多对校直辊,其中方箱的两端中心各固定连接有一转轴,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为空心转轴,且每个空心转轴外固定连接有一同步齿轮,两个同步齿轮最终由同一个第三驱动机构驱动,每个空心转轴的另一端通过轴承、轴承座分别与第一校圆机构、第二校圆机构连接;所述第一校圆机构、第二校圆机构均包括机箱、固定在机箱内的一至多对校圆凹面轮,其中每对校圆凹面轮中的两个校圆凹面轮为上、下相对设置且位于上面的校圆凹面轮由第一驱动机构驱动作逆时针自转、下面的那个校圆凹面轮由第二驱动机构作顺时针自转,且每对校圆凹面轮中两个校圆凹面轮的上、下凹面围成截面为圆形的校圆空间,且第一校圆机构的校圆空间半径要大于待校直的面杆外径,第二校圆机构的校圆空间半径等于待校直的面杆外径;在第一校圆机构机箱的左右两侧、以及第二校圆机构机箱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与空心转轴同轴的通孔,通孔与校圆空间也为同轴设置;第一校圆机构的机箱底部、第二校圆机构的机箱底部均通过垫高块固定连接在基座上。
6.进一步,所述双曲线校直机构包括五对校直辊,即从左往右的第一对垂直设置曲线辊、第二对倾斜设置直辊、第三对垂直设置曲线辊、第四对倾斜设置直辊、第五对垂直设置曲线辊,其中第一对、第三对、第五对垂直设置曲线辊的每个曲线辊的心轴与待校直的面杆是垂直的;而第二对倾斜设置直辊中的两个直辊的心轴、第四对倾斜设置直辊中的两个
直辊心轴均与待校直的面杆不是垂直的。
7.进一步,所述第三驱动机构包括主动轮、同步轴、同步被动齿轮,其中主动轮通过皮带连接有伺服电机,主动轮固定连接在同步轴的中间位置,在同步轴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一同步被动齿轮,每个同步被动齿轮与对应的同步齿轮通过同步带传动。
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备的有益效果是:
9.1、通过第一校圆机构、第二校圆机构等设置,能够起到有效的校圆效果,且在两个校圆机构之间设置双曲线校直机构,能够在一次校圆后、经校直后、再次校圆,校圆校直效果好;
10.2、通过在双曲线校直机构中增设三组垂直设置曲线辊,能够起到很好的滚圆作用;
11.3、通过在方箱的两侧各固定一个同步齿轮,两个同步齿轮同步转动,从而能够维持方箱旋转的平衡性,延长其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2.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双曲线校直机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4.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双曲线校直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15.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三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16.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校圆机构、第二校圆机构中的每对校圆凹面轮与待校圆的面杆截面配合示意图;
17.其中,1、基座,2、双曲线校直机构,2.1、方箱,2.2、直辊,2.3、曲线辊,3、转轴,4、面杆,5、同步齿轮,6、主动轮,7、同步轴,8、同步被动齿轮,9、第一校圆机构,10、第二校圆机构,11、机箱,12、校圆凹面轮,12.1、校圆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18.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1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技术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20.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1.此外,下文未详述部分均参考现有技术及常规常识进行。且“固定连接”、“固定”等为常规的螺栓固定连接、焊接等。
22.如图2

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新型双曲线面杆校直机,包括基座1、悬空设置在基座1上的双曲线校直机构2,双曲线校直机构2包括方箱2.1、通过各自的心轴悬挂在方箱2.2内的五对校直辊,即从左往右的第一对垂直设置曲线辊2.3(由两个上下相对设置的曲线辊2.3构成)、第二对倾斜设置直辊2.2(同现有技术)、第三对垂直设置曲线辊2.3(由两个上下相对设置的曲线辊2.3构成)、第四对倾斜设置直辊2.2(同现有技术)、第五对垂直设置曲线辊2.3(由两个上下相对设置的曲线辊2.3构成),其中第一对、第三对、第五对垂直设置曲线辊2.3的每个曲线辊2.3的心轴与待校直的面杆4是垂直的;而第二对倾斜设置直辊2.2中的两个直辊2.2的心轴、第四对倾斜设置直辊中的两个直辊2.2心轴均与待校直的面杆4不是垂直的;所有的曲线辊2.3及所有的直辊2.2均相对各自的心轴作旋转动作,而所有的心轴两端固定连接在方箱2.1的相适应位置上;直辊2.2的辊面为圆筒状,而曲线辊2.3的辊面呈现从两端向中间凹陷的曲面状。
23.其中方箱2.1的两端中心各固定连接有一转轴3,转轴3为空心转轴,且每个空心转轴3外固定连接有一同步齿轮5,两个同步齿轮5最终由同一个第三驱动机构驱动,即第三驱动机构包括主动轮6、同步轴7、同步被动齿轮8,其中主动轮6按常规方式通过皮带连接有伺服电机(图中未画出),主动轮6固定连接在同步轴7的中间位置,在同步轴7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一同步被动齿轮8,每个同步被动齿轮8与对应的同步齿轮5通过同步带传动;
24.每个空心转轴3的另一端通过轴承、轴承座分别与第一校圆机构9的机箱11右侧壁、第二校圆机构10的机箱11左侧壁连接;所述第一校圆机构9、第二校圆机构10均包括机箱11、通过旋转轴固定在机箱11内的一至多对校圆凹面轮12,其中每对校圆凹面轮12中的两个校圆凹面轮12为上、下相对设置且每个校圆凹面轮12固定在一根旋转轴上;每根旋转轴一端通过轴承、轴承座固定在对应的机箱11的相适应位置上,每根旋转轴的另一端伸出对应的机箱11的一侧壁且与对应的机箱11的相适应位置通过轴承、轴承座连接;
25.其中每对校圆凹面轮12中位于上面的校圆凹面轮12由第一驱动机构驱动作逆时针自转、下面的那个校圆凹面轮12由第二驱动机构作顺时针自转。第一校圆机构9、第二校圆机构10这两者各自上面的两个校圆凹面轮12的第一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同步带、齿轮,在第一校圆机构9两个上面的校圆凹面轮12的旋转轴上且位于伸出机箱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一齿轮,两个齿轮外套设同一个同步带且通过同步带同步传动,其中一个齿轮的心轴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第一校圆机构9与第二校圆机构10的驱动机构各自独立。第一校圆机构9、第二校圆机构10这两者下面的两个校圆凹面轮12的第二驱动机构具体结构同第一驱动机构,只是第一驱动机构的驱动电机带动对应部件作逆时针旋转,第二驱动机构的驱动电机带动对应部件作顺时针旋转。
26.且每对校圆凹面轮12中两个校圆凹面轮12的上、下凹面围成截面为圆形的校圆空间12.1,且第一校圆机构9的校圆空间12.1半径要大于待校直的面杆4外径(半径),第二校圆机构10的校圆空间12.1半径等于待校直4的面杆外径(半径);在第一校圆机构9机箱11的左右两侧、以及第二校圆机构10的机箱11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与空心转轴3同轴的通孔,通孔与校圆空间12.1也为同轴设置;第一校圆机构9的机箱11底部、第二校圆机构10的机箱11底部均通过垫高块固定连接在基座1上。
27.使用时,待校直校圆的面杆从左侧第一校圆机构9的通孔喂入,通过第一校圆机构9的两对、四个校圆凹面轮12将面杆进行初步校圆,并将面杆经空心的转轴送入中间的双曲
线校直机构2内,双曲线校直机构12的方箱2.1在第三驱动机构驱动下作旋转动作,利用等多个校直辊围绕面杆作做公转和自转运动,从而把弯曲变形的面杆旋转交错滚压校直;最后经第二校圆机构10的左侧通孔进入第二校圆机构10,通过第二校圆机构10的四个校圆凹面轮12进一步将校直的面杆进行校圆。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613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