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地形的土壤溶质流失量的检测方法、装置以及设备与流程

专利检索2022-05-10  19



1.本发明涉及地表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是一种基于微地形的土壤溶质流失量的检测方法、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2.目前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严重,其中由于农业灌溉、径流冲刷引起的土壤溶质流失是引起农业面源污染的途径之一,因此预测土壤溶质的流失量对于缓解农业面源污染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土壤溶质流失量的估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多种影响因素,如:土壤溶质迁移的物理化学过程、地表糙度、径流冲刷侵蚀,对流扩散等。目前关于土壤溶质流失量检测的方法大致分为经验估算和模型预测两种类型的方法。
3.一方面主要是利用传统的经验对总量进行检测,而这种方法忽略土壤溶质迁移的内在机理,使得计算的结果误差较大;另一方面利用数学模型的对总量进行检测,通过考虑多种复杂的影响因素及各种物理化学过程,借助模型对土壤溶质迁移流失总量进行计算,而这种方法需要获取大量相关的参数以及实测数据,根据该参数以及数据,对模型不断进行重复的验证,获取检测结果,过于繁琐,不够简便。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微地形的土壤溶质流失量的检测方法、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能够根据微地形地表的几何形状以及微地形的地表的径流运动的实际情况,对微地形的溶质流失量的进行快速以及精准检测,简单便捷,易于实现,该技术方案如下:
5.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微地形的土壤溶质流失量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6.获取微地形的地表参数、流量参数以及土壤参数,其中,所述地表参数包括坡面参数以及坡度参数;
7.根据所述流量参数以及坡面参数,获取所述微地形的入渗参数;
8.根据所述坡面参数、坡度参数、流量参数、入渗参数以及与所述微地形的地表形状相对应的填洼计算算法,获取所述微地形的填洼参数;
9.根据所述微地形的土壤参数以及预设的径流溶质流失量算法,获取径流溶质流失量;
10.根据所述微地形的土壤参数、填洼参数以及预设的泥沙溶质流失量算法,获取泥沙溶质流失量;
11.将所述径流溶质流失量以及泥沙溶质流失量进行加和,获取所述微地形的土壤溶质流失总量;
12.获取用户的检测指令,其中,所述检测指令包括与被检测区域相关联的地表参数、流量参数以及土壤参数,根据被检测区域相关联所述地表参数、流量参数以及土壤参数,获
取被检测区域的土壤溶质流失总量。
13.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微地形的土壤溶质流失量的检测装置,包括:
14.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微地形的地表参数、流量参数以及土壤参数,其中,所述地表参数包括坡面参数以及坡度参数;
15.入渗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流量参数以及坡面参数,获取所述微地形的入渗参数;
16.填洼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坡面参数、坡度参数、流量参数、入渗参数以及与所述微地形的地表形状相对应的填洼计算算法,获取所述微地形的填洼参数;
17.径流溶质流失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微地形的土壤参数以及预设的径流溶质流失量算法,获取径流溶质流失量;
18.泥沙溶质流失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微地形的土壤参数、填洼参数以及预设的泥沙溶质流失量算法,获取泥沙溶质流失量;
19.土壤溶质流失计算模块,用于将所述径流溶质流失量以及泥沙溶质流失量进行加和,获取所述微地形的土壤溶质流失总量;
20.检测模块,用于获取用户的检测指令,其中,所述检测指令包括与被检测区域相关联的地表参数、流量参数以及土壤参数,根据被检测区域相关联所述地表参数、流量参数以及土壤参数,获取被检测区域的土壤溶质流失总量。
21.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基于微地形的土壤溶质流失量的检测方法的步骤。
22.第四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基于微地形的土壤溶质流失量的检测方法的步骤。
23.在本实施例中,能够根据微地形地表的几何形状以及微地形的地表的径流运动的实际情况,对微地形的溶质流失量的进行快速以及精准检测,简单便捷,易于实现。
24.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微地形的土壤溶质流失量的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26.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微地形的土壤溶质流失量的检测方法中s2的流程示意图;
27.图3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微地形的土壤溶质流失量的检测方法中s3的流程示意图;
28.图4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微地形的土壤溶质流失量的检测方法中s3的流程示意图;
29.图5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微地形的土壤溶质流失量的检测方法中s3的流程示意图;
30.图6为本技术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微地形的土壤溶质流失量的检测方法中s3的流程示意图;
31.图7为本技术第六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微地形的土壤溶质流失量的检测方法中s3的流程示意图;
32.图8为本技术第七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微地形的土壤溶质流失量的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33.图9为本技术第八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微地形的土壤溶质流失量的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34.图10为本技术第九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微地形的土壤溶质流失量的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1为本技术第十实施例提供的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6.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37.在本技术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38.应当理解,尽管在本技术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技术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若”可以被解释成为“在
……
时”或“当
……
时”或“响应于确定”。
39.请参阅图1,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微地形的土壤溶质流失量的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40.s1:获取微地形的地表参数、流量参数以及土壤参数,其中,所述地表参数包括坡面参数以及坡度参数。
41.该基于微地形的土壤溶质流失量的检测方法的执行主体为基于微地形的土壤溶质流失量的检测设备(以下简称检测设备),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检测设备还可以是服务器,所述服务器可以是一台计算机设备,或多台计算机设备联合而成的服务器机群,用于与客户端建立网络连接。
42.所述地表参数是反映微地形的地表特征的参数,包括坡面参数以及坡度参数,其中,所述坡面参数包括坡面直线长度l2、坡面宽度l、微地形边长a、微地形宽度b以及微地形与坡面形成的夹角α;所述坡度参数包括坡度θ。
43.所述流量参数是指径流流入微地形的流量,包括入流流量参数以及径流流量参数,所述入流流量是指径流流入微地形的总流量,包括单宽入流量w
i
以及单位时间的单宽
入流量q
i
,其中,w
i
=q
i
t。
44.所述径流流量是指在重力作用下沿微地形的地表流动的径流的流量,包括单宽径流量w
r
、单位时间的单宽径流量q
r
、径流剪切力τ、以及径流过水断面面积a。其中,w
r
=q
r
t。
45.所述土壤参数是指由于径流的作用,与基于所述微地形的土壤的物质相关联的参数;由于径流流入微地形时,会形成两个区域,分别为径流层以及混合层,所述径流层是指径流在土壤的微地形表面流动的区域,所述混合层是径流在土壤内部的流动的区域,由于径流的作用,泥沙伴随径流流失的同时会吸附土壤水中的溶质,逐渐形成溶液,所述溶液包括水、溶质以及泥沙。
46.所述土壤参数包括溶质参数以及泥沙参数,其中,所述溶质参数包括平衡运输能力下的混合层溶质浓度c
mx
、溶液中的初始溶质浓度c0、溶液中的初始溶质量q0、溶质交换率c
g
、溶质吸附率k3、溶质解析率k4以及溶质迁移能力q
m
。所述泥沙参数包括泥沙密度ρ
s
以及迁移泥沙水量v。
47.所述土壤参数还包括土壤混合层深度d
e
、土壤容重ρ
b
、土壤初始含水量θ0以及常数分割系数k
p

48.在本实施例中,检测设备获取用户输入的微地形的地表参数、流量参数以及土壤参数,获取所述微地形的坡面参数、坡度参数、入流流量参数、径流流量参数、溶质参数以及泥沙参数。
49.s2:根据所述流量参数以及坡面参数,获取所述微地形的入渗参数。
50.所述入渗参数是指在径流流入微地形地表时,发生入渗作用产生的参数,包括土壤吸湿率参数s、第一常数a

、第二常数c以及入渗量i。
51.在本实施例中,检测设备获得所述流量参数以及坡面参数后,进行处理,获取所述微地形的入渗参数。
52.请参阅图2,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微地形的土壤溶质流失量的检测方法中s2的流程示意图,包括步骤s201~s202,具体如下:
53.s201:根据所述流量参数、坡面参数以及入渗作用函数,获取所述微地形的土壤吸湿率参数以及常数。
54.其中,所述入渗作用函数由3个函数通过曲线拟合组成,记为f1~f3:
55.f1=h=∫hdt
56.f2=st
0.5
a

=w
i

w
r

h
[0057][0058]
其中,所述入渗作用函数中h为过水断面填洼量,h为坡面水宽。
[0059]
在本实施例中,检测设备根据函数f1~f3,通过曲线拟合,获得所述入渗作用函数,解析获取的所述流量参数,获取所述单宽入流量w
i
、单位时间的单宽入流量q
i
以及单宽径流量w
r
,通过所述入渗作用函数,获取所述微地形的土壤吸湿率参数s、第一常数a

以及第二常数c。
[0060]
s202:根据所述土壤吸湿率参数、常数以及入渗作用算法,获取所述微地形的入渗量。
[0061]
在本实施例中,检测设备根据所述土壤吸湿率参数s、第一常数a

以及入渗作用算
法,其中,所述入渗作用算法为:
[0062]
st
0.5
a

=i
[0063]
检测设备获取所述微地形的入渗量i。
[0064]
s3:根据所述坡面参数、坡度参数、流量参数、入渗参数以及与所述地表形状相对应的填洼计算算法,获取所述微地形的填洼参数。
[0065]
在本实施例中,入渗开始时,检测设备解析微地形的几何形状,根据所述微地形地表的几何形状,选取与所述地表形状相对应的填洼计算算法,根据所述坡面参数、坡度参数,获取所述微地形的填洼参数,其中,所述微地形的填洼参数包括最大填洼量以及实际填洼量。
[0066]
如图3所示,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若所述微地形的地表形状为半圆形,则根据所述坡面参数、坡度参数、流量参数、入渗参数以及半圆形填洼计算算法,获取所述微地形的填洼参数,其中,所述填洼参数包括最大填洼量v
max
以及实际填洼量v,其中,所述半圆形填洼计算算法如下:
[0067][0068]
其中,所述v
max半圆形
为所述半圆形结构的微地形的最大填洼量,所述v
半圆形
为所述半圆形结构的微地形的实际填洼量;所述n为所述半圆形结构的微地形在地表的个数;
[0069]
检测设备解析所述坡面参数、坡度参数、流量参数,获取所述半圆形结构的微地形边长a,其中,所述a即所述半圆形结构的微地形半径;以及获取所述坡度θ、单宽入流量w
i
、坡面宽度l,根据所述半圆形填洼计算算法,获取v
半圆形

[0070]
如图4所示,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若所述微地形的地表形状为三角形,则根据所述坡面参数、坡度参数、流量参数、入渗参数以及三角形填洼计算算法,获取所述微地形的填洼参数,其中,所述填洼参数包括最大填洼量v
max
以及实际填洼量v,其中,所述三角形填洼计算算法如下:
[0071][0072]
其中,所述v
max三角形
为所述三角形结构的微地形的最大填洼量,所述v
三角形
为所述三角形结构的微地形的实际填洼量;所述n为所述三角形结构的微地形在地表的个数;所述α为所述三角形结构的微地形与坡面形成的夹角。
[0073]
检测设备解析所述坡面参数、坡度参数、流量参数,获取所述三角形结构的微地形边长a,微地形宽度b、微地形与坡面形成的夹角α、坡度θ、单宽入流量w
i
以及坡面宽度l,根据所述三角形填洼计算算法,获取v
三角形

[0074]
如图5所示,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若所述微地形的地表形状为矩形,则根据所述坡面参数、坡度参数、流量参数、入渗参数以及矩形填洼计算算法,获取所述微地形的填洼参数,其中,所述填洼参数包括最大填洼量v
max
以及实际填洼量v,其中,所述矩形填洼计算算法如下:
[0075][0076]
其中,所述v
max矩形
为所述矩形结构的微地形的最大填洼量,所述v
矩形
为所述矩形结构的微地形的实际填洼量;所述n为所述矩形结构的微地形在地表的个数。
[0077]
检测设备解析所述坡面参数、坡度参数、流量参数,获取所述矩形结构的微地形边长a,微地形宽度b、坡度θ、单宽入流量w
i
以及坡面宽度l,根据所述矩形填洼计算算法,获取v
矩形

[0078]
如图6所示,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若所述微地形的地表形状为梯形,则根据所述坡面参数、坡度参数、流量参数、入渗参数以及梯形填洼计算算法,获取所述微地形的填洼参数,其中,所述填洼参数包括最大填洼量v
max
以及实际填洼量v,其中,所述梯形填洼计算算法如下:
[0079][0080]
其中,所述v
max梯形
为所述梯形结构的微地形的最大填洼量,所述v
梯形
为所述梯形结构的微地形的实际填洼量;所述n为所述梯形结构的微地形在地表的个数;所述α为所述梯形结构的微地形与坡面形成的夹角。
[0081]
检测设备解析所述坡面参数、坡度参数、流量参数,获取所述梯形结构的微地形边长a,即所述梯形的腰长,微地形宽度b即所述梯形的底边长、微地形与坡面形成的夹角α、坡度θ、单宽入流量w
i
以及坡面宽度l,根据所述梯形填洼计算算法,获取v
梯形

[0082]
如图7所示,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若所述微地形的地表形状为组合形,所述组合形是指所述微地形的结构包括半圆形、三角形、矩形以及梯形,则根据所述坡面参数、坡度参数、流量参数、入渗参数以及组合形填洼计算算法,获取所述微地形的填洼参数,其中,所述填洼参数包括最大填洼量v
max
以及实际填洼量v,其中,所述组合形填洼计算算法如下:
[0083][0084]
其中,所述v
max组合形
为所述组合形结构的微地形的最大填洼量,所述v
组合形
为所述组合形结构的微地形的实际填洼量;所述n为所述组合形结构的微地形在地表的个数;所述α为所述组合形结构的微地形与坡面形成的夹角。
[0085]
检测设备解析所述坡面参数、坡度参数、流量参数,获取所述组合形结构的微地形边长a、微地形宽度b;其中,所述半圆形结构的微地形的半径、三角形结构的微地形的边长、矩形结构的微地形的边长与梯形结构的微地形的腰长相同,所述矩形结构的微地形的宽度与梯形结构的微地形的底边长相同;以及获取微地形与坡面形成的夹角α、坡度θ、单宽入流量w
i
以及坡面宽度l,根据所述组合形填洼计算算法,获取v
组合形

[0086]
s4:根据所述微地形的土壤参数以及径流溶质流失量算法,获取径流溶质流失量。
[0087]
其中,所述径流溶质流失量算法为:
[0088]
m
径流
=c
w
,v
[0089]
在本实施例中,检测设备通过获取所述土壤参数中的迁移泥沙水量v,根据所述径流溶质流失量算法,获取径流溶质流失量m
径流

[0090]
请参阅图8,图8为本技术第七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微地形的土壤溶质流失量的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包括步骤s8,所述步骤s8在所述步骤s4之前,具体如下:
[0091]
s8:根据所述微地形的入渗参数、土壤参数以及预设的径流浓度函数,建立径流溶质流失量算法。
[0092]
其中,所述径流浓度函数由3个函数通过曲线拟合组成,记为f4~f6:
[0093][0094][0095]
f6=γ=ρ
b
k
p
θ0[0096]
式中,h为坡面水深;τ为径流剪切力;c
m
为混合层的溶质浓度;c
w
为径流中的溶质浓度;μc
w
为进入混合层中的径流浓度;d
e
为土壤混合层深度;c
e
为土壤初始溶质浓度;γ为土壤总溶质与溶解于水中的溶质比值;θ0为土壤初始含水量;ρ
b
为土壤容重;k
p
为常数分割系数。
[0097]
在本实施例中,检测设备获取所述土壤参数中的径流剪切力τ、土壤初始溶质浓度c
e
、土壤初始含水量θ0、土壤容重ρ
b
、常数分割系数k
p
以及入渗参数中的入渗量i,首先根据所述径流浓度函数f5~f6,通过一阶微分求解,获得关于c
m
的函数表达式,并根据所述关于c
m
函数表达式以及所述径流浓度函数f4,获得关于c
w
的函数表达式,根据所述关于c
w
的函数表达式,建立与径流溶质流失量m
径流
以及迁移泥沙水量v相关联的径流溶质流失量算法。
[0098]
s5:根据所述微地形的土壤参数、填洼参数以及泥沙溶质流失量算法,获取泥沙溶质流失量。
[0099]
其中,所述泥沙溶质流失量m
泥沙
与所述微地形的实际填洼量v的对应关系为:
[0100]
m
泥沙
=q
t
(c
s
)v v(q
t
(c
s
) c
m
)
[0101]
在本实施例中,检测设备通过获取所述土壤参数中所述一定时间内泥沙吸附溶质总量q
t
、一定时间内泥沙浓度c
s
、迁移泥沙水量v、混合层的溶质浓度c
m
以及所述填洼参数中微地形的实际填洼量v,根据所述泥沙溶质流失量算法,获取泥沙溶质流失量m
泥沙

[0102]
请参阅图9,图9为本技术第八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微地形的土壤溶质流失量的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包括步骤s9,所述步骤s9在所述步骤s5之前,具体如下:
[0103]
s9:根据所述微地形的流量参数、土壤参数以及预设的泥沙浓度函数,建立泥沙溶质流失量算法。
[0104]
其中,所述泥沙浓度函数由3个函数通过曲线拟合组成,记为f7~f9:
[0105][0106]
[0107][0108]
其中,初始条件:c
t
(t=0)=c0;q
t
(t=0)=q0;
[0109]
式中,a为径流过水断面面积;c
s
为泥沙浓度;c
g
为溶质交换率;c
mx
为平衡运输能力下的混合层的溶质浓度;q0为溶液中的初始溶质量;q
t
为一定时间内溶液中的溶质总量;v为迁移泥沙水量;c0为溶液中的初始溶质浓度;c
t
为一定时间内溶液中的溶质浓度,ρ
s
为泥沙密度,k3为溶质吸附率;k4为溶质解析率;q
m
为溶质迁移能力。
[0110]
f7表示微地形表面泥沙浓度,f8和f9表示泥沙吸附的溶质浓度。
[0111]
在本实施例中,检测设备根据获取所述土壤参数中的溶液中的初始溶质浓度c0以及溶液中的初始溶质量q0,通过初始条件获取一定时间内溶液中的溶质浓度c
t
以及一定时间内溶液中的溶质总量q
t
,根据获得的溶质吸附率k3、溶质迁移能力q
m
、溶质解析率k4,所述流量参数中的径流过水断面面积a、所述土壤参数中的溶质交换率c
g
以及平衡运输能力下的混合层的溶质浓度c
mx
,根据所述泥沙浓度函数f7~f9,通过一阶微分求解,获取关于泥沙浓度c
s
的函数表达式,根据关于c
s
的所述函数表达式,建立与泥沙溶质流失量
泥沙
以及所述微地形的实际填洼量v相关联的泥沙溶质流失量算法。
[0112]
s6:将所述径流溶质流失量以及泥沙溶质流失量进行加和,获取所述微地形的土壤溶质流失总量。
[0113]
在本实施例中,检测设备通过将所述径流溶质流失量m
径流
以及泥沙溶质流失量m
泥沙
进行加和,获取所述微地形的土壤溶质流失总量m
土壤
,其中,所述土壤溶质流失总量m
土壤
为:
[0114]
m
土壤
=m
径流
m
泥沙
=c
w
v q
t
(c
s
)v v(q
t
(c
s
) c
m
)
[0115]
s7:获取用户的检测指令,其中,所述检测指令包括与被检测区域相关联的地表参数、流量参数以及土壤参数,根据被检测区域相关联所述地表参数、流量参数以及土壤参数,获取被检测区域的土壤溶质流失总量。
[0116]
在本实施例中,用户可以输入与被检测区域相关联的地表参数、流量参数以及土壤参数,触发检测设备响应检测指令,响应设备根据所述被检测区域相关联所述地表参数、流量参数以及土壤参数,获取被检测区域的土壤溶质流失总量。
[0117]
请参考图10,图10为本技术第九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微地形的土壤溶质流失量的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可以通过软件、硬件或两者的结合实现基于微地形的土壤溶质流失量的检测装置的全部或一部分,该装置10包括:
[0118]
获取模块101,用于获取微地形的地表参数、流量参数以及土壤参数,其中,所述地表参数包括坡面参数以及坡度参数;
[0119]
入渗处理模块102,用于根据所述流量参数以及坡面参数,获取所述微地形的入渗参数;
[0120]
填洼处理模块103,用于根据所述坡面参数、坡度参数、流量参数、入渗参数以及与所述微地形的地表形状相对应的填洼计算算法,获取所述微地形的填洼参数;
[0121]
径流溶质流失计算模块104,用于根据所述微地形的土壤参数以及预设的径流溶质流失量算法,获取径流溶质流失量;
[0122]
泥沙溶质流失计算模块105,用于根据所述微地形的土壤参数、填洼参数以及预设的泥沙溶质流失量算法,获取泥沙溶质流失量;
[0123]
土壤溶质流失计算模块106,用于将所述径流溶质流失量以及泥沙溶质流失量进行加和,获取所述微地形的土壤溶质流失总量;
[0124]
检测模块107,用于获取用户的检测指令,其中,所述检测指令包括与被检测区域相关联的地表参数、流量参数以及土壤参数,根据被检测区域相关联所述地表参数、流量参数以及土壤参数,获取被检测区域的土壤溶质流失总量。
[0125]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获取模块,获取微地形的地表参数、流量参数以及土壤参数,其中,所述地表参数包括坡面参数以及坡度参数;通过入渗处理模块,根据所述流量参数以及坡面参数,获取所述微地形的入渗参数;通过填洼处理模块,根据所述坡面参数、坡度参数、流量参数、入渗参数以及与所述微地形的地表形状相对应的填洼计算算法,获取所述微地形的填洼参数;通过径流溶质流失计算模块,根据所述微地形的土壤参数以及预设的径流溶质流失量算法,获取径流溶质流失量;通过泥沙溶质流失计算模块,根据所述微地形的土壤参数、填洼参数以及预设的泥沙溶质流失量算法,获取泥沙溶质流失量;通过检测模块获取用户的检测指令,根据被检测区域相关联所述地表参数、流量参数以及土壤参数,获取被检测区域的土壤溶质流失总量。能够根据微地形地表的几何形状以及微地形的地表的径流运动的实际情况,对微地形的溶质流失量的进行快速以及精准检测,简单便捷,易于实现。
[0126]
请参考图11,图11为本技术第十实施例提供的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设备11包括:处理器111、存储器112以及存储在存储器112上并可在处理器111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113;计算机设备可以存储有多条指令,指令适用于由处理器111加载并执行上述所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九的方法步骤,具体执行过程可以参见所示的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九的具体说明,在此不进行赘述。
[0127]
其中,处理器11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核心。处理器111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服务器内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112内的指令、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以及调用存储器112内的数据,执行基于微地形的土壤溶质流失量的检测装置10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可选的,处理器111可以采用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可编程逻辑阵列(programble logic array,pla)中的至少一个硬件形式来实现。处理器111可集成中央处理器111(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图像处理器111(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和调制解调器等中的一个或几种的组合。其中,cpu主要处理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等;gpu用于负责触摸显示屏所需要显示的内容的渲染和绘制;调制解调器用于处理无线通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111中,单独通过一块芯片进行实现。
[0128]
其中,存储器112可以包括随机存储器112(random access memory,ram),也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112(read

only memory)。可选的,该存储器112包括非瞬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non

transitory 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um)。存储器112可用于存储指令、程序、代码、代码集或指令集。存储器112可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用于实现操作系统的指令、用于至少一个功能的指令(比如触控指令等)、用于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的指令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上面各个方法实施例中涉及到的数据等。存储器112可选的还可以是至少一个位于远离前述处理器111的存储装置。
[0129]
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可以存储有多条指令,所述指令适用于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上述所示的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九的方法步骤,具体执行过程可以参见所示的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九的具体说明,在此不进行赘述。
[0130]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单元、模块完成,即将所述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单元或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另外,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具体名称也只是为了便于相互区分,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上述系统中单元、模块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0131]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或记载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0132]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0133]
在本发明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终端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终端设备实施例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讯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讯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0134]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0135]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0136]
所述集成的模块/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可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的步骤。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可以为源代码形式、对象代码形式、可执行文件或某些中间形式等。
[0137]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如果对本发明的各种改动或变形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倘若这些改动和变形属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等同技术范围之内,则本发
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形。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5029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