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投影灯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33


一种投影灯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投影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动态投影灯。


背景技术:

2.现有的一种投影灯,包括固定座、安装于所述固定座的转动座、光源组件、固定于所述转动座的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侧的投影片,所述壳体盖设于所述光源组件的上方,所述光源组件直接固定于所述固定座的顶面而未凸伸入所述转动座的开口中。
3.由于所述光源组件直接固定于所述固定座的顶面,容易导致所述光源组件照射的角度范围太窄,使得所述投影片处于较低的位置无法被所述光源组件直射,导致投影出来的图案不完整或者清晰度不一致,而无法满足使用者对投影效果的需要。
4.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投影灯,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背景技术所面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所述旋转座包括贯穿其上下表面的一开口,所述凸伸部凸伸入所述开口,所述光源组件固定于所述凸伸部的投影灯。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手段:
7.一种投影灯,包括:一固定座,设有一凹槽以及自所述凹槽的底部向上延伸形成的凸伸部;一旋转座,收容于所述凹槽,所述旋转座包括贯穿其上下表面的一开口,所述凸伸部凸伸入所述开口;一光源组件,收容于所述开口且固定于所述凸伸部;一罩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罩体的投影片,所述罩体固定于所述旋转座且盖设在所述光源组件的上方;一上盖,盖设于所述罩体的外侧;一电机以及一电路板均固定于所述固定座,所述电机驱动所述旋转座旋转,所述光源组件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一上盖,罩设于所述罩体的外侧。
8.进一步,所述旋转座包括围绕所述开口设置的台阶部,所述凸伸部高出所述台阶部的顶面设置,所述光源组件位于所述台阶部上方。
9.进一步,所述光源组件与所述台阶部在上下方向上形成间隙。
10.进一步,所述光源组件不高于所述旋转座的顶面设置。
11.进一步,多个所述凸伸部之间的连线形成三角形。
12.进一步,所述光源组件包括一灯板以及固定于所述灯板的多个灯珠,多个螺钉将所述灯板固定于所述凸伸部,所述凸伸部为圆形柱状体,其内部形成与所述螺钉配合的内螺纹。
13.进一步,所述固定座包括自所述凹槽的底壁向上延伸形成的卡持部,所述卡持部凸伸入所述开口而阻挡所述旋转座向上移动。
14.进一步,所述固定座包括一底座以及与所述底座相互配合的盖体,所述固定座包括上下贯穿所述盖体的贯孔,所述贯孔与所述凹槽连通,所述凸伸部与所述卡持部围绕所述贯孔交替设置。
15.进一步,所述上盖包括自其内表面朝向所述光源组件延伸形成的锁扣部,所述固
定座包括自其顶面向下凹设形成的导引槽以及自所述导引槽的侧壁沿水平方向延伸形成的扣合部,所述锁扣部沿所述导引槽旋转而扣合于所述扣合部。
16.进一步,所述固定座包括自所述导引槽的侧壁朝远离所述光源组件的方向延伸形成的凸起,所述锁扣部包括与所述凸起配合的凹陷部。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投影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8.通过所述固定座设有所述凹槽以及自所述凹槽的底部向上延伸形成的凸伸部,所述旋转座收容于所述凹槽,所述旋转座包括贯穿其上下表面的一开口,所述凸伸部凸伸入所述开口,所述光源组件收容于所述开口且固定于所述凸伸部,所述罩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罩体的投影片,所述罩体固定于所述旋转座且盖设在所述光源组件的上方,增加了所述光源组件照射的角度范围,使所述光源组件均匀照射所述投影片,投影出完整且清晰的图案效果。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投影灯的立体图;
20.图2为图1的立体分解图;
21.图3为图2中固定座、光源组件及旋转座的立体分解图;
22.图4为图3中固定座、光源组件及旋转座的组合图;
23.图5为图4的俯视图;
24.图6为图5中沿a

a线的剖视图;
25.图7为图2中投影罩与旋转座的立体图;
26.图8为图7中沿b

b线的剖视图;
27.图9为图8中c的局部放大图;
28.图10为图8中d的局部放大图;
29.图11为图7中的罩体旋转后的立体图;
30.图12为图7中沿投影罩的立体分解图;
31.图13为图1中上盖旋转后的立体图。
32.具体实施例的附图标号说明:
33.投影灯100固定座1底座11盖体12贯孔121凹槽122通孔123凸伸部124卡持部125扣合部126凸起126a导引槽127腔体13旋转座2开口21第一台阶22第二台阶23卡槽24第一槽241第二槽242卡扣部243导引面244齿圈25电机3齿轮31光源组件4灯板41灯珠42罩体5第一部51主体部511配合部5111支撑部512开孔513卡勾514连接部5141勾部5142第二部52限位部521压接部522通槽523投影片6第一影片61第二影片62中间部621边缘部622上盖7内表面71
锁扣部72凹部721主板8电池9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35.如图1和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投影灯100,所述投影灯100包括一固定座1、固定于所述固定座1的一光源组件4、活动安装于所述固定座1的一旋转座2、固定于所述旋转座2且盖设于所述光源组件4的上方的一罩体5、驱动所述旋转座2的一电机3、收容于所述固定座1的主板8与电池9以及扣合于所述固定座1的一上盖7,所述电池9及所述电机3均与所述主板8电性连接。
36.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固定座1包括一底座11以及扣合在所述底座11 上的一盖体12,所述底座11与所述盖体12形成一腔体13,所述主板8及所述电池9均收容于所述腔体13。所述盖体12包括自其上表面向下凹设形成一凹槽 121以及上下贯穿所述盖体12一贯孔122以及一通孔123,所述贯孔122以及所述通孔123上下贯穿所述凹槽121的底壁,所述通孔123位于所述贯孔122的外侧,所述贯孔122的直径大于所述通孔123的直径,所述凹槽121与所述腔体 13连通设置。所述盖体12还包括围绕所述贯孔122设置的多个卡持部125以及多个凸伸部124,多个所述凸伸部124之间的连线形成的三角形,所述卡持部125 以及所述凸伸部124均自所述凹槽121的底壁向上延伸形成,所述卡持部125 以及所述凸伸部124均不高于所述盖体12的顶面设置,所述卡持部125低于所述凸伸部124设置,所述卡持部125与所述凸伸部124围绕所述贯孔122的轴向交替设置,所述凸伸部124相对于所述卡持部125更靠近所述贯孔122的中心,所述通孔123位于所述支撑柱的外侧。所述上盖12包括自其顶面向下凹设形成的导引槽127以及自所述导引槽127的侧壁沿水平方向延伸形成的扣合部126,所述扣合部126与所述导引槽127的底壁在上下方向上形成收容空间,所述上盖 12包括自所述导引槽127的侧壁朝远离所述光源组件4的方向延伸形成的凸起 126a。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盖体12的外形大致为圆柱体,多个所述扣合部126 沿着所述盖体12的轴向分布。
37.如图3、图4和图6所示,所述旋转座2收容于所述凹槽121,所述旋转座 2的顶面不高于所述固定座1的顶面设置,所述旋转座2包括贯穿其上下表面的一开口21以及围绕所述开口21设置的一第一台阶22、一第二台阶23以及一齿圈25,定义所述第二台阶23为台阶部,所述开口21连通所述贯孔122且两者上下对齐设置,所述开口21的直径大于所述贯孔122的直径,所述第一台阶22 低于所述第二台阶23设置。所述卡持部125以及所述凸伸部124均向上凸伸入所述开口21,所述卡持部125扣合于所述第一台阶22,防止所述旋转座2向上移动,所述凸伸部124向上越过所述第二台阶23但低于所述旋转座2的顶面设置。所述旋转座2还包括围绕所述开口21的设置的多个卡槽24,所述卡槽24 上下贯穿所述旋转座2,所述卡槽24包括一第一槽241以及连通所述第一槽241 的一第二槽242,所述第一槽241在水平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槽242在水平方向上的宽度,所述卡扣部243形成在所述第二槽242的槽壁,所述第二槽 242的槽壁与所述第一槽241的槽壁的相互连接处形成一导引面244。
38.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电机3包括凸伸入所述通孔123的一齿轮31,所述齿轮31与所述齿圈25相互配合,而驱动所述旋转座2旋转。
39.如图3、图4和图6所示,所述光源组件4与所述主板8电性连接,所述光源组件4包括
一灯板41以及固定于所述灯板41的多个灯珠42,所述灯板41固定于所述凸伸部124且收容于所述开口21,所述灯板41位于所述第二台阶23 的上方且不高于所述旋转座2的上表面设置。所述灯板41与所述第二台阶23 在上下方向上形成间隙。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灯板41通过螺钉固定于凸伸部124,所述凸伸部124为圆形柱状体,其内部形成与所述螺钉配合的内螺纹(未图示)。所述灯珠42发出的光照射在所述第一投影片61以及所述第二投影片62,通过所述第一部5可以看到所述第一投影片61和所述第二投影片62上的图案。
40.如图2、图9和图10所示,所述罩体5包括一第一部5以及盖设于所述第一部上方的一第二部5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51与所述第二部52为一透明胶圈结构,所述第一部51向下抵接所述旋转座2。所述第一部51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形成的一主体部511、贯穿所述主体部511的一开孔513以及自所述主体部511沿水平方向延伸形成的一支撑部512,所述主体部511包括与所述第二部52相扣合的一配合部511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511为一个中空的圆柱体,所述开孔513为一个圆孔,所述支撑部512自所述配合部5111朝向所述开孔513的圆心的方向延伸形成且形成围绕所述开孔513设置的一圆环,即,所述开孔513在对应设有支撑部512的部分的圆孔的直径会比其它位置的直径小。所述第一部51还包括连接所述主体部511的至少一卡勾514,所述卡勾53朝远离所述第一部51的方向延伸形成,所述卡勾53先凸伸入所述卡槽24然后沿着所述开口21的中心轴方向旋转而扣合于所述卡槽24的槽壁。所述勾部514在卡扣于所述卡扣部243之前凸伸入所述第一槽241,所述卡勾514从第一槽241移动至第二槽242,所述导引面244在所述卡扣514从所述第一槽241移动到所述第二槽242中起到导引的作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卡勾514设有多个,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至少设置两个所述卡勾514(参见图8)。所述第二部52包括一限位部521、自所述限位部521沿水平方向延伸形成的压接部522(即所述压接部522垂直于所述限位部521)以及上下贯穿所述压接部522的一通槽523,所述限位部521扣合于所述配合部5111且位于所述配合部5111的外侧,所述压接部522位于所述支撑部512的上方,所述压接部522与所述支撑部512相互平行且上下对齐设置。所述开孔513与所述通槽523相互连通且两者的直径相等。
41.如图7、图9和图10所示,所述投影片6包括设置在第一部51的一第一影片61以及设置在第二部52的一第二影片62,即,所述投影片6与所述罩体5 可分离设置。所述光源组件4位于所述第一影片61与所述第二影片62围成的空间的内。所述第一影片61包括展开状态和围合状态,所述第一影片61的展开状态为一平板状结构的胶片,便于将图案印制在透明胶片上,所述第一影片61的围合状态形成圆柱状而收容于所述第一部51的内表面,换而言之,所述第一影片61围合状态的形状与所述第二部52的形状相匹配而将所述第一部51的内表面完全遮蔽,且所述第一影片61的结合端形成部分重叠,防止所述第一部51 存在未被所述第一影片61遮盖的部分。所述支撑部512位于所述第一影片61 的上方,所述第一影片61的底部与所述第一部51的底部齐平,所述支撑部512 与所述旋转座2共同限制所述第一影片61在上下方向上的移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影片61向上抵接所述支撑部512。所述第二影片62位于所述压接部522 的下方,所述第二影片62包括一中间部621以及自所述中间部621沿水平方向延伸形成的边缘部622,所述中间部621的直径与所述通槽523的直径相等,所述中间部621的向上显露于所述通槽523且向下显露于所述开孔513,使得所述灯珠42发出的光直接透过所述中间部621及所述上盖7而照射在投影面上,投影出来的图案更加清晰,所述支撑部512向上支撑所述边缘部622,所述压接部 522向下压接所述边缘部622,即,
所述边缘部622位于所述支撑部512与所述压接部522之间,防止所述第二影片62上下移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影片62为圆形的胶片。
42.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上盖7盖设于所述罩体5的外侧,所述上盖7包括自其内表面71朝向所述光源组件4延伸形成的锁扣部72,所述锁扣部72沿所述导引槽127旋转而扣合于所述扣合部126,从而防止所述上盖7脱离所述固定座1,所述锁扣部72包括与所述凸起126a配合的凹陷部721,所述凹陷部721 自所述锁扣部72朝远离所述光源组件4的方向凹陷形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盖7为半透明的圆形磨砂盖,多个所述锁扣部72一一对应与所述扣合部126 配合。通电时,所述第一投影片61和所述第二投影片62透过所述上盖7而投影在天花板或者墙上。
43.如图1和图2所示,组装时,先将所述电池9以及所述主板8安装于所述底座11,再将所述电机3固定于所述盖体12或固定于所述底座11,将盖体12固定于所述底座11;然后将所述旋转座2安装于所述盖体12,再将所述光源组件 4固定于所述盖体12,然后将所述罩体5相对于所述固定座1旋转而使得所述锁扣部72扣合于所述固定座1的所述卡持部125,最后将所述上盖7旋转而扣合于所述固定座1。
4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投影灯有以下有益效果:
45.(1)通过所述固定座1设有所述凹槽122以及自所述凹槽122的底部向上延伸形成的凸伸部124,所述旋转座2收容于所述凹槽122,所述旋转座2 包括贯穿其上下表面的一开口21,所述凸伸部124凸伸入所述开口21,所述光源组件4收容于所述开口21且固定于所述凸伸部124,所述罩体5以及设置于所述罩体5的投影片6,所述罩体5固定于所述旋转座2且盖设在所述光源组件4的上方,增加了所述光源组件4照射的角度范围,使所述光源组件4 均匀照射所述投影片6,投影出完整且清晰的图案效果。
46.(2)所述光源组件4与所述台阶部23在上下方向上形成间隙,防止所述光源组件4向下压接到所述旋转座2,而影响到所述旋转座2旋转。
47.(3)多个所述凸伸部124之间的连线形成三角形,对所述光源组件4形成稳定的支撑。
48.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471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