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C连接器的端子模组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106


type

c连接器的端子模组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连接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type

c连接器的端子模组。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类电子产品层出不穷,相应的多种针对不同电子产品的连接器应运而生,usb连接器是电连接器中应用最广泛、最普及的连接器之一,绝大数电子设备都配备有usb连接器。目前,usb type

c连接器作为一种可以实现正反插的连接器得到广泛应用。
3.type

c连接器的端子模组包块上端子座、上端子组、下端子座、下端子组、隔板及绝缘块。目前成型工艺是先将上端子组与上端子座注塑成型为上端子模组、再将下端子组与下端子座注塑成型为下端子模组、然后将隔板组装在上端子模组与下端子模组之间、最后在上端子模组、下端子模组、隔板上注塑成型绝缘块。该工艺涉及三次注塑成型,因此所需要的注塑磨具较多、工艺较为复杂,导致模具成本和人工成本较高,且生产效率低下。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本较低、组装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的type

c连接器的端子模组。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装工艺简单、成本低、生产效率高的type

c连接器的端子模组。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type

c连接器的端子模组,包括第一绝缘本体、第二绝缘本体、设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的第一端子组、隔板及设置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的第二端子组,所述第一端子组和所述隔板部分埋设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内形成端子组件,所述第二端子组安装于所述端子组件形成端子模块,所述端子模块部分埋设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内。
8.优选地,所述隔板位于所述第一端子组与所述第二端子组之间。
9.优选地,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包括在插接方向上设置于前端的基部,所述隔板埋设于所述基部内。
10.优选地,所述第一端子组包括若干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在插接方向上设置于后端的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一绝缘本体还包括在插接方向上设置于所述基部后端的突出部,所述第一焊接部延伸至所述突出部的外部。
11.优选地,所述第二端子组包括若干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包括沿插接方向设置于前端的第二对接部,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在插接方向上设置于前端的第一对接部,所述隔板位于所述第一对接部和所述第二对接部之间。
12.优选地,所述基部包括顶面,所述顶面上设有向下凹陷的安装槽,所述第二导电端子还包括设置于第二对接部后端的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容纳在所述安装槽内。
13.优选地,所述第二导电端子还包括在插接方向上设置于后端的第二焊接部,所述
第二焊接部延伸至所述突出部的外部,所述第二对接部凸出所述顶面。
14.优选地,所述基部还包括与所述顶面相对的底面,所述第一对接部凸出所述底面。
15.优选地,所述第一对接部、所述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二对接部及所述第二焊接部部分或全部突出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外部。
16.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固定部部分或全部埋设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内,所述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固定部、所述隔板及所述第一绝缘本体部分或全部埋设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内。
17.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第一绝缘本体注塑成型于第一端子组与隔板上,而后组装第二端子组后注塑成型第二绝缘本体,从而仅需注塑两次即可完成本实用新型的生产组装,组装工艺简单,工序较少,且需要的模具少,制造成本低,有利于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type

c连接器的端子模组的立体图。
19.图2是图1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20.图3是图1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21.图4是图2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22.图5是图3的另一角度的进一步立体分解图。
23.图6是图3的全部立体分解图。
24.图7是本实用新型type

c连接器的端子模组的第一绝缘本体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下文描述中所述的“连接”、“安装”、“固定”等词,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可以是直接连接、安装、固定,也可以是间接连接、安装、固定,即允许有第三方物质介入。术语“第一”、“第二”、“第三”可以在此用于描述各种元件,但这些元件不受这些术语的限制,此术语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
26.请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type

c连接器的端子模组100包括第一绝缘本体1、第二绝缘本体2、设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的第一端子组3、隔板5及设置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2的第二端子组4。
27.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注塑成型于所述第一端子组3与所述隔板5上形成端子组件10,即所述第一端子组3及所述隔板5部分埋设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内形成所述端子组件10,其中,优选的,所述隔板5位于所述第一端子组3的上方,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隔板5亦可以位于所述第一端子组3的下方。
28.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包括在插接方向上设置于前端的基部11及在插接方向上设置于基部11后端的突出部12,所述隔板5埋设于所述基部11内。
29.参照图6所示,所述第一端子组3由若干第一导电端子组成,其包括在插接方向上设置于前端且呈平板状的第一对接部31、自所述第一对接部31沿插接方向向后延伸的第一安装部32、自所述第一安装部32后端延伸的第一固定部33及自所述第一固定部33后端延伸
的第一焊接部34。其中,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部33与所述第一安装部32垂直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焊接部34与所述第一固定部33垂直设置。所述插接方向为本实用新型与对接连接器插接的方向,且本实用新型靠近对接连接器的一端为前端,而远离对接连接器的一端为后端。
30.所述第二端子组4由若干第二导电端子组成,其包括在插接方向上设置于前端且呈平板状的第二对接部41、自所述第二对接部41沿插接方向向后延伸的第二安装部42、自所述第二安装部42后端延伸的第二固定部43及自所述第二固定部43后端延伸的第二焊接部44。优选的,所述第二固定部43与所述第二安装部42垂直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焊接部44与所述第二固定部43垂直设置。
31.结合图7所示,所述基部11包括位于所述隔板5上方的顶面111及与所述顶面111相对的位于所述隔板5下方的底面112。
32.所述第一端子组3的所述第一对接部31凸出所述底面112,所述第一端子组3的所述第一焊接部34延伸至所述突出部12的外部,所述第一端子组3的所述第一安装部32和第一固定部33分别部分或全部埋设于所述基部11和所述突出部12。所述隔板5位于所述第一对接部31和所述第二对接部41之间。
33.所述基部11设有自所述顶面111向下凹陷形成的安装槽114,所述安装槽114用于安装所述第二端子组4的所述第二安装部42。所述第二端子组4的所述第二对接部41凸出所述基部11的所述顶面111,所述第二焊接部44延伸出所述突出部12。
34.所述第一端子组3和所述隔板5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注塑成型为一体形成所述端子组件10,所述第二端子组4安装到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形成一个完整的端子模块20,所述第二绝缘本体2注塑成型于所述端子模块20上形成本实用新型type

c连接器的端子模组100。注塑成型后,所述第一端子组3的所述第一对接部31和所述第一焊接部34及所述第二端子组4的所述第二对接部41和所述第二焊接部44部分或全部突出在所述第二绝缘本体2的外部,所述第一安装部32、所述第一固定部33部分或全部埋设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内,且所述第二安装部42、所述第二固定部43、所述隔板5及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部分或全部埋设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2内。
35.本实用新型type

c连接器的端子模组100的成型工艺如下:首先,将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注塑成型于所述隔板5和所述第一端子组3上形成所述端子组件10,接下来,将所述第二端子组4组装到所述端子组件10形成所述端子模块20,最后,将所述第二绝缘本体2注塑成型于所述端子模块20上形成所述type

c连接器的端子模组100。
36.本实用新型type

c连接器的端子模组100将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一体注塑成型于所述隔板5及所述第一端子模组3上形成所述端子组件10、所述第二端子组4安装到所述端子组件10形成所述端子模块20、所述第二绝缘本体2一体注塑成型于所述端子模块20上形成本实用新型type

c连接器的端子模组100,简化了组装工艺、节省了模具成本。
37.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8.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对
本说明书的理解应该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为基础,例如对“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性的描述,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43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