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升搅拌均匀性的混凝土搅拌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47



1.本实用新型属于混凝土搅拌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升搅拌均匀性的混凝土搅拌装置。


背景技术:

2.水泥搅拌机又称混凝土搅拌机,是用来把水泥、砂石骨料和水混合并拌制成混凝土混合料的机械,主要由拌筒、加料和卸料机构、供水系统、原动机、传动机构、机架和支承装置等组成。
3.现有的混凝土搅拌装置中,大多是将各原料直接投入到搅拌箱内并添加水来实现简单的搅拌,该种方式容易导致物料不易分散和混合不均匀,且搅拌时间长,效率低下,物料混合不够均匀细腻,尤其难以达到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搅拌的标准。
4.基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提升搅拌均匀性的混凝土搅拌装置,通过设置多个进料口,并在多个出料口的下方设置物料分散板,从而实现在多个进料口同时进料的情况下能够将各个进料口的物料进行旋转拍散,从而保证了各物料在混合前就具有一定的混合度,通过设置多个均匀分布的出水板,实现了在进料时就能够使水充分且均匀的和各物料之间进行接触,从而提高了搅拌的均匀性。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升搅拌均匀性的混凝土搅拌装置。
6.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提升搅拌均匀性的混凝土搅拌装置,包括搅拌箱,所述搅拌箱的上端设有上箱盖,所述上箱盖的上端设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转轴连有搅拌轴,所述搅拌轴的另一端位于所述搅拌箱内部,所述上箱盖上设有多个进料口,多个所述进料口以上箱盖的轴心为圆心均匀分布,所述搅拌轴位于所述上箱盖的下端位置处设有物料分散板,所述上箱盖上还设有供水组件,所述物料分散板的上端设有喷头清理件,所述喷头清理件的上端与所述上箱盖的下端面贴合连接。
8.优选的,所述上箱盖的下端面设有第一凹槽,所述上箱盖的上端面设有第二凹槽,所述供水组件包括出水板、环形分流管,所述出水板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环形分流管位于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出水板的下端设有喷头,所述喷头通过输水管与所述环形分流管连通,所述环形分流管的上端设有一进水口。
9.优选的,所述环形分流管与所述上箱盖同轴心设置。
10.优选的,所述进水口上设有第一阀门。
11.优选的,所述第一凹槽、出水板均设有多个,多个所述出水板以所述上箱盖的轴心为圆心均匀分布。
12.优选的,所述喷头设有多个,多个所述喷头呈一排均匀分布在所述出水板的下端。
13.优选的,多个所述喷头均与其所对应的输水管连通。
14.优选的,所述搅拌箱的上端呈圆柱形,所述搅拌箱的下端呈圆锥形,所述搅拌轴位于所述物料分散板的下方设置有第一搅拌杆,所述搅拌轴的下端设有第二搅拌杆,所述第二搅拌轴位于所述搅拌箱的圆锥部位。
15.优选的,所述搅拌轴位于所述第一搅拌杆处还设有第一清理组件,所述第一清理组件包括第一刮板,所述第一刮板的一侧与所述搅拌箱的内壁贴合连接,所述第一刮板的另一端连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上端通过第一连接杆与搅拌轴连接,所述支撑板的下端通过第二连接杆与搅拌轴连接。
16.优选的,所述搅拌轴位于所述第二搅拌杆处还设有第二清理组件,所述第二清理组件包括第二刮板,所述第二刮板的一侧与所述搅拌箱的圆锥部位所在内壁贴合连接,所述第二刮板的另一端上端通过支撑杆与第二连接杆连接,所述第二刮板的下端通过第三连接杆与搅拌轴连接。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8.(1)本实用新型一种提升搅拌均匀性的混凝土搅拌装置,通过设置多个进料口,并在多个出料口的下方设置物料分散板,从而实现在多个进料口同时进料的情况下,通过物料分散板的旋转能够将各个进料口的物料进行拍散,从而保证了各物料在混合前就具有一定的混合度,通过设置多个均匀分布的出水板,实现了在进料时就能够使水充分且均匀的和各物料之间进行接触,从而提高了搅拌的均匀性。
19.(2)本实用新型一种提升搅拌均匀性的混凝土搅拌装置,通过在物料分散板的上端设置喷头清理件,且喷头清理件的上端与上箱盖的内壁接触,从而能够通过物料分散板的旋转带动喷头清理件在上箱盖的内壁上旋转,从而能够对上箱盖内壁上的各个喷头进行清理,防止混凝土物料对喷头堵塞,避免出现出水不均匀的情况。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上箱盖结构的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上箱盖结构的剖视图。
24.图中:1、搅拌箱;2、上箱盖;3、电机;4、搅拌轴;5、进料口;61、出水板;62、喷头;63、输水管;64、环形分流管;65、进水口;7、物料分散板;8、喷头清理件;9、第一搅拌杆;10、第一连接杆;11、第二连接杆;12、支撑板;13、第一刮板;14、第三连接杆;15、支撑杆;16、第二刮板;17、第二搅拌杆;18、出料口。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
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请参阅图1

3所示,一种提升搅拌均匀性的混凝土搅拌装置,包括搅拌箱1,所述搅拌箱1的上端设有上箱盖2,所述上箱盖2的上端设有电机3,所述电机3的转轴连有搅拌轴4,所述搅拌轴4与所述上箱盖2同轴心设置且搅拌轴4通过轴承连接在所述上箱盖2上,所述搅拌轴4的另一端位于所述搅拌箱1内部,所述上箱盖2上设有多个进料口5,多个所述进料口5以上箱盖2的轴心为圆心均匀分布,所述搅拌轴4位于所述上箱盖2的下端位置处设有物料分散板7,所述上箱盖2上还设有供水组件,所述物料分散板7的上端设有喷头清理件8,所述喷头清理件8为橡胶刮板,所述喷头清理件8的上端与所述上箱盖2的下端面贴合连接。通过该设置,能够保证在多个进料口5同时进料的情况下,通过物料分散板7的旋转能够将各个进料口5的物料进行拍散,保证了各物料在混合前就具有一定的混合度,方便了后续的搅拌,提高了搅拌均匀性。
28.所述上箱盖2的下端面设有第一凹槽,所述上箱盖2的上端面设有第二凹槽,所述供水组件包括出水板61、环形分流管64,所述出水板61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环形分流管64位于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出水板61的下端设有喷头62,所述喷头62通过输水管63与所述环形分流管64连通,所述环形分流管64的上端设有一进水口65,所述环形分流管64与所述上箱盖2同轴心设置,所述进水口65上设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一凹槽、出水板61均设有多个,多个所述出水板61以所述上箱盖2的轴心为圆心均匀分布,所述喷头62设有多个,多个所述喷头62呈一排均匀分布在所述出水板61的下端,多个所述喷头62均与其所对应的输水管63连通,多个所述输水管63均与环形分流管64连通。通过该设置,能够保证打开第一阀门水能够经环形分流管64到达各输水管63内,并通过输水管63从对应的多个喷头62喷出,通过设置多个均匀分布的出水板61,实现了在进料时就能够使水充分且均匀的和各物料之间进行接触,从而提高了搅拌的均匀性。
29.所述搅拌箱1的上端呈圆柱形,所述搅拌箱1的下端呈圆锥形,通过将搅拌箱1的下端设置呈圆锥形,方便混合后的混凝土的取出,所述搅拌轴4位于所述物料分散板7的下方设置有第一搅拌杆9,所述第一搅拌轴9位于所述搅拌箱1的圆柱形部位,所述搅拌轴4的下端设有第二搅拌杆17,所述第二搅拌轴17位于所述搅拌箱1的圆锥部位。通过设置第一搅拌杆9,能够对各物料的主体部分进行搅拌,保证其混合均匀,通过设置第二搅拌杆17能够对圆锥部位第一搅拌轴9难以搅拌的区域进行搅拌,进一步提高了搅拌的均匀性,保证了各物料的充分混合。
30.所述搅拌箱1的下端设有出料口18,所述出料口18上设有第二阀门,所述出料口18上还设有除泡网。
31.所述搅拌轴4位于所述第一搅拌杆9处还设有第一清理组件,所述第一清理组件包括第一刮板13,所述第一刮板13的一侧与所述搅拌箱1的内壁贴合连接,所述第一刮板13的
另一端连有支撑板12,所述支撑板12的上端通过第一连接杆10与搅拌轴4连接,所述支撑板12的下端通过第二连接杆11与搅拌轴4连接。通过设置第一清理组件,能够对搅拌箱1圆柱形所在部位的内壁上所粘附的物料进行清理,使其重新加入搅拌,进一步保证了各物料的搅拌均匀性,也方便了后续对搅拌箱1内壁的清洗。
32.所述搅拌轴4位于所述第二搅拌杆17处还设有第二清理组件,所述第二清理组件包括第二刮板16,所述第二刮板16的一侧与所述搅拌箱1的圆锥部位所在内壁贴合连接,所述第二刮板16的另一端上端通过支撑杆15与第二连接杆11连接,所述第二刮板16的下端通过第三连接杆14与搅拌轴4连接。
33.通过设置第二清理组件,能够对搅拌箱1圆锥形所在部位的内壁上所粘附的物料进行清理,使其重新加入搅拌,进一步保证了各物料的搅拌均匀性,也方便了后续对搅拌箱1内壁的清洗。
3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421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