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温控型蓄电池化成槽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53



1.本实用新型涉及蓄电池化成槽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温控型蓄电池化成槽系统。


背景技术:

2.化成是蓄电池制造很关键的一道工序,其转化过程的好坏都将直接影响到蓄电池的性能。电池化成也就是电池的充电过程。对于电池化成,电池热容小,硫酸浓度高,大部分铅膏发生硫酸盐化反应,产生许多热量,而酸量又相对较低,不易及时散热,导致电池内部温度快速升高,甚至可能超过60℃。过高的化成温度会大大加速电解液的损失,使电池初期容量降低,极板寿命缩短,严重影响电池的品质。因此,电池化成时温控措施至关重要。
3.目前,业内一般采用往化成槽中通入冷却水或热水的方式来控制温度,通过从化成槽的一侧通入冷却水或热水,从另一侧排水的方式保证化成槽内的温度的相对恒定,当由于冷却水的流动性较低,容易导致在调温的过程中,化成槽各位置温差较大,温度一致性不佳,影响产品的品质稳定性。
4.因此,发明一种温控型蓄电池化成槽系统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温控型蓄电池化成槽系统,通过将冷水支管安装在槽体的内壁上部,将热水支管安装在槽体的内壁下部,根据冷水热水的特性,能够使得冷热水快速对流混合,且在槽体的底部内壁安装有曝气管,通过曝气管上的曝气孔喷出气流,能够加快槽体内水的流动,使得槽体内各个位置的温度能够快速均匀的保持一致,以解决技术中的上述不足之处。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温控型蓄电池化成槽系统,包括槽体,所述槽体右侧内壁的上部安装有冷水总管,所述槽体前后两侧内壁的上部均安装有冷水支管,所述冷水支管的左端密封设置,所述冷水支管的右端与冷水总管相连接,所述冷水支管远离槽体内壁的一侧横向等间距开设有冷水出孔,所述槽体右侧内壁的底部安装有热水总管,所述槽体前后两侧内壁的底部均安装有热水支管,所述热水支管的左端密封设置,所述热水支管的右端与热水总管相连接,所述热水支管远离槽体内壁的一侧横向等间距开设有热水出孔,所述槽体的右侧外壁的上部安装有冷水进管,所述冷水进管的左端贯穿槽体的右侧外壁,所述冷水进管的左端与冷水总管相连接,所述槽体的右侧外壁的底部设置有热水进管,所述热水进管的左端贯穿槽体的右侧外壁,所述热水进管的左端与热水总管相连接,所述槽体底部内壁的前后两部均设置有曝气管,所述曝气管的上侧表面等间距开设有曝气孔,所述曝气管的左端连接有输气支管,所述输气支管固定在槽体的左侧内壁上,所述槽体左侧内壁的中部安装有输气总管,所述输气总管的底部与两个所述输气支管的上端相连接,所述槽体的前侧外壁安装有plc控制器。
7.优选的,所述槽体前侧外壁的中左端安装有气泵,所述气泵的输出端贯穿槽体的前侧壁,所述气泵的输出端与输气总管相连接,所述气泵与plc控制器之间电性连接。
8.优选的,所述槽体左侧外壁的上部安装有第一排水管,所述第一排水管与槽体的内腔相贯通,所述槽体左侧外壁的底部安装有第二排水管,所述第二排水管与槽体的内腔相贯通,所述第一排水管上设置有第一排水阀门,所述第二排水管上安装有第二排水阀门。
9.优选的,所述冷水进管上安装有第一进水阀门,所述热水进管上安装有第二进水阀门。
10.优选的,所述槽体的前后两侧内壁的中部均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数量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温度传感器等间距分布在槽体的前后两侧内壁上,多个所述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plc控制器的输入端之间电性连接,所述plc控制器上设置有显示屏。
11.优选的,所述槽体后侧壁的上部开设有溢流孔,所述溢流孔设置为条形,所述溢流孔所处的水平高度高于冷水支管所处的水平高度,所述溢流孔所处的水平高度高于第一排水管所处的水平高度。
12.优选的,所述溢流孔的外端端口下方设置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与槽体固定连接,所述溢流孔的外端端口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拦截板,所述拦截板与槽体固定连接,所述拦截板的底部与导流板之间固定连接,所述拦截板与导流板之间一体化加工成型。
13.优选的,所述导流板的下方设置有储水槽。
1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5.1、通过将冷水支管安装在槽体的内壁上部,将热水支管安装在槽体的内壁下部,根据冷水热水的特性,能够使得冷热水快速对流混合,且在槽体的底部内壁安装有曝气管,通过曝气管上的曝气孔喷出气流,能够加快槽体内水的流动,使得槽体内各个位置的温度能够快速均匀的保持一致,提高了蓄电池在化成过程中的稳定性;
16.2、本化成槽结构简单,制作方便,通过在槽体后侧壁的上部开设有溢流孔,且在溢流孔的外侧设置有导流板和拦截板,在导流板的下方设置有储水槽,当槽体内的水的高度达到或者超过溢流孔时,槽体内的水从溢流孔流出,在导流板的引导下流入储水槽内进行储存,便于后期循环使用,减小水资源的浪费,同时避免溢出的水到处乱流,保证了周围环境的清洁。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热水支管与热水总管连接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曝气管与输气总管连接图。
23.附图标记说明:
24.1槽体、2冷水总管、3冷水支管、4冷水出孔、5热水总管、6热水支管、7热水出孔、8第一排水管、9第一排水阀门、10第二排水管、11第二排水阀门、12冷水进管、13热水进管、14曝
气管、15曝气孔、16输气支管、17输气总管、18气泵、19温度传感器、20第一进水阀门、21第二进水阀门、22plc控制器、23溢流孔、24储水槽、25导流板、26拦截板。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2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

5所示的一种温控型蓄电池化成槽系统,包括槽体1,所述槽体1右侧内壁的上部安装有冷水总管2,所述槽体1前后两侧内壁的上部均安装有冷水支管3,所述冷水支管3的左端密封设置,所述冷水支管3的右端与冷水总管2相连接,所述冷水支管3远离槽体1内壁的一侧横向等间距开设有冷水出孔4,所述槽体1右侧内壁的底部安装有热水总管5,所述槽体1前后两侧内壁的底部均安装有热水支管6,所述热水支管6的左端密封设置,所述热水支管6的右端与热水总管5相连接,所述热水支管6远离槽体1内壁的一侧横向等间距开设有热水出孔7,所述槽体1的右侧外壁的上部安装有冷水进管12,所述冷水进管12的左端贯穿槽体1的右侧外壁,所述冷水进管12的左端与冷水总管2相连接,所述槽体1的右侧外壁的底部设置有热水进管13,所述热水进管13的左端贯穿槽体1的右侧外壁,所述热水进管13的左端与热水总管5相连接,所述槽体1底部内壁的前后两部均设置有曝气管14,所述曝气管14的上侧表面等间距开设有曝气孔15,所述曝气管14的左端连接有输气支管16,所述输气支管16固定在槽体1的左侧内壁上,所述槽体1左侧内壁的中部安装有输气总管17,所述输气总管17的底部与两个所述输气支管16的上端相连接,所述槽体1的前侧外壁安装有plc控制器22。
27.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槽体1前侧外壁的中左端安装有气泵18,所述气泵18的输出端贯穿槽体1的前侧壁,所述气泵18的输出端与输气总管17相连接,所述气泵18与plc控制器22之间电性连接,通过气泵18工作,向输气总管17内鼓入气体,气体从曝气管14上的曝气孔15排出,搅动槽体1内的水流,加快了槽体1内的水流流动,使得槽体1内各个位置的温度能够快速均匀的保持一致。
28.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槽体1左侧外壁的上部安装有第一排水管8,所述第一排水管8与槽体1的内腔相贯通,所述槽体1左侧外壁的底部安装有第二排水管10,所述第二排水管10与槽体1的内腔相贯通,所述第一排水管8上设置有第一排水阀门9,所述第二排水管10上安装有第二排水阀门11,当通过热水支管6上的热水出孔7向槽体1内喷入热水时,打开第一排水管8上的第一排水阀门9,使得槽体1顶部的冷水能够通过第一排水管8排出,当通过冷水支管3上的冷水出孔4向槽体1内喷入冷水时,打开第二排水管10上的第二排水阀门11,槽体1底部的热水能够通过第二排水管10排出。
29.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冷水进管12上安装有第一进水阀门20,所述热水进管13上安装有第二进水阀门21,打开第一进水阀门20,便于通过冷水进管12向槽体1内加入冷水,打开第二进水阀门21,便于通过热水进管13向槽体1内加入热水。
30.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槽体1的前后两侧内壁的中部均安装有温度传感器19,所述温度传感器19的数量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温度传感器19等间距分布在槽体1的前后两侧内壁上,多个所述温度传感器19的输出端与plc控制器22的输入端之间电性连接,所述plc控制器22上设置有显示屏,通过多个温度传感器19对槽体1内的水温进行检测,
能够有效地对槽体1内各处水温进行检测,提高了温度检测效果。
31.实施方式具体为:通过多个温度传感器19对槽体1内的水温进行检测,当槽体1内的水温过高需要降低时,关闭第二进水阀门21和第一排水阀门9,打开冷水进管12上的第一进水阀门20,并打开第二排水管10上的第二排水阀门11,冷水通过冷水进管12进入,通过冷水总管2流入到冷水支管3内,并通过冷水支管3上的各个冷水出孔4喷出,形成冷水流进入槽体1内,搅动槽体1内的水流,由于冷水的温度低于槽体1内的水温,所以冷水会从槽体1的上部向底部运动,从而加速槽体1内各个位置的温度传递,槽体1底部的热水会通过第二排水管10排出,保证槽体1内水量的稳定,同时气泵18工作,向输气总管17内鼓入气体,气体从曝气管14上的曝气孔15排出,搅动槽体1内的水流,进一步槽体1内的水流流动,使得槽体1内各个位置的温度能够快速均匀的保持一致,当槽体1内的水温过低需要加热时,关闭第一进水阀门20和第二排水阀门11,打开热水进管13上的第二进水阀门21和第一排水管8上的第一排水阀门9,热水通过热水进管13流入,并通过热水支管6上的热水出孔7喷出,形成热水流进入槽体1内,因为热水的温度高于槽体1内的水温,所述热水流会从槽体1内底部向上运动,从而加速槽体1内各个位置的温度传递,同时气泵18工作,向输气总管17内鼓入气体,气体从曝气管14上的曝气孔15排出,搅动槽体1内的水流,进一步槽体1内的水流流动,使得槽体1内各个位置的温度能够快速均匀的保持一致,提高了蓄电池在化成过程中的稳定性,该实施方式具体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由于冷却水的流动性较低,容易导致在调温的过程中,化成槽各位置温差较大,温度一致性不佳,影响产品的品质稳定性的问题。
3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2

3所示的一种温控型蓄电池化成槽系统,所述槽体1后侧壁的上部开设有溢流孔23,所述溢流孔23设置为条形,所述溢流孔23所处的水平高度高于冷水支管3所处的水平高度,所述溢流孔23所处的水平高度高于第一排水管8所处的水平高度,当槽体1内的水的高度达到或者超过溢流孔23时,槽体1内的水从溢流孔23流出。
33.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溢流孔23的外端端口下方设置有导流板25,所述导流板25与槽体1固定连接,所述溢流孔23的外端端口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拦截板26,所述拦截板26与槽体1固定连接,所述拦截板26的底部与导流板25之间固定连接,所述拦截板26与导流板25之间一体化加工成型,通过拦截板26和导流板25能够对从溢流孔23流出的水进行导向,通过拦截板26能够避免水从导流板25的两侧边缘流出。
34.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导流板25的下方设置有储水槽24,便于对从溢流孔23流出的水进行收集,避免溢出的水到处乱流,保证了周围环境的清洁。
35.实施方式具体为:通过在槽体1后侧壁的上部开设有溢流孔23,且在溢流孔的外侧设置有导流板25,在导流板25的下方设置有储水槽24,当槽体1内的水的高度达到或者超过溢流孔23时,槽体1内的水从溢流孔23流出,在导流板25的引导下流入储水槽24内进行储存,便于后期循环使用,减小水资源的浪费,同时避免溢出的水到处乱流,保证了周围环境的清洁,溢流孔23的外端端口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拦截板26,拦截板26与导流板25之间一体化加工成型,通过拦截板26能够避免水从导流板25的两侧边缘流出,该实施方式具体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化成槽内的水溢出后到处乱流的问题。
36.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
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391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