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浇ecc预制装配式钢板混凝土剪力墙
技术领域
1.本技术涉及建筑结构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后浇ecc预制装配式钢板混凝土剪力墙。
背景技术:
2.剪力墙又称抗震墙,一般用钢筋混凝土做成,在房屋或构筑物中主要承受风荷载或地震作用引起的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重力)的墙体,防止结构剪切(受剪)破坏。
3.如授权公告号cn210947263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后浇ecc预制装配式钢板混凝土剪力墙,包括左预制墙和右预制墙,左预制墙内嵌装有左钢板,左钢板的右侧设置有凸出部,凸出部设置有连接凹槽,右预制墙内嵌装有右钢板,右钢板的左侧设置有凸出的连接凸起,连接凹槽与连接凸起组成插接组件,插接组件外部设置有后浇ecc,后浇ecc将左预制墙和右预制墙连接为一个整体。
4.上述技术中因为钢板表面通常较为平滑,墙体结构的混凝土凝固后与钢板连接的整体性较差,从而使剪力墙整体的强度难以得到保障。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预制装配式钢板混凝土剪力墙的混凝土与钢板连接的整体性较差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后浇ecc预制装配式钢板混凝土剪力墙。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后浇ecc预制装配式钢板混凝土剪力墙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后浇ecc预制装配式钢板混凝土剪力墙,包括第一预制墙和第二预制墙,所述第一预制墙与所述第二预制墙之间设有后浇ecc;所述第一预制墙嵌设有第一钢板,所述第一钢板靠近所述第二预制墙体的一侧部分凸出所述第一预制墙板形成第一凸起;所述第二预制墙嵌设有第二钢板,所述第二钢板靠近所述第一预制墙体的一侧部分凸出所述第二预制墙板形成第二凸起,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均嵌入后浇ecc,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凸起之间部分重叠,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凸起之间共同连接有紧固件,所述第一钢板和所述第二钢板均设有多个通孔。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位于第一预制墙内的第一钢板与位于第二预制墙内的第二钢板分别通过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以紧固件连接,以完成第一预制墙和第二预制墙的连接,连接方式简单便捷;第一预制墙板和第二预制墙板成型时,混凝土灌入位于第一钢板和第二钢板的通孔内,当混凝土凝固时,通孔内的混凝土连接第一钢板或第二钢板两侧的混凝土,从而有利于提升混凝土与钢板连接的整体性,进而有利于提高剪力墙整体的强度。
9.可选的,所述通孔的两端设有倒角。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位于通孔两端的倒角,使混凝土较为易于进入通孔内,有利于使混凝土充分填充通孔的内腔;同时通过设置倒角,可减少通孔内的混凝土与第一钢板两侧或第二钢板两侧混凝土连接部位的应力。
11.可选的,所述通孔的孔壁固设有钢钎,所述钢钎的一端与所述通孔一端的边缘固
定连接,所述钢钎的另一端与所述通孔另一端的边缘固定连接,所述钢钎与所述通孔的中心线相对倾斜。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于通孔孔壁的钢钎与位于通孔内混凝土结合,有利于提升混凝土的强度;钢钎与通孔的中心线倾斜设置,有利于使钢钎与通孔内的混凝土的结合更为充分。
13.可选的,所述钢钎的两端伸出所述通孔的外侧。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钢钎的两端伸出通孔的外侧,使钢钎与位于第一钢板两侧或位于第二钢板两侧的混凝土连接,从而使通孔内的混凝土通过钢钎与第一钢板两侧的混凝土或与第二钢板两侧的混凝土产生连接关系,进而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混凝土与钢板连接的整体性。
15.可选的,所述第一凸起下部远离所述第二凸起一侧的表面从上往下逐渐倾斜靠近所述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下部远离所述第一凸起一侧的表面从上往下逐渐倾斜靠近所述第一凸起。
16.混凝土通常通常从上往下浇注,使混凝土通过重力进行流动填充,当后浇ecc的流动状态的混凝土填充高度逐渐升高至接近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下表面时,第一凸起与第二凸起下表面与混凝土的间隙逐渐减小,使混凝土逐渐难以进入第一凸起与第二凸起下方,从而使后浇ecc较难以充分填充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下方的空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下部的厚度逐渐减小,从而使第一凸起与第二凸起对后浇ecc的阻碍较小,有利于使后浇ecc在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下方进行充分填充。
17.可选的,所述第一凸起下部远离所述第二凸起一侧的表面设为外凸弧面,所述第二凸起下部远离所述第一凸起一侧的表面设为外凸弧面。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凸起下部远离第二凸起一侧的表面设为外凸弧面,第二凸起下部远离第一凸起一侧的表面设为外凸弧面,有利于减少混凝土靠近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下部的区域形成应力集中的情况。
19.可选的,所述第一凸起的厚度等于所述第一钢板主体部位的厚度的一半,所述第二凸起的厚度等于所述第二钢板主体部位的厚度的一半,所述第一钢板的两宽面分别与所述第二钢板的两宽面保持平齐。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钢板的两宽面分别与第二钢板的两宽面保持平齐,有利于使第一预制墙与第二预制墙内侧结构较为接近,从而有利于使剪力墙整体受力时内部受力情况较为均衡,以减少剪力墙整体因受力不均衡而导致结构强度降低的情况。
21.可选的,所述第一钢板和所述第二钢板的表面均设有若干钢筋,所述钢筋与所述第一钢板或所述第二钢板以柱面接触的形式固定连接。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钢筋以柱面接触的形式与第一钢板或第二钢板固定连接,使钢筋的表面与第一钢板或第二钢板的表面之间形成尖角区域,当填充于上述的尖角区域内的混凝土凝固后对钢筋具有卡接作用,从而有利于使混凝土与钢板充分结合,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剪力墙的结构强度。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通过设置位于第一钢板和第二钢板的通孔,当第一预制墙板和第二预制墙板成型时,混凝土灌入位于第一钢板和第二钢板的通孔内,当混凝土凝固时,通孔内的混凝土连接
第一钢板或第二钢板两侧的混凝土,从而有利于提升混凝土与钢板连接的整体性,进而有利于提高剪力墙整体的强度;
25.通过设置与通孔孔壁固定连接的钢钎,使钢钎与位于通孔内混凝土结合,从而提升混凝土的强度;钢钎与通孔的中心线倾斜设置,有利于使钢钎与通孔内的混凝土的结合更为充分。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实施例用于体现整体结构的半剖视图。
27.图2是本实施例的第一钢板的结构示意图。
28.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预制墙;11、第一钢板;111、第一凸起;2、第二预制墙;21、第二钢板;211、第二凸起;3、后浇ecc;4、紧固件;5、外凸弧面;6、通孔;61、倒角;7、钢钎;8、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1
‑
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后浇ecc预制装配式钢板混凝土剪力墙。参照图1,后浇ecc预制装配式钢板混凝土剪力墙包括钢筋8混凝土结构的第一预制墙1和第二预制墙2,第一预制墙1与第二预制墙2之间设有后浇ecc;第一预制墙1嵌设有第一钢板11,第二预制墙2内嵌设有第二钢板21,第一钢板11和第二钢板21分别部分嵌入后浇ecc内。
31.参照图1,第一钢板11与第二钢板21的厚度相等,且第一钢板11的两宽面侧与第二钢板21的两宽面侧保持平齐。第一钢板11靠近第二预制墙2体的一侧部分凸出第一预制墙1板形成第一凸起,第二钢板21靠近第一预制墙1体的一侧部分凸出第二预制墙2板形成第二凸起。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的厚度均为第一钢板11或第二钢板21的厚度的一半,第一凸起与第二凸起部211分重叠,且共同连接有紧固件4,紧固件4为多组螺栓螺母组件。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嵌入后浇ecc,紧固件4位于后浇ecc内。
32.参照图1和图2,第一凸起下部远离第二凸起一侧的表面设为外凸弧面5,第二凸起下部远离第一凸起一侧的表面设为外凸弧面5,并且位于第一凸起的外凸弧面5与位于第二凸起的外凸弧面5从上往下逐渐互相靠近。
33.后浇ecc浇注时,流动状态的混凝土沿外凸弧面5流动,使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的下方的混凝土较为易于得到充分填充;当后浇ecc的混凝土凝固后靠近外凸弧面5的部位应力较小,不易出现因应力集中而开裂的情况。
34.参照图1,第一钢板11和第二钢板21均设有多个通孔6,通孔6的两端设有倒角61,通孔6的孔壁焊接固定有钢钎7,钢钎7与通孔6的中心线相对倾斜。钢钎7的两端伸出通孔6的外侧,钢钎7的一端与通孔6一端的边缘焊接固定,钢钎7的另一端与通孔6另一端的边缘焊接固定。
35.第一预制墙1与第二预制墙2成型时,进入通孔6内的混凝土凝固后与第一钢板11两侧的混凝土或与第二钢板21两侧的混凝土连接。钢钎7与位于通孔6内混凝土结合,有利于提升位于通孔6内的混凝土的强度;钢钎7与通孔6的中心线倾斜设置,有利于使钢钎7与通孔6内的混凝土的结合更为充分。
36.参照图1,第一钢板11和第二钢板21的表面均设有多根互相平行设置的钢筋8,钢筋8与第一钢板11或第二钢板21以柱面接触的形式焊接固定,钢筋8嵌入以第一预制墙1或第二预制墙2内。
37.钢筋8的表面与第一钢板11或第二钢板21的表面之间形成尖角区域,当填充于上述的尖角区域内的混凝土凝固后对钢筋8具有卡接作用,从而有利于使混凝土与钢板的连接强度得到加强。
38.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后浇ecc预制装配式钢板混凝土剪力墙的实施原理为:通过在第一钢板11和第二钢板21设置通孔6,使第一预制墙1和第二预制墙2的混凝土进入通孔6内,通孔6内的混凝土凝固后连接位于第一钢板11两侧的混凝土或位于第二钢板21两侧的混凝土,使混凝土与钢板的整体性得到提升;同时以柱面接触形式焊接于第一钢板11和第二钢板21的钢筋8表面与第一钢板11或第二钢板21的表面形成尖角区域,当混凝土凝固后可与钢筋8形成卡接作用,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混凝土与钢板的连接强度;进而提升剪力墙整体的强度。
39.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3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