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建筑墙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墙体保温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现代社会节能建筑的发展,保温墙体因其具有良好的保温能力使用得越来越广泛;目前的保温墙体一般在建筑墙体内部开设有空腔,并于空腔内安装有隔热棉材料,通过隔热棉对室内温度进行保温隔热,提高人们在室内居住的舒适性。
3.然而,为了在建筑墙体内部安装隔热棉而开设空腔,空腔的存在使得建筑墙体的承载能力减弱,当建筑墙体遇到外力作用时可能存在变形甚至坍塌的风险,影响人们居住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在建筑墙体具有良好保温能力的同时提高建筑墙体的承载能力,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墙体保温结构。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建筑墙体保温结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建筑墙体保温结构,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预制墙板以及用于固定两个预制墙板的预制框架;两所述预制墙板之间安装有承压板,所述承压板抵靠于预制框架;所述承压板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隔热层和第二隔热层。
7.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本技术通过预制框架固定两个预制墙板并时两个预制墙板呈间隔设置,能够使两个预制墙板之间形成用于安装第一隔热层和第二隔热面的空腔,方便整个建筑墙体的加工和组装;承压板安装于空腔内并抵靠于预制框架,当预制框架受到外力作用时,承压板能够起到支撑的作用,从而提高预制框架的承载能力,进而提高整个建筑墙体的承载能力;另外,第一隔热层和第二隔热层的设置均能够起到保温隔热的作用,且第一隔热层和第二隔热面之间间隔设置,能够减少热量沿着隔热层传递的情况,进一步提高了该建筑墙体的保温效果。
8.可选的,所述承压板包括多个连接段,每一所述连接段均沿竖直方向倾斜设置,相邻连接段之间沿水平方向对称设置;每一所述预制墙板朝向承压板的一侧均固定有多个第一加强筋,每一所述第一加强筋均向上倾斜设置并抵靠于连接段。
9.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多个连接段组合形成承压板,使得承压板呈多段弯曲设置;第一加强筋的设置能够在预制墙板固定于预制框架后倾斜向上抵靠于承压板,当承压板受力并向下发生形变时,第一加强筋具有支撑承压板的作用,降低承压板受压变形的可能性。
10.可选的,每一所述预制墙板朝向承压板的一侧均固定有第二加强筋,每一所述第二加强筋均向下倾斜设置并抵靠于连接段。
11.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当两侧的预制墙板受压并向下发生形变时,第二加强筋能够向下移动并抵紧于连接段,而连接段向下发生形变又能够带动连接段抵接于第一加
强筋;两者共同作用下极大地提高了预制墙板的承载能力,进而极大地提高了该建筑墙体的承载能力。
12.可选的,每一所述连接段的两侧分别粘贴有铝箔纸。
13.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铝箔纸的设置能够起到辅助保温隔热的效果,有利于提高建筑墙体的保温能力。
14.可选的,所述第一隔热层设置为隔热玻璃棉。
15.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隔热玻璃棉具有保温能力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隔音效果,通过将隔热玻璃棉设置于靠近室内的一侧,能够降低外界噪音对室内的干扰,提高人们居住时的舒适性。
16.可选的,所述隔热玻璃棉朝向相邻预制墙板一侧的四周设有生石灰粉包。
17.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生石灰粉包的设置用于吸收从预制墙板与预制框架的缝隙渗入空腔内部的水分,降低隔热玻璃棉遇水变形、损坏的可能性。
18.可选的,所述第二隔热层设置为硅酸盐板。
19.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硅酸盐板为硬质材料,在具有良好的保温能力的同时还具有耐高温的效果;通过将硅酸盐板设置于靠近室外的一侧,硅酸盐板长时间受到高温辐射时出现热胀变形的可能性较低,有利于降低建筑墙体受热变形的可能性。
20.可选的,所述硅酸盐板朝向相邻预制墙板的一侧设有吸水棉层。
21.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吸水棉层的设置能够在降雨天气时吸收从预制墙板与预制框架的缝隙处渗入空腔内的水分,提高预制墙板与预制框架之间的密封性,减少空腔内部积水的情况,进而降低预制墙板、承压板以及硅酸盐板被雨水腐蚀的可能性。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3.1.通过设置承压板抵靠于预制框架,当预制框架受到外力作用时,承压板能够起到支撑的作用,从而提高预制框架的承载能力,进而提高整个建筑墙体的承载能力;
24.2.通过设置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抵靠于建筑墙体,能够进一步提高承压板的承载能力,降低承压板受压变形的可能性;
25.3.通过将第二隔热层设置为硅酸铝板,硅酸盐板长时间受到高温辐射时出现热胀变形的可能性较低,有利于降低建筑墙体受热变形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层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28.附图标记说明:1、预制墙板;11、第一加强筋;12、第二加强筋;2、预制框架;3、承压板;31、连接段;32、铝箔纸;4、隔热玻璃棉;41、生石灰粉包;5、硅酸盐板;51、吸水棉层。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1
‑
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建筑墙体保温结构。
31.参照图1,一种建筑墙体保温结构,包括预制框架2和两个预制墙板1;预制框架2共同包围固定于两个预制墙板1的外周侧,两个预制墙板1固定于预制框架2后间隔设置并形
成有空腔。空腔内安装有承压板3,承压板3的四周分别抵靠于预制框架2的内侧面,用于对预制框架2起支撑作用,提高预制框架2的承载能力。
32.参照图1、图2,承压板3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多个连接段31,相邻连接段31之间首尾相连;每一连接段31均沿竖直方向倾斜设置,本实施例将连接段31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均设置为相等;相邻连接段31之间沿水平方向对称设置,使得承压板3整体呈反复弯曲设置。本技术于每一连接段31的两侧均粘贴有铝箔纸32,铝箔纸32具有保温隔热的作用,能够减少建筑墙体内外侧的热量交换。
33.参照图1、图2,每一预制墙板1朝向承压板3的一侧均固定有多个第一加强筋11,所有第一加强筋11沿竖直方向等间距设置;每一第一加强筋11背离相邻预制墙板1的一端均向上倾斜设置并抵靠于连接段31;每一第一加强筋11的下方均设置有第二加强筋12,第二加强筋12的一端固定于相邻预制墙板1,第二加强筋12的另一端向下倾斜设置并抵靠于另一连接段31。
34.参照图1、图2,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加强筋11和第二加强筋12均采用钢筋加工制成,并将第一加强筋11和第二加强筋12分别预固定于预制墙板1;当预制墙板1安装于预制框架2后,第一加强筋11和第二加强筋12分别抵靠于相邻连接段31,使得承压板3在第一加强筋11和第二加强筋12的共同支撑作用下能够承受来自各个方向的作用力,极大地提高了该建筑墙体的承载能力。
35.参照图1,空腔内部分别安装有第一隔热层和第二隔热层,第一隔热层和第二隔热层分别位于承压板3的两侧;第一隔热层和第二隔热层均用于提高建筑墙体的保温隔热效果;另外,第一隔热层和第二隔热层被承压板3隔开,能够减少第一隔热层和第二隔热层之间的热量传递,有利于使第一隔热层和第二隔热层保持良好的保温隔热效果。
36.参照图1、图2,第一隔热层位于建筑墙体靠近室内的一侧,第一隔热层采用隔热玻璃棉4加工制成,隔热玻璃棉4为弹性材料且价格低廉,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隔音效果,能够减少外界噪音对室内的干扰,提高室内人们居住的舒适性;本技术于隔热玻璃棉4朝向相邻预制墙板1的一侧设置有生石灰粉包41,生石灰粉包41粘接固定于隔热玻璃棉4的四周,用于吸收从预制墙板1与预制框架2之间缝隙渗入空腔内部的水分,减少水分进入隔热玻璃棉4内部导致隔热玻璃棉4保温效果降低的可能性。
37.参照图1,第二隔热层位于建筑墙体靠近室外的一侧,第二隔热层设置为硅酸盐板5,硅酸盐板5朝向承压板3的一侧加工成与承压板3相适配的弯曲面;硅酸盐板5价格较高,但具有良好的耐高温能力;通过将硅酸盐板5设置于靠近室外的一侧,硅酸盐板5长时间受到高温辐射而出现热胀变形的可能性较大,有利于降低建筑墙体受热变形的可能性,提高建筑墙体的使用寿命。
38.参照图1,硅酸盐板5朝向承压板3的一侧粘接固定有吸水棉层51,本实施例中的吸水棉层51采用遇水膨胀止水条;当遇到下雨天气、雨水从预制墙板1与预制框架2之间的缝隙渗入空腔时,遇水膨胀止水条能够吸水水分并向外膨胀,提高预制墙板1与预制框架2之间的密封性,降低空腔内部积水的情况。
39.该保温墙体安装时,先将各个第一加强筋11和第二加强筋12固定于两个预制墙板1,然后将一个预制墙板1放置于预制框架2内部,后续依次将硅酸盐板5、承压板3、隔热玻璃棉4以及另一预制墙板1放置于预制框架2后部,最后向预制墙板1和预制框架2的缝隙内浇
筑混凝土,混凝土凝固成型后将制成该预制的保温墙板。
40.以上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3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