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通注塑件的气密性检测设备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42



1.本技术涉及注塑件的加工与检测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三通注塑件的气密性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2.注塑件是指由注塑机生产的各种注塑产品的统称,包括各种包装,零件等。注塑件主要是由聚乙烯或聚丙烯等材料注塑成型的。
3.三通注塑件是一种流体管路的连接件,常用于流体的分流或汇流,其结构如图1所示,主流管01的一端设置有通入孔011,另一端设置有主通出孔012,在主流管01的侧壁上连通设置有分流管02,分流管02的出口设置为副通出孔021,主流管01和分流管02的端部齐平设置。主流管01内还设置有连通通入孔011和主通出孔012的内管03,通入内管03内侧的流体从主通出孔012中通出,通入内管03外侧的流体从副通出孔021中通出,内管03与主流管01的截面面积比决定了主副通出孔的流量比。
4.由于三通注塑件分流管的弯折处结构较为复杂,注塑成型难度较大,容易出现孔洞或细缝,所以需要对该处的气密性进行检测。目前,常由人工对三通注塑件的三个通孔进行封堵,以进行气密性检测。
5.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由人工对三通注塑件的三个通孔进行封堵,通孔处的密封性较差,容易影响气密性检测的结果,使得气密性检测作业存在有准确度较低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提高气密性检测作业的准确度,本技术提供一种三通注塑件的气密性检测设备。
7.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三通注塑件的气密性检测设备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8.一种三通注塑件的气密性检测设备,包括架体,所述架体上设置有抵紧件,所述架体上还设置有下模,所述抵紧件靠近所述下模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上模,三通注塑件夹持于所述下模和所述上模之间,所述下模和所述上模共同封堵所述三通注塑件的三个通孔,所述三通注塑件的检测部位处涂覆有泡泡水,所述下模或所述上模的侧壁上设置有连通至所述三通注塑件内腔的供气管。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模和上模分别抵接于三通注塑件的两端,用于封堵三通注塑件的三个通孔,以机械夹持的方式进行密封作业,改善了三通注塑件三个通孔处的密封性,从而有效提高了三通注塑件气密性检测作业的准确度。
10.优选的,所述下模靠近所述三通注塑件的一侧设置有橡胶环,所述上模靠近所述三通注塑件的一侧设置有橡胶层。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三通注塑件与下模和上模间分别设置有橡胶环和橡胶层,橡胶环和橡胶层具有密封的作用,柔性材质的橡胶环和橡胶层在受挤压的过程中能够
被动变形以密闭三通注塑件通孔边缘处的微小凹凸缝,进一步提高了三通注塑件通孔处的密封性,提高了三通注塑件气密性检测作业的准确度。
12.优选的,所述下模靠近所述三通注塑件的一侧开设有通气槽,所述通气槽的开口朝向所述三通注塑件设置,所述通气槽贯穿所述橡胶环,所述通气槽与所述三通注塑件的内腔连通,所述下模的侧壁上设置有供气管,所述供气管贯穿所述下模的侧壁,并连通至所述通气槽内。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供气管通过下模中的通气槽连通至三通注塑件的内部,并向三通注塑件中通入气体,提高三通注塑件内外的气压差,以进行气密性检测作业,当分流管的弯折处有气泡产生时,则说明该三通注塑件不合格,否则,该三通注塑件通过气密性检测,为合格品。
14.优选的,所述抵紧件设置为驱动气缸,所述上模远离所述三通注塑件的一侧固定连接于所述驱动气缸的驱动轴。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驱动气缸带动上模朝向三通注塑件移动,以实现对三通注塑件的夹紧密封,驱动气缸自动化的压紧过程为三通注塑件的夹持作业提供了便捷性,进而提高了气密性检测的作业效率。
16.优选的,所述下模靠近所述三通注塑件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贯穿所述橡胶环,且穿设于所述三通注塑件的通入孔,所述限位柱与所述三通注塑件的内壁间隙配合,所述通气槽贯穿所述限位柱,并连通至所述三通注塑件的内腔。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柱具有限位的作用,限制了三通注塑件朝向周侧的偏移,提高了三通注塑件在下模上的安装稳定性。
18.优选的,所述通气槽的开口设置有密封塞,所述密封塞封堵所述通气槽的开口,并抵接于所述三通注塑件中内管的端部,所述密封塞的侧边开设有连通所述三通注塑件中分流管和所述通气槽的供气孔。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密封塞封堵了内管靠近下模的出口,供气孔连通至主流管和内管的夹层中,使得供气管中的气体通入分流管中,以便检测分流管弯折处的气密性状况。
20.优选的,所述上模的侧壁上设置有供气管,所述上模中开设有供气通道,所述供气通道的入口位于所述上模的侧壁,并连通至所述供气管中,所述供气通道的出口连通至所述三通注塑件的内腔。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供气管通过上模中的供气通道连通至三通注塑件的内部,并向三通注塑件中通入气体,提高三通注塑件内外的气压差,以便进行气密性检测作业。
22.优选的,所述抵紧件设置为抵紧螺杆,所述抵紧螺杆螺纹连接于所述架体,所述抵紧螺杆转动连接于所述上模远离所述三通注塑件的一侧。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抵紧螺杆带动上模朝向三通注塑件移动,以实现三通注塑件的夹紧密封,且抵紧螺杆的自锁性有防松效果,能够实现三通注塑件的稳定夹持,其次,抵紧螺杆结构简单,能够有效降低气密性检测设备的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
24.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5.1.下模和上模分别抵接于三通注塑件的两端,用于封堵三通注塑件的三个通孔,
以机械夹持的方式进行密封作业,改善了三通注塑件三个通孔处的密封性,从而有效提高了三通注塑件气密性检测作业的准确度;
26.2.橡胶环和橡胶层具有密封的作用,柔性材质的橡胶环和橡胶层在受挤压的过程中能够被动变形以密闭三通注塑件通孔边缘处的微小凹凸缝,进一步提高了三通注塑件通孔处的密封性,提高了三通注塑件气密性检测作业的准确度。
附图说明
27.图1是三通注塑件的剖视图;
28.图2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实施例1中下模处的剖视图,用于展示三通注塑件和下模的配合关系;
30.图4是实施例1中上模处的剖视图,用于展示上模的内部机构;
31.图5是实施例1的正视图;
32.图6是实施例2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3.图7是实施例2的局部剖视图,用于展示下模的内部结构,以及下模与三通注塑件的配合关系;
34.图8是实施例2中下模的结构示意图。
35.附图标记:0、三通注塑件;01、主流管;011、通入孔;012、主通出孔;02、分流管;021、副通出孔;03、内管;1、架体;11、顶板;12、底板;13、支撑柱;2、下模;21、限位柱;22、橡胶环;23、通气槽;231、卡接环;24、密封塞;241、供气孔;31、抵紧螺杆;32、旋钮;33、连接盘;34、驱动气缸;341、驱动轴;4、上模;41、连接槽;42、限位环;43、橡胶层;44、供气通道;5、供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36.以下结合附图2

8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7.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三通注塑件的气密性检测设备。
38.实施例1
39.参照图2,一种三通注塑件的气密性检测设备包括竖直设置的架体1,架体1的底部设置有下模2,架体1的顶部设置有抵紧件,抵紧件的底端设置有上模4,抵紧件、上模4和下模2从上到下依次排列,且同轴设置。三通注塑件0夹持于下模2和上模4之间,下模2和上模4能够封堵三通注塑件0的三个通孔,改善了三通注塑件0三个通孔处的密封性,从而有效提高了三通注塑件0气密性检测作业的准确度。
40.架体1包括上下设置的顶板11和底板12,顶板11和底板12均水平设置,且均设置为矩形板状。顶板11和底板12间竖直设置有支撑柱13,本技术实施例中,支撑柱13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且分别靠近底板12的两端设置,支撑柱13的底端焊接于底板12的上顶面,支撑柱13的顶端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于顶板11的下底面。
41.参照图3,本技术实施例中,下模2整体呈圆柱状,且下模2的轴线竖直设置,下模2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于底板12的顶面。下模2的顶端一体设置有限位柱21,限位柱21设置为圆柱,并与下模2同轴设置。下模2的顶面设置有橡胶环22,橡胶环22水平设置,橡胶环22套设于限位柱21的外侧,并粘连于下模2的上顶面。
42.三通注塑件0竖直设置,且底端抵接于下模2顶面的橡胶环22,限位柱21与三通注塑件0的底部插接配合,对三通注塑件0有限位的作用,限制了三通注塑件0朝向周侧的偏移,提高了三通注塑件0在下模2上的安装稳定性。
43.参照图2和图4,本技术实施例中,抵紧件设置为抵紧螺杆31,抵紧螺杆31竖直设置,抵紧螺杆31贯穿并螺纹连接于顶板11。抵紧螺杆31的顶端水平设置有旋钮32,旋钮32与抵紧螺杆31一体成型设置,通过转动旋钮32能够使得抵紧螺杆31相对顶板11上下移动。抵紧螺杆31的底端水平设置有连接盘33,连接盘33与抵紧螺杆31同轴设置,抵紧螺杆31穿设至连接盘33的内部,并通过螺纹与连接盘33固定连接。
44.上模4位于顶板11的底部,上模4整体呈圆柱状设置,且上模4的轴线竖直设置。上模4的顶端开设有连接槽41,连接槽41设置为圆柱状,且开口朝上,连接槽41与上模4同轴设置。连接盘33位于连接槽41内,并与连接槽41间隙配合。
45.连接槽41的开口处设置有限位环42,限位环42与连接槽41同轴设置,限位环42套设并间隙配合于抵紧螺杆31的外壁,限位环42的外侧焊接于连接槽41的内壁,从而实现了限位环42的固定安装。限位环42的底面与连接盘33的顶面相抵接,限位环42将连接盘33限制在了连接槽41的内部。抵紧螺杆31穿过限位环42,伸入连接槽41内,并与连接盘33固定连接。当抵紧螺杆31上下移动时,上模4随之上下移动,且上模4不随抵紧螺杆31的转动而转动。
46.参照图5,上模4的底面设置有橡胶层43,橡胶层43呈圆盘状设置,且与上模4同轴设置,橡胶层43粘连于上模4的底面。在上模4和下模2共同夹持三通注塑件0时,橡胶层43和橡胶环22具有密封的作用,柔性材质的橡胶层43和橡胶环22在受挤压的过程中能够被动变形以密封三通注塑件0通孔边缘处的微小凹凸缝,进一步提高了三通注塑件0通孔处的密封性,提高了三通注塑件0气密性检测作业的准确度。
47.参照图4和图5,上模4的侧壁上设置有供气管5,供气管5的端部螺纹连接于上模4的侧壁。上模4的内部开设有供气通道44,供气通道44的入口位于上模4的侧壁,并与供气管5连通,供气通道44的出口位于上模4的底面,贯穿橡胶层43,并连通至三通注塑件0的内腔。供气管5能够通过供气通道44向三通注塑件0中通入气体,提高三通注塑件0内外的气压差,以便进行气密性检测作业。
48.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
49.工作人员将待检测气密性的三通注塑件0放置在下模2上,三通注塑件0的底端抵接于下模2顶面的橡胶环22上,三通注塑件0套设在限位柱21上。旋转旋钮32,使得抵紧螺杆31带动上模4朝向三通注塑件0的顶端移动,当上模4和下模2夹紧三通注塑件0即可。
50.随后,在三通注塑件0分流管02的弯折处涂覆泡泡水,并通过供气管5向三通注塑件0的内腔中通入气体,然后观察三通注塑件0的分流管02弯折处,若有气泡产生,说明该三通注塑件0为不合格品,若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气泡产生,则说明该三通注塑件0为合格品。
51.实施例2
52.参照图6和图7,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抵紧件设置为驱动气缸34,驱动气缸34竖直设置,且底端固定连接于顶板11的上顶面。驱动气缸34的底端设置有驱动轴341,驱动轴341竖直设置,驱动轴341贯穿顶板11并螺纹连接于上模4的顶端,从而实现上模4在驱动气缸34驱动轴341上的固定安装。本技术实施例中,上模4设置为圆柱状,且其轴
线竖直设置,上模4的底端粘连有橡胶层43。
53.参照图7和图8,下模2沿其轴线开设有通气槽23,通气槽23贯穿限位柱21,且开口朝上设置。通气槽23的开口处设置有密封塞24,密封塞24整体呈圆柱状设置,本技术实施例中,密封塞24为橡胶材质,密封塞24与通气槽23过盈配合,密封塞24的底端水平设置有卡接环231,卡接环231整体呈半圆环状设置,且焊接于通气槽23的内壁,用于抵接密封塞24,实现对密封塞24的轴向固定。密封塞24的直径大于内管03的孔径,密封塞24抵接并封堵内管03的底端开口。
54.密封塞24的一侧竖直开设有供气孔241,供气孔241远离卡接环231设置,供气孔241连通通气槽23与分流管02。下模2的侧壁上设置有供气管5,供气管5螺纹连接于下模2的侧壁,并连通至通气槽23内。供气管5中的气体依次通过通气槽23、供气孔241,并经由主流管01和内管03的夹层通入分流管02中,以便检测分流管02弯折处的气密性。
55.实施例2的实施原理为:
56.工作人员将待检测气密性的三通注塑件0放置在下模2上,三通注塑件0的底端抵接于下模2顶面的橡胶环22上,三通注塑件0套设在限位柱21上,密封塞24抵接并封堵三通注塑件0内管03的底端开口。使用驱动气缸34,将上模4抵紧在三通注塑件0的顶端,实现三通注塑件0的夹紧。
57.随后,在三通注塑件0分流管02的弯折处涂覆泡泡水,并通过供气管5向三通注塑件0的内腔中通入气体。上模4和密封塞24分别封闭了主通出孔012和内管03的底端开口,使得供气管5中的气体仅能依次通过通气槽23、供气孔241后通入分流管02中,以便进行分流管02弯折处的气密性检测作业。观察三通注塑件0的分流管02弯折处,若有气泡产生,说明该三通注塑件0为不合格品,若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气泡产生,则说明该三通注塑件0为合格品。
5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353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