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锚筋隐形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47



1.本技术涉及土工工程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锚筋隐形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迅猛发展,水利水电工程的投资也持续增长,兴建了一大批水力发电、江河枢纽、农田水利、城市防洪、供排水工程,为兴利除害、减灾防灾、改善水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在需要浇筑二期混凝土或安装相关预埋件的水工建筑物结构中,传统的施工工艺为,首先在模板上预定的位置开孔,然后插埋锚筋,使得锚筋一部分位于待浇筑的结构内,另一部分外露出来,然后往模板浇筑混凝土,使得锚筋的一部分植于混凝土结构内,而另一部分则用于连接二期混凝土或者焊接预埋件。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当拆卸模板空间较为狭小或者众多锚筋的外露端夹杂时,模板的拆卸过程则十分困难,甚至还容易导致模板的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便于拆模,本技术提供一种锚筋隐形结构。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锚筋隐形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锚筋隐形结构,包括第一锚筋、第二锚筋和连接套筒,其中第一锚筋和连接套筒均预埋设置,连接套筒套设固于第一锚筋的一端;所述连接套筒的一端用于外露抵接贴合模板的内表面,且该端具有供第二锚筋一端插入的端口;所述第二锚筋的一端设有第一螺纹齿,所述连接套筒的内壁设有第一啮合齿,第一锚筋的外周面设有第二啮合齿,所述第一啮合齿和所述第二啮合齿组合成螺纹状的第二螺纹齿,第二螺纹齿用于供第一螺纹齿螺纹适配。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施工时,首先确保第一锚筋和连接套筒预埋设置,然后支设模板,待浇筑完毕后,可直接拆除模板,再进行第二锚筋的固定安装,以便于二期混凝土浇筑或者焊接预埋件;该过程中,由于模板与锚筋之间的干涉较少,因此模板的拆除较为便捷简单;并且,通过第一螺纹齿和第二螺纹齿的配合,能够同时将第一锚筋、第二锚筋和连接套筒三者进行固定连接,从而提高了固定强度。
9.可选的,所述第二锚筋设为两个,且两个第二锚筋以第一锚筋为中心对称设置。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双第二锚筋的设置,能够有效提高整体锚筋结构的支承能力,并且,一个第一锚筋同时与两个第二锚筋进行螺纹连接,两个第二锚筋能够较为稳固地将第一锚筋锁固其中,从而提高抗拔能力。
11.可选的,还包括加固块,所述加固块用于抵接贴合所述连接套筒的外露端面,且所述加固块设有供所述第二锚筋穿过的穿孔。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固块用于加固第二锚筋与连接套筒的连接节点的强度。
13.可选的,两个所述第二锚筋通过同一钢丝缠绕绑扎连接。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使得两个第二锚筋尽可能组合为一体,使得整体锚筋结构的受力更加均匀,支承能力较高;并且能够减少外部碰撞而导致第二锚筋弯曲形变的情况发生。
15.可选的,所述加固块设有供所述钢丝穿过的暗孔。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二锚筋受外力而导致加固块位置移动时,通过钢丝的固定,能够减少加固块的位置,从而确保加固块对于第二锚筋与连接套筒之间的连接节点的强化作用。
17.可选的,还包括多个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开设有供所述第二锚筋穿过的通孔。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板能够同时连接两个第二锚筋,因此能够使得第二锚筋同时受力,以提高整体锚筋的支承能力。
19.可选的,所述连接套筒的外周面固定有抗拔环。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增大连接套筒的轴向尺寸,从而提高整体结构的抗拉拔能力。
21.可选的,所述连接套筒的端口卡接有密封塞。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减少浇筑混凝土中或者拆除模板后,外部杂物从连接套筒的端口进入的情况发生,从而确保了第一锚筋和第二锚筋的安装位置的清洁度,便于后续安装。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通过设置可拆卸连接的第一锚筋和第二锚筋,在正常拆模之后,再进行第二锚筋的固定安装,以便于二期混凝土浇筑或者焊接预埋件,因此减少常规的长锚筋对于拆卸模板的干涉,以便于模板的拆除;
25.通过设置双第二锚筋,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整体锚筋结构的支承能力,还能够较为稳固地将第一锚筋锁固其中,从而提高抗拔能力;
26.通过设置加固块,其能够有效加固第二锚筋与连接套筒的连接节点的强度,从而提高第二锚筋的支承抗弯能力。
附图说明
27.图1是实施例1的用于体现施工过程中的模板支设情况的爆炸图。
28.图2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实施例1的用于体现第二锚筋与连接套筒连接关系的爆炸图。
30.图4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31.图5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32.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锚筋;2、第二锚筋;3、连接套筒;4、加固块;5、限位板;6、钢丝;7、密封塞;10、模板;11、第二啮合齿;21、第一螺纹齿;30、安装腔;31、抗拔环;32、第二啮合齿;41、穿孔;42、暗孔;51、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附图1

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4.本技术实施例1公开一种锚筋隐形结构。参照图1、图2,锚筋隐形结构包括第一锚筋1、两个第二锚筋2和用于连接第一锚筋1和第二锚筋2的连接套筒3,其中第一锚筋1的一端与连接套筒3焊接固定连接;两个第二锚筋2以第一锚筋1为中心对称设置,且第二锚筋2的一端与连接套筒3可拆卸固定连接。
35.施工时,先构筑好钢筋骨架,然后将预先安装好的第一锚筋1和连接套筒3安装于钢筋骨架内,可以采用绑扎固定或者焊接固定的方式进行安装,并确保连接套筒3的一端面外露设置,并在连接套筒3的外露端的端口处塞入橡胶材质的密封塞7,以避免混凝土浇筑时渗入的情况发生。
36.然后支设模板10,确保模板10的内表面贴合于连接套筒3的外露端面,待浇筑完毕后,可直接拆除模板10和密封塞7,再进行第二锚筋2与连接套筒3的固定安装,第二锚筋2的设置以便于二期混凝土浇筑或者焊接预埋件。
37.如此一来,则无需在模板10上打孔,避免因打孔而导致的混凝土外漏,并实现了第一锚筋1的隐形式施工,以减少拆除模板10过程中因第一锚筋1的干涉,从而提高模板10拆除的便捷性。
38.并且,如图1所示,连接套筒3的外周面的背离外露端的一端固定有抗拔环31,抗拔环31可以与连接套筒3一体铸造成型,抗拔环31能够有效增大位于待浇筑混凝土内的结构的轴向尺寸,从而提高整体结构的抗拉拔能力。
39.第二锚筋2的设置为用于延长第一锚筋1,以便于二期混凝土浇筑或者焊接预埋件,因此第二锚筋2与连接套筒3之间的连接强度则至关重要。
40.如图3所示,第二锚筋2与连接套筒3的具体连接方式为,第一锚筋1的一端固定于连接套筒3的内腔的中部位置,第一锚筋1的外周面与连接套筒3内壁之间形成有两个分别对应一个第二锚筋2的安装腔30,安装腔30用于供第二锚筋2的一端插入。
41.连接套筒3的内壁的位于安装腔30内的部位设有第一啮合齿,第一锚筋1的外周面设有第二啮合齿3211,第一啮合齿和第二啮合齿3211组成形成螺纹状的第二螺旋齿,第二锚筋2的插入端的外周面凸出构造有第一螺纹齿21,即通过第一螺纹齿21和第二螺纹齿的螺纹配合,以使第二锚筋2分别与连接套筒3和第一锚筋1的螺纹固定连接,进而提高了整体结构的抗拉拔能力;并且为了加固,还可以对螺纹连接位置进行焊接加固。
42.并且,为了提高整体结构的支承抗弯能力,做出如下设置,如图4所示,锚筋隐形结构还包括加固块4和限位板5,加固块4和限位板5均为钢制件。
43.加固块4上开设有分别供第二锚筋2穿过的穿孔41,待第二锚筋2安装完毕后,将加固块4套装于第二锚筋2上,以沿第二锚筋2轴向移动加固块4,以使加固块4的表面与连接套筒3的外露端面相贴合抵接;如此一来,当第二锚筋2受到外力而具有向下弯曲的形变趋势时,位于连接节点处的加固块4能够有效阻止该形变趋势,以提高第二锚筋2的抗弯能力。
44.限位板5设为多个,限位板5上开设有分别供第二锚筋2穿过的通孔51,待加固块4安装完毕后,通过通孔51与第二锚筋2的配合,以将限位板5套装于第二锚筋2上,并且各限位板5沿第二锚筋2长度方向间隔排布;限位板5能够同时对两个第二锚筋2进行限位,使得两个第二锚筋2能够同时分担外力,从而提高了整体结构的支承抗弯能力。
45.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出如下设置,如图5所示,锚筋隐形结构还包括钢丝6,钢丝6的一端穿过加固块4上所开设的暗孔42,并绑扎固定,钢丝6的另一端同时缠绕住
两个第二锚筋2,并且钢丝6还沿第二锚筋2长度缠绕延伸,期间钢丝6对限位板5进行缠绕固定。
46.钢丝6不仅可以同时对两个第二锚筋2进行限位,还能够分别对加固块4和限位板5的位置进行限制,减少加固块4和限位板5的轴向滑移的情况发生,从而确保整体结构的支承抗弯能力。
47.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341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