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大体积混凝土吊运用吊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46



1.本技术涉及吊运工具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大体积混凝土吊运用吊具。


背景技术:

2.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由于设计功能的改变或者使用年限到期的问题,对某些已经浇筑好的混凝土结构或者老旧建筑的混凝土结构需要进行拆除重建。
3.针对于拆除下来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进行吊装搬运的时候,多采用吊车搭配吊带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吊装搬运,即通过将吊带绑在混凝土结构外部,然后通过吊车进行吊运。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在采用吊带进行吊装搬运的时候,由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体积较大,在对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进行吊装的时候,很难将吊带与混凝土结构绑固到一起,且在吊运的过程中,吊带与混凝土结构之间容易出现松开的情况,给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吊装搬运造成困难,同时也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便于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吊装搬运,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大体积混凝土吊运用吊具。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大体积混凝土吊运用吊具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用于大体积混凝土吊运用吊具,包括内孔为锥形螺纹孔的扩张套以及吊杆;
8.所述扩张套的外侧表面设置有多圈沿着扩张套的轴向方向设置的凸齿;
9.所述扩张套通过至少两条沿着扩张套的轴向方向通长设置的分裂缝分割出多个相互独立的弧形的单体片;
10.所述吊杆的一端设置有吊环,所述吊杆的另一端设置有能够与扩张套的锥形螺纹孔螺纹配合的锥形螺纹头。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对切除下来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进行吊运的时候,首选通过钻孔装置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表面钻一个孔径大于扩张套外径的孔,将吊杆的锥形螺纹头与扩张套的内孔螺纹连接,然后将扩张套塞入到开设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上开设的孔中,在扩张套塞入到孔中后,转动吊杆,使吊杆向扩张套的首端方向移动,随着吊杆不断向扩张套的首端方向移动,组成扩张套的单体片逐渐分离并张开,从而与孔的孔壁紧密贴合,将吊具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连接到一起,最后即可采用吊运装置进行吊运。
12.可选的,还包括有稳定结构,所述稳定结构能够使单体片之间保持扣合在一起的状态。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扩张套塞入到孔内的时候,稳定结构能够保持单体片之间保持扣合状态,确保吊杆的锥形螺纹头与扩张套之间保持螺纹连接在一起。
14.可选的,所述稳定结构包括套设在扩张套外部的弹性圈。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弹性圈套箍在扩张套的外部,从而通过弹性圈的弹力能够保持单体片之间处于扣合的状态,且在单体片之间分离张开的时候,弹性圈能够
随着扩大,从而使单体片能够与吊杆的锥形螺纹头之间保持贴合的状态。
16.可选的,所述单体片的外侧表面设置有连通单体片两侧壁面的卡槽,当单体片扣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扩张套时,卡槽之间形成一个环形的沟槽,所述弹性圈嵌入形成的沟槽中。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单体片之间分离张开的时候,卡槽能够对弹性圈进行限制,避免弹性圈与单体片之间分离。
18.可选的,所述稳定结构包括位于每个单体片尾端的杆体。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扩张套完全塞入到孔内的时候,操作人员能够对杆体进行扶持,从而使扩张套能够保持与吊杆的锥形螺纹头之间保持螺纹连接。
20.可选的,所述稳定结构还包括有连接环,所述杆体远离单体片的一端均与所述连接环相连,所述连接环的内孔能够使所述吊杆穿过。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杆体远离单体片的一端与连接环相连,从而确保单体片在塞入到孔内的时候,相互之间不易出现前后错位的情况。
22.可选的,所述杆体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单体片的尾端。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单体片发生损坏的时候,能够对单体片进行更换,从而达到节省成本的目的。
24.可选的,所述单体片的尾端端面上开设有贯穿所述单体片的插接孔,所述杆体穿过所述插接孔,所述杆体上设置有定位片,所述杆体穿过所述插接孔时,所述单体片的尾端与定位片相抵接,所述杆体露出单体片首端端面的部位上螺纹连接有锁紧螺母。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快速的将杆体与单体片连接到一起。
26.可选的,所述单体片的外侧表面设置有耐磨层。
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加单体片外侧表面的耐磨能力,从而延长单体片的使用寿命。
28.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9.1.能够将吊具后期植入到切除下来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从而便于对切除下来的大体积混凝土进行吊运;
30.2.当单体片发生损坏的时候,能够对单体片进行更换,从而达到节省成本的目的。
附图说明
3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一种用于大体积混凝土吊运用吊具的结构示意图;
32.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一种用于大体积混凝土吊运用吊具的扩张套的结构示意图;
33.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一种用于大体积混凝土吊运用吊具的单体片的剖视图;
34.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一种用于大体积混凝土吊运用吊具的结构示意图;
35.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三的一种用于大体积混凝土吊运用吊具的结构示意图;
36.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三的一种用于大体积混凝土吊运用吊具的扩张套的剖视图。
37.附图标记说明:1、扩张套;11、凸齿;12、分裂缝;13、单体片;131、耐磨层;132、插接孔;133、卡槽;2、吊杆;21、锥形螺纹头;22、吊环;3、稳定结构;31、杆体;311、定位片;32、连接环;33、锁紧螺母;34、弹性圈。
具体实施方式
38.以下结合附图1

6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9.实施例一:
40.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用于大体积混凝土吊运用吊具。
41.参照图1、图2,一种用于大体积混凝土吊运用吊具包括内孔为锥形螺纹孔的扩张套1以及吊杆2。吊杆2一端设置有与扩张套1的锥形螺纹孔相适配的锥形螺纹头21,锥形螺纹头21与吊杆2之间一体成型。吊杆2的另一端设置有吊环22,吊环22与吊杆2一体成型或者焊接固定。
42.位于扩张套1的外侧表面设置有多圈沿着扩张套1的轴向方向排列设置的凸齿11,凸齿11与扩张套1之间一体成型。
43.扩张套1的两端,扩张套1的内孔中孔径较大的一端为扩张套1的尾端,扩张套1的内孔中孔径较小的一端为扩张套1的首端。
44.扩张套1的套壁上开设有至少两条长度方向沿着扩张套1的轴向方向通长设置的分裂缝12,多条分裂缝12沿着扩张套1的轴向方向等间距排列。在本实施例中分裂缝12的数量为四条。通过四条分裂缝12从而使扩张套1分割出四个相互独立的弧形的单体片13。当单体片13之间扣合在一起的时候形成完整的扩张套1。
45.参照图3,为增加每个单体片13的外表面的抗磨能力,位于每个单体片13的外侧表面均设置有耐磨层131,耐磨层131固定在每个单体片13的表面。
46.参照图1,一种用于大体积混凝土吊运用吊具还包括有稳定结构3,通过稳定结构3从而能够使四个单体片13保持扣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扩张套1的状态。稳定结构3包括分别位于每个单体片13尾端处的杆体31,杆体31固定连接在单体片13上。位于杆体31远离单体片13的一端设置有与单体片13扣合时所形成扩张套1同轴设置的连接环32,连接环32的内孔大小能够使吊杆2穿过。连接环32与杆体31之间焊接固定。
47.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在对切除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进行吊运的时候,首先通过钻机在混凝土结构上钻孔,在钻孔后,将四个单体片13扣合成扩张套1,然后将吊杆2的锥形螺纹头21与扩张套1的内孔螺纹预连接在一起,然后将扩张套1塞入到开设在混凝土结构上的钻孔中,相对转动吊杆2和扩张套1,使吊杆2向扩张套1的首端方向移动,随着吊杆2不断向扩张套1的首端方向移动,从而使扣合在一起的单体片之间相互分离张开,并使单体片13的外侧表面与钻孔的孔壁紧密贴合,从而使吊具与混凝土结构牢固的连接在一起。
48.实施例二:
49.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用于大体积混凝土吊运用吊具。
50.参照图4,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杆体31与单体片13之间可拆卸连接。
51.位于每个单体片13的内部设置有连通单体片13首端端面和尾端端面的插接孔132,插接孔132的孔径能够使杆体31穿过。杆体31上固定有定位片311,定位片311距离杆体31远离连接环32的一端端头的距离大于单体片13首端到尾端的长度。
52.当杆体31远离连接环32的一端穿过单体片13的插接孔132时,定位片311与单体片13的尾端端面相抵接。杆体31远离连接环32的一端自单体片13的首端端面伸出。位于杆体31远离连接环32的一端外部螺纹连接有锁紧螺母33,锁紧螺母33抵接在单体片13的首端端面上,且锁紧螺母33向单体片13的首端端面的投影均位于单体片13的首端端面上。
53.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用于大体积混凝土吊运用吊具的实施原理为:当单体片13或者稳定结构3发生变形或者损坏的时候,能够将单体片13和稳定结构3拆分开进行更换。
54.在将单体片13和稳定结构3进行拆分的时候,只需要将锁紧螺母33从杆体上拆卸下来,即可将杆体31从单体片13的插接孔132中抽出。
55.实施例三:
56.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用于大体积混凝土吊运用吊具。
57.参照图5、图6,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稳定结构3采用弹性橡胶材质制作而成的弹性圈34。
58.每个单体片13的外侧表面均开设有连通单体片13左右两侧的两个侧壁面的卡槽133,当四个单体片13扣合在一起的时候,四个单体片13外侧表面的卡槽133相对并拼接出一个完整的环形的沟槽。弹性圈34嵌入到所形成的沟槽中并将四个单体片13箍住。
59.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用于大体积混凝土吊运用吊具的实施原理为:通过将弹性圈34嵌入到沟槽中,从而使四个单体片13保持一致处于扣合的状态,当吊杆2转动从而使四个单体片13分离张开的时候,弹性圈34同步扩大,并通过对四个单体片13进行限制,使四个单体片13之间不易与吊杆2分离。
6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328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