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手持风扇的进风壳结构及手持风扇。
背景技术:
2.随着经济及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风扇的使用已经不限于较大的家用非便携式电风扇了,为了随时随地对抗炎热的天气,手持无叶风扇被逐渐开发应用。无叶风扇因为能产生自然持续的凉风,且外表上看不到叶片,造型奇特,外表简洁美观,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手持无叶风扇,通过电力马达将空气吸入风扇内,通过手柄内独特的风道设计,将气流加速,后经无叶风扇扇头的出风口处高速吹出。然而,现有的无叶风扇的进风口普遍采用大栅格结构,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一些小物件容易不慎弄到风扇内,被扇叶撕扯,如女孩子的头发等,从而造成风扇的损坏以及被撕扯人、物的损伤或者损毁,且大栅格结构的进风口影响美观。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手持风扇的进风壳结构及手持风扇,通过进风口的特殊设计,使进风效率最高,且环形进风口为隐藏式设计,一方面降低了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使手持风扇的外形更美观。
4.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手持风扇的进风壳结构,包括进风壳本体,进风壳本体的中间位置内凹形成凹陷部,凹陷部与进风壳本体通过加强筋连接,凹陷部与进风壳本体之间形成环形进风口,凹陷部上设有若干个第一进风孔,进风壳本体上设有若干个第二进风孔。
5.进一步的,第一进风孔周向排列在凹陷部上靠近环形进风口的位置,第二进风孔周向阵列在进风壳本体上靠近环形进风口的位置。
6.进一步的,第一进风孔和第二进风孔形成圆环形进风面,环形进风口位于圆环进风面的中间位置。
7.进一步的,凹陷部为圆盘状,进风壳本体为圆环状,凹陷部的外径等于进风壳本体的内径,凹陷部与进风壳本体之间形成台阶,环形进风口位于台阶的侧面。
8.进一步的,若干个第一进风孔、第二进风孔、以及环形进风口共同组成有效进风曲面,有效进风曲面与风扇叶片的旋转扫略面相对设置。
9.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手持风扇,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手持风扇的进风壳结构,还包括出风壳本体,出风壳本体与进风壳本体扣合形成容纳腔,容纳腔内同轴设置有电机和风扇叶轮;出风壳本体包括环状外壳、与环状外壳同轴设置的导风罩,环状外壳和导风罩之间形成环形出风口。
10.进一步的,导风罩的外端设有玻璃镜片,出风壳本体的上端设有转轴,转轴上转动连接有保护盖,玻璃镜片位于出风壳本体和保护盖之间。
11.进一步的,导风罩和玻璃镜片之间安装有led板,led板与玻璃镜片之间还安装有
圆形导光圈。
12.进一步的,进风壳本体和出风壳本体扣合形成的一个整体的下端为手柄,手柄的尾端设有手柄尾盖,手柄上设有按键,按键通过电路板上的电路与电机电连接,电路板嵌设在手柄的内部,手柄内部还设有电池,电池通过电路板上的电路与电机电连接。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4.(1)本实用新型的手持风扇的进风壳结构上的进风口为环形进风口、第一进风孔和第二进风孔,相对传统大栅格的进风口,进风效率高,且环形进风口设置在台阶的侧面,为隐藏式设计,降低了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另外,隐藏式的环形进风口使用户在进风壳的背面看不到风扇叶片,美观度较高。
15.(2)本实用新型的手持风扇的进风壳结构上的环形进风口位于圆环进风面的中间位置,相比于其他位置而言,进风效率最高;且有效进风曲面与风扇叶片的旋转扫略面相对设置,使从进风口进入的风的利用率最高。
16.(3)本实用新型的手持风扇在导风罩的外端增加了玻璃镜片,用户可通过玻璃镜片进行化妆、整理仪表等,增加了产品的多用性。
17.(4)本实用新型的手持风扇在玻璃镜片和led板之间安装有圆形导光圈,增加了产品的美观性和玻璃镜片的成像质量。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手持风扇的进风壳结构的立体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手持风扇的结构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手持风扇的截面图;
22.其中:1
‑
进风壳本体,2
‑
凹陷部,3
‑
加强筋,4
‑
环形进风口,5
‑
第一进风孔,6
‑
第二进风孔,7
‑
出风壳本体,8
‑
电机,9
‑
风扇叶轮,10
‑
环状外壳,11
‑
导风罩,12
‑
环形出风口,13
‑
玻璃镜片,14
‑
转轴,15
‑
保护盖,16
‑
led板,17
‑
圆形导光圈,18
‑
手柄,19
‑
按键,20
‑
电路板,21
‑
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的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4.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手持风扇的进风壳结构,包括进风壳本体1,进风壳本体1的中间位置内凹形成凹陷部2,凹陷部2与进风壳本体1通过多个加强筋3固定连接,一方面提高了进风壳的强度,另一方面为环形进风口4留出了空间;环形进风口4设置在凹陷部2与进风壳本体1之间,即环形进风口4位于多个加强筋之间,凹陷部2上设有若干个第
一进风孔5,第一进风孔5周向阵列在凹陷部2上,进风壳本体1上设有若干个第二进风孔6,第二进风孔6周向阵列在进风壳本体1上,进风口包括第一进风孔5、第二进风孔6和环形进风口4,通过开设多个进风口提高了进风率。
25.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孔5和第二进风孔6形成圆环形进风面,即第一进风孔5圆形阵列排布在凹陷部上,第二进风孔6圆形阵列排布在进风壳本体上,且第一进风孔5和第二进风孔6均布置于靠近环形进风口的位置;第一进风孔5和第二进风孔6均为小圆孔或者其他形状的小孔,小物件等无法通过该小圆孔或其他形状的小孔而进入到风扇内;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环形进风口4位于圆环进风面的中间位置,环形进风口4的大小也保证小物件及用户头发无法进入,以降低安全隐患;在其他实施例中,环形进风口4也可以位于圆环进风面的其他位置,如位于圆环进风面直径的1/4、1/3、3/4、2/3处等,环形进风口的位置不同,进风的效果也有差距,经大量试验验证,当环形进风口24位于圆环进风面的中间位置时,进风效果是最好的。
26.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凹陷部2为圆盘状,进风壳本体1为圆环状,凹陷部2的外径等于进风壳本体1的内径,凹陷部2的上端面位于进风壳本体1的下端面的下方,使凹陷部2与进风壳本体1之间形成竖直台阶,环形进风口4开设于竖直台阶的侧面,即环形进风口4的开口位置与手持风扇的轴线垂直,从手持风扇的背面看,环形进风口4处于被隐藏的状态,美观度较高,且使用过程中小物件及用户的头发等不易进入风扇内,大大降低了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27.具体的,本实施例中若干个第一进风孔5、第二进风孔6、以及环形进风口4共同组成有效进风曲面,自然风从有效进风曲面上的进风口进入风扇内,为了充分利用进入风扇内的风,本实施例的有效进风曲面与风扇叶片的旋转扫略面相对设置,使经有效进风曲面进入手持风扇内的风都经过风扇叶片的加速处理后经出风口吹出,风量的利用率较高。
28.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说的风扇叶片的旋转扫略面是指风扇叶片旋转一周扫略的圆环面,有效进风曲面在圆环面的投影与圆环面大致重合。
29.如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手持风扇,包括上述所说的手持风扇的进风壳结构,将进风壳结构应用在现有手持风扇上,进风效率将大大提高,而且降低了产品工作的噪音,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30.具体的,还包括出风壳本体7,出风壳本体7与进风壳本体1扣合形成容纳腔,容纳腔内同轴设置有电机8和风扇叶轮9;出风壳本体7包括环状外壳10、与环状外壳10同轴设置的导风罩11,环状外壳10和导风罩11之间形成环形出风口12。通过进风口进入风扇内的风聚集在环形出风口13位置,大大提高了出风速度,且从风扇正面看风扇叶片9被隐藏在出风壳本体7内,美观度较高。
31.具体的,导风罩11的外端设有玻璃镜片13,出风壳本体7的上端设有转轴14,转轴14上转动连接有保护盖15,玻璃镜片13位于出风壳本体7和保护盖15之间。实际应用时,当需要使用玻璃镜片13时,转动保护盖15露出玻璃镜片13,可进行化妆使用该手持风扇;当不需要玻璃镜片13时,通过保护盖15将玻璃镜片13遮盖住,从而保护玻璃镜片13不易被污染及损坏。
32.具体的,为了增加产品的美观性及玻璃镜片6的成像质量,在导风罩11和玻璃镜片13之间安装有led板16,led板16与玻璃镜片13之间还安装有圆形导光圈17。
33.具体的,进风壳本体7和出风壳本体1扣合形成的一个整体的下端为手柄18,手柄18的尾端设有手柄尾盖,手柄18上设有按键19,按键19通过电路板20上的电路与电机8电连接,电路板20嵌设在手柄18的内部,手柄18内部还设有电池21,电池21通过电路板20上的电路与电机8电连接。
34.以上借助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进一步描述,但是应该理解的是,这里具体的描述,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范围的限定,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本说明书后对上述实施例做出的各种修改,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3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