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吊装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双面叠合剪力墙防偏心吊装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的建筑施工阶段,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质量和进度是建筑行业关注的重点,装配式建筑便应运而生。其中,预制构件可以在工厂进行标准化的生产,几乎不受天气情况影响,同时在质量方面更加可靠;生产完成的预制构件运输至现场,直接进行装配,减少了施工工序,大大加快施工进度。房屋建筑的建造方式因此发生着改变,国家对较多城市的建筑行业也提出了预制率达到一定程度的要求。预制构件主要包括墙、板、楼梯、阳台等,预制构件在装配的过程中,安装程度较难的以双面叠合剪力墙为首。
3.双面叠合剪力墙安装时应严格控制其稳定性,并必须保证外墙与楼面板的垂直,不得发生倾倒或后仰,然后才能完成墙板定位、塔吊取钩。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往往由于吊钩偏心起吊,吊索在空中受惯性以及外界影响而发生摆动,导致预制墙板安装时的精调工作进度缓慢、效率低下,这就需要保证构件吊装时平衡稳定起吊。
4.目前,工程实践中还没有考虑双面叠合剪力墙平衡吊装的相关工具,仅仅是在其内外叶板之间预埋弧形吊环,而这种吊环只能满足起吊受力的要求,却未考虑构件的平衡起吊问题,导致现场在吊装时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这与装配式构件使用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需要一种能够防偏心吊装、精确调整双面叠合剪力墙垂直度的控制装置来保障斜支撑安装顺利完成。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为克服上述情况不足,旨在提供一种能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
6.一种双面叠合剪力墙防偏心吊装装置,包括吊装预埋件;
7.所述吊装预埋件固定连接于双面叠合剪力墙的钢筋桁架;
8.所述吊装预埋件包括固定钢筋,所述固定钢筋呈“几”字形;所述固定钢筋是顺序依次包括第一横向钢筋、第一纵向钢筋、弯折钢筋、第二纵向钢筋、第二横向钢筋的一体结构;
9.所述固定钢筋上设置有圆形通孔,所述圆形通孔用于稳定双面叠合剪力墙的吊装。
10.进一步的,所述固定钢筋中的第一横向钢筋、第一纵向钢筋、弯折钢筋、第二纵向钢筋、第二横向钢筋由一条钢筋弯折而成,所述圆形通孔为钢筋环绕而成的环状结构,所述圆形通孔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钢筋的第一纵向钢筋和弯折钢筋的交汇处。
11.进一步的,所述固定钢筋由一条钢筋弯折而成,所述圆形通孔由所述钢筋圆形弯绕270
°
形成圆环,即,所述固定钢筋和圆形通孔是由一条钢筋依次经过一次直角弯折、270
°
圆形弯折并水平旋转90
°
、两次倾斜弯折、依次直角弯折形成。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横向钢筋和第二横向钢筋交错平行设置,且与双面叠合剪力墙的叶板相互平行;所述第一横向钢筋位于朝向外叶板侧,所述第二横向钢筋位于朝向内叶板侧。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纵向钢筋和第二纵向钢筋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第一纵向钢筋连接于所述第一横向钢筋并相互垂直,所述第二纵向钢筋连接于所述第二横向钢筋并相互垂直;所述第一纵向钢筋和第二纵向钢筋由弯折钢筋连接,所述弯折钢筋与所述第一横向钢筋、第二横向钢筋相互垂直。
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纵向钢筋和第二纵向钢筋经由连接固定钢筋连接,防止所述吊装预埋件受拉变形。
15.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固定钢筋位于所述第一纵向钢筋和第二纵向钢筋的中部。
16.进一步的,所述圆形通孔中心的位置符合预设条件,用于防止所述双面叠合剪力墙偏心。
17.进一步的,所述预设条件为圆形通孔中心至构件外侧的水平距离与外叶板自重的乘积,等于圆形通孔中心至构件内侧的水平距离与内叶板自重的乘积。即,g1*l1=g2*l2,其中g1为外叶板自重,l1为圆形通孔中心至构件外侧的水平距离,g2为内叶板自重,l2为圆形通孔中心至构件内侧的水平距离。
18.进一步的,所述双面叠合剪力墙结构为预制构件。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0.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装置中的吊装预埋件同双面叠合剪力墙在工厂进行标准化的生产,节省了施工工序;
21.本装置可直接通过圆形通孔进行吊装,操作简单,施工方便快捷,能够精确地将构件吊送至制定位置,垂直度合理,减少与外部钢筋的碰撞,节约了吊装施工的时间,降低了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22.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23.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一种所提供的双面叠合剪力墙防偏心吊装装置示意图;
24.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吊装预埋件立体图;
25.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吊装预埋件侧视图;
26.图中:1
‑
吊装预埋件、2
‑
双面叠合剪力墙、3
‑
钢筋桁架、4
‑
固定钢筋、401
‑
第一横向钢筋、402
‑
第一纵向钢筋、403
‑
弯折钢筋、404
‑
第二纵向钢筋、405
‑
第二横向钢筋、5
‑
圆形通孔、6
‑
固定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8.具体实施例一:
29.如图1所示,一种双面叠合剪力墙防偏心吊装装置,包括吊装预埋件1;所述吊装预埋件通过焊接固定连接于双面叠合剪力墙2的钢筋桁架3;所述双面叠合剪力墙结构为设计院设计完成的预制构件。所述吊装预埋件1上设有固定钢筋4和圆形通孔5。
30.所述吊装预埋件1包括固定钢筋4,所述固定钢筋4呈不规则的“几”字形形状;所述固定钢筋4是顺序依次包括第一横向钢筋401、第一纵向钢筋402、弯折钢筋403、第二纵向钢筋404、第二横向钢筋405的一体结构;
31.所述固定钢筋4上设置有圆形通孔5,所述圆形通孔5用于稳定双面叠合剪力墙的吊装,圆形通孔与双面叠合剪力墙2的埋件焊接连接。
32.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钢筋4中的第一横向钢筋401、第一纵向钢筋402、弯折钢筋403、第二纵向钢筋404、第二横向钢筋405由一条钢筋弯折而成,所述圆形通孔5为另一钢筋环绕而成的环状结构,所述圆形通孔5通过焊接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钢筋的第一纵向钢筋402和弯折钢筋403的交汇处。其中,所述第一横向钢筋401和第二横向钢筋405交错平行设置,且与双面叠合剪力墙的叶板相互平行,与竖向钢筋垂直;所述第一横向钢筋401位于朝向外叶板侧,所述第二横向钢筋405位于朝向内叶板侧。所述第一纵向钢筋402和第二纵向钢筋404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第一纵向钢筋402连接于所述第一横向钢筋401并相互垂直,所述第二纵向钢筋404连接于所述第二横向钢筋405并相互垂直;所述第一纵向钢筋402和第二纵向钢筋405由弯折钢筋403连接,所述弯折钢筋403与所述第一横向钢筋401、第二横向钢筋405相互垂直。其中,固定钢筋呈近似于“几”的形状,其中第一横向钢筋和第二横向钢筋位于同一水平面,第一纵向钢筋和第二纵向钢筋位于同一竖向平面,这个水平面和竖向平面相互垂直,因此,固定钢筋呈现出来的是横向和竖向两个方向的稳固连接作用,通过焊接连接于双面叠合剪力墙的钢筋桁架或钢筋笼,在吊装提升过程中能够起到稳固的作用。
33.本实施例中,第一纵向钢筋402和第二纵向钢筋404经由连接固定钢筋6通过焊接连接,防止所述吊装预埋件1受拉变形。所述连接固定钢筋6位于所述第一纵向钢筋402和第二纵向钢筋404的中部。
34.本实施例中,所述圆形通孔5中心的位置符合预设条件,用于防止所述双面叠合剪力墙偏心。其中所述预设条件为圆形通孔中心至构件外侧的水平距离与外叶板自重的乘积,等于圆形通孔中心至构件内侧的水平距离与内叶板自重的乘积。即,g1*l1=g2*l2,其中g1为外叶板自重,l1为圆形通孔中心至构件外侧的水平距离,g2为内叶板自重,l2为圆形通孔中心至构件内侧的水平距离。圆形通孔的位置设置,根据杠杆原理,使得在吊钩勾住圆形通孔进行起吊后,双面叠合剪力墙能够平稳,不会发生偏心。
35.本装置直接通过圆形通孔进行吊装,操作简单,施工方便快捷,能够精确地将构件吊送至指定位置,垂直度合理,减少与外部钢筋的碰撞,节约了吊装施工的时间,降低了劳动强度。
36.本装置在pc构件厂进行统一的定型化生产,生产完成的构件经检验合格后,运输至施工现场进行使用。在吊装构件时,首先将吊钩穿过圆形通孔5,进一步通过吊具将双面叠合剪力墙2稳定运输至指定位置。本装置中的吊装预埋件同双面叠合剪力墙在工厂进行标准化的生产,节省了施工工序。
37.具体实施例二:
3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钢筋由一条钢筋弯折而成,所述圆形通孔由所述钢筋圆形弯绕270
°
形成圆环,即,所述固定钢筋和圆形通孔是由一条钢筋依次经过一次直角弯折、270
°
圆形弯折并水平旋转90
°
、两次倾斜弯折、依次直角弯折形成。
39.本实施例中,所述吊装预埋件是由一条钢筋组成的,避免了焊接可能带来的焊接不牢固或断裂等安全隐患。
40.本实施例中的双面叠合剪力墙防偏心吊装装置,其使用方法与具体实施例一种的使用方法相同,将吊钩穿过圆形通孔5,进一步通过吊具将双面叠合剪力墙2稳定运输至指定位置。
41.同样,本装置中的吊装预埋件同双面叠合剪力墙在工厂进行标准化的生产,节省了施工工序。
42.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3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