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振动马达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柔性线路板和定子组件及线性振动马达。
背景技术:
2.微型振动马达是运用于手机、平板等常见电子通讯设备中的振动反馈部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电子通讯设备的不断更新,微型振动马达也朝着厚度更薄、体积更小的方向发展。
3.柔性线路板是设置于微型振动马达内部且向外延伸连接外部电源的部件。由于其具有高度曲挠性,体积小,重量轻等优点在微型振动马达中有广泛应用。在现有技术中,柔性线路板通常是通过双面胶将内部接线端直接黏贴在马达底座上,而柔性线路板为连接外部电源会设置一个支出微型振动马达的外部接线端。在微型振动马达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发现,客户端在进行马达性能检测以及产品组装时常常会拉拽柔性线路板的外部接线端,导致内部接线端偏移,而使微型振动马达因柔性线路板粘结不牢而产生不良。由此可以看出,现有技术中的微型振动马达的柔性线路板连接不够稳定,连接强度还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克服现有技术中微型振动马达的柔性线路板连接强度低,连接不够稳定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柔性线路板和定子组件及线性振动马达。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柔性线路板,包括内部接线端、沿所述内部接线端一侧向外延伸的外部接线端、连接所述内部接线端和所述外部接线端的曲线端;所述内部接线端在靠近所述曲线端处沿外部接线端的宽度方向对称设置第一点胶孔。
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点胶孔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第一点胶孔的形状为圆形或方形。
7.进一步地,所述外部接线端在远离所述内部接线端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焊盘;所述内部接线端在沿自身长度方向上对称设置有第二焊盘。
8.进一步地,所述内部接线端在所述第二焊盘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点胶孔。
9.一种定子组件,包括线圈、双面胶、柔性线路板;所述双面胶黏贴于柔性线路板远离所述线圈的一侧;所述双面胶的形状与所述内部接线端相适配;所述双面胶在所述第一点胶孔的对应位置设置有与第一点胶孔相连通的通孔。
10.进一步地,所述线圈竖直设置在柔性线路板上,所述线圈通过所述第二点胶孔黏贴固定于所述柔性线路板且与所述柔性线路板电连接。
11.一种线性振动马达,包括外壳,振子组件,定子组件;定子组件黏贴固定于所述外壳。
12.进一步地,所述振子组件包括设置有贯通空腔的质量块,固定于所述空腔内部的磁钢,面朝线圈且固定于所述质量块底部的极片,设置于所述质量块两侧且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质量块和所述外壳的弹性件。
13.进一步地,所述质量块两端设置有凸出于表面的弹性件连接部,底面设置有安装所述极片的安装部;所述空腔包括连通的第一空腔、狭长空腔和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和所述第二空腔的两端均设有凹槽。
14.进一步地,所述线性振动马达还包括阻尼件,所述阻尼件分别设置于所述外壳和所述柔性线路板。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对柔性线路板的设计来达到与盖板连接的稳定性,减小因外力作用而导致的蠕动变形;具体在于对柔性线路板上开孔的数量、形状和位置进行设计,增加了柔性线路板与盖板之间的固定力,降低了因变形带来的绝缘不良风险。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线性振动马达的结构爆炸图。
17.图2本实用新型柔性线路板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柔性线路板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定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0.图5是本实用新型振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1.图6是本实用新型质量块的结构示意图。
22.其中:
23.100
‑
柔性线路板;101
‑
内部接线端;102
‑
外部接线端;103
‑
曲线端;
24.104
‑
第一点胶孔;105
‑
第一焊盘;106
‑
第二点胶孔;
25.200
‑
线圈;
26.300
‑
下弹性件;
27.400
‑
极片;
28.500
‑
磁钢;
29.600
‑
质量块;601
‑
弹性件连接部;602
‑
安装部;603
‑
第一空腔;
30.604
‑
狭长空腔;605
‑
第二空腔;606
‑
凹槽;
31.700
‑
上弹性件;
32.800
‑
阻尼件;
33.801
‑
上壳体;802
‑
盖板;
34.900
‑
双面胶。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6.在现有技术中,柔性线路板一般包括内部接线端和由内部接线端向外延伸的外部接线端,而在微型振动马达的性能检测和产品组装时,常常由于外部接线端被拉拽而导致柔性线路板的内部接线端移位。为增加内部接线端与微型振动马达的连接强度以及内部接线端与外部接线端的连接稳定性,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柔性线路板和定子组件及线性振动
马达,其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
37.第一实施例的柔性线路板100如图2所示,包括内部接线端101、外部接线端102、曲线端103和第一点胶孔104,内部接线端101整体呈长方形,外部接线端102从内部接线端101的长边延伸并与内部接线端101呈垂直设置。由于柔性线路板100的体积小、厚度薄,开孔的数量和形状会影响柔性线路板100自身结构的稳定性,同时开孔的位置选择会影响技术方案的实际效果。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点胶孔104的开孔数量会直接影响柔性线路板100的结构稳定性,开孔越多,结构越不稳定,开孔数量优选为两个。第一点胶孔104的形状优选为方形,也可为圆形或其他非圆形。曲线端103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减少柔性线路板100由于形状突变而带来的应力集中问题。当在远离曲线端103上布设第一点胶孔104,柔性线路板100增强的连接强度不足以有效降低内部接线端101的受力。因此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第一点胶孔104优选为方形点胶孔,数量优选为两个,布设在内部接线端101靠近曲线端103处且沿外部接线端102的宽度方向上对称设置,第一点胶孔104位于内部接线端101的长边侧边缘位置。
38.第二实施例的柔性线路板100如图3所示,柔性线路板100包括黏贴于微型振动马达的盖板802且与盖板802形状相适配的长方形内部接线端101、沿内部接线端101一侧向外延伸并支出盖板802的外部接线端102、连接内部接线端101和外部接线端102的曲线端103。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第二实施例的外部接线端102设于内部接线端101的短边并沿其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在该种设置中,外部接线端102的拉拽影响更大,更易导致内部接线端101偏位而使右侧的第一焊盘105与弹性件接触而出现绝缘不良。因此本实用新型在内部接线端101靠近外部接线端102的一侧对称设置第一点胶孔104。在与微型振动马达连接时,内部接线端101通过双面胶900黏贴盖板802,同时在第一点胶孔104处通过点胶增加与盖板802的连接强度。
39.第二实施例的柔性线路板100如图3所示,包括内部接线端101、外部接线端102、曲线端103和第一点胶孔104。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第二实施例的外部接线端102设置于内部接线端101的宽度方向上。由于柔性线路板100的体积小、厚度薄,开孔的位置选择会影响技术方案的实际效果、开孔的数量和形状会影响柔性线路板100自身结构的稳定性,开孔越多,结构越不稳定,因此,第一点胶孔104的位置优选设置在邻接曲线端103的位置且开孔的数量优选为两个。曲线端103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减少柔性线路板100由于形状突变而带来的应力集中问题,当在远离曲线端103布设第一点胶孔时104,柔性线路板100增强的连接强度不足以有效降低内部接线端101的受力。为实现加工更为便捷,第一点胶孔104的可为方形、圆形或其他非圆形的不规则孔。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第一点胶孔104优选为方形点胶孔,布设在内部接线端101靠近曲线端103处且沿外部接线端102的宽度方向上对称设置。
40.在图2和图3中,内部接线端101在沿其长度方向上设置有两个用于连接线圈200的第一焊盘105,在第一焊盘105之间设置有三个用于固定线圈200的第二点胶孔106。第二点胶孔106的形状和数量根据线圈200的规则具体设置。外部接线端102远离内部接线端101的一侧还设置有用于连接外部电源的第二焊盘,第二焊盘用于与客户端的外部电源电连接。
41.一种定子组件,如图4所示,包括柔性线路板100和线圈200,线圈200黏贴固定于柔性线路板100一侧表面上且与柔性线路板100的第一焊盘105电连接。具体地,线圈200在柔性线路板100的第二点胶孔106处点胶黏贴,在安装固定后,将线圈200导出的引线分别与设
置于内部接线端101两侧的第一焊盘105焊接。在外部接线端101连接外部电源后,线圈200通电即可产生磁场,通电电流的强弱和电流方向的变化能带动磁场的变化。
42.如图1所示,定子组件还包括双面胶900,双面胶900用于黏贴连接柔性线路板100和盖板802,双面胶900粘贴于柔性线路板100的与设置线圈200相对的表面,双面胶900的形状与内部接线端101相适配。双面胶900设置有与第一点胶孔104相连通的通孔,设置于双面胶900上与第一点胶孔104相对应的位置,加强柔性线路板100、双面胶900与盖板802三者之间的连接。线圈200的结构为具有中部空腔的扁平结构,通过其侧面竖直黏合于柔性线路板100上,另一端依序穿过下弹性件300、极片400、质量块600和上弹性件700的空腔。
43.一种线性振动马达,包括外壳、定子组件和振子组件,定子组件和振子组件均安装于外壳的容纳空间内部。振子组件结构如图5所示,包括下弹性件300、极片400、磁钢500、质量块600和上弹性件700,质量块600内部设置有贯通的空腔,磁钢500固定于空腔内部,极片400固定于质量块600的底部且磁感线汇聚面朝向线圈200,下弹性件300的一端固定连接外壳,另一端固定连接于质量块600的下表面,上弹性件700的一端固定连接外壳,另一端固定连接于质量块600的上表面。
44.具体地,质量块600的结构如图6所示,为矩形柱体结构,左右两侧设置有凸出于中部表面的弹性件连接部601,中部底表面设置有安装极片400的安装部602,中部开设有连通的第一空腔603、狭长空腔604和第二空腔605。磁钢500通过胶水粘结固定安装在第一空腔603和第二空腔605的内壁面上,狭长空腔604长度大于第一空腔603和第二空腔605用于线圈200穿过。线圈200在设置时要贯穿质量块600且线圈200上表面要凸出于质量块600上表面,质量块600内部的两块磁钢500自身可以产生磁场,线圈200在通电时能产生磁场,线圈200通电的电流强弱和电流方向的变化能带动磁场的变化,从而驱使振子组件在弹性件设置方向上做往复运动。两块磁钢500的长度相等使得振子组件在做往复运动时能保持受力均匀,保证线圈200带动振子组件做稳定地往复运动。第一空腔603和第二空腔605的内壁转角处均设置有凹槽606,凹槽606可用于容纳更多的胶水,加强磁钢500与质量块600的连接固定。
45.线性振动马达的结构如图1所示,外壳包括上壳体801和盖板802,上壳体801和盖板802组合形成容纳空间,振子组件和定子组件安装固定于容纳空间内。下弹性件300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盖板802上表面,另一端固定连接于质量块600的下表面;上弹性件700的一端固定连接于上壳体801的内表面,另一端固定连接于质量块600的上表面。柔性线路板100通过双面胶整体固定于盖板802上。
46.线性振动马达内还设置有阻尼件800,阻尼件800用于缓冲质量块600对上壳体801和柔性线路板100的冲击。在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由于质量块600的上下两端均连接有弹性件,在上下往复运动过程中,上弹性件700连接质量块600的一端会对上壳体进行撞击,下弹性件300连接质量块600的一端会对柔性线路板100进行撞击。因此阻尼件800有上下两块,分别设置在上弹性件700与质量块600的连接处在上壳体801的对应位置,下弹性件300与质量块600的连接处在柔性线路板100的对应位置。阻尼件800的厚度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可有效控制振子组件的振动行程。当振子组件往复运动时,阻尼件800会受振子组件挤压而压缩变形,阻尼件800在压缩变形时能缓冲振子组件对上壳体801或柔性线路板100的撞击,由此可降低线性振动马达的噪音,阻尼件800可采用弹性较好的材料,如缓冲泡
棉、橡胶垫等。
47.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3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