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型电缆夹与o型电缆夹过渡连接装置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保护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h型电缆夹与o型电缆夹过渡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2.采煤机电缆夹板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采煤行业中的保护供电电缆和水管的拖缆设备,依据采煤机作业面需求,多个电缆夹板经过销轴或螺栓可转动连接形成电缆夹板链从而构成保护电缆、水管的通道,通过电缆夹板承载拖曳力,可保护电缆、水管在拖曳过程中不受外力作用。
3.采煤行业中常用的电缆夹板包括h型电缆夹与o型电缆夹,两者各有优劣,适用于不同的场合。参照图2,h型电缆夹具有拆装方便的优点(更换时可通过两侧的开口将电缆和水管装入或取出),但长期使用后容易出现开口变形扩大的现象,使得两节相邻电缆夹存在错茬,造成上下两层电缆夹叠加互咬,上层电缆夹带动下层电缆夹移动,最终多层电缆夹堆积而使电缆夹拉断从电缆上脱落,失去对电缆和水管的保护效果。o型电缆夹能将电缆和水管全部包裹于电缆夹内,具有保护性能优于h型电缆夹的优势,也不存在如上述因开口变形而造成电缆夹互咬脱落的问题。但o型电缆夹因尺寸比h型电缆夹宽,在托缆装置弯折区域以及其他一些较狭窄空间的弯折区域容易剐蹭,造成电缆夹的损坏甚至拉断,所以在这些位置h型电缆夹更具优势。
4.所以h型电缆夹和o型电缆夹各有优缺点,在易剐蹭区域适宜采用h型电缆夹(一方面可避免或减小剐蹭,另一方面,若是电缆夹损坏,h型电缆夹更易更换),其余区域适宜采用o型电缆夹,但两种电缆夹连接方式不同,参照图2和图3,分别为两种常见的h型电缆夹和o型电缆夹。参照图2,其中,h型电缆夹的连接方式为:h型电缆夹具有两个容纳槽,一个用于容纳电缆,另一个用于容纳水管,h型电缆夹中间具有一个连接片,连接片的前端具有插片部,后端具有连接叉口(图2中未示出),连接片的前端和后端均具有销孔,使用时多个h型电缆夹依次连接形成电缆夹链,连接片的前端的插片部插入到相邻一个h型电缆夹后端的连接叉口内,并通过销轴等连接件插入销孔内以实现可活动连接,两两h型电缆夹之间可进行一定范围的转动,使得电缆夹链可弯曲。参照图3,o型电缆夹的连接方式为:o型电缆夹只有一个容纳槽,电缆和水管一同设置在其中,且o型电缆夹具有设置在两端的两个连接片,同样的,每个连接片的前端具有插片部,后端具有连接叉口,连接片的前端和后端均具有销孔,使用时多个o型电缆夹依次连接形成电缆夹链,连接片的前端的插片部用于插入到相邻一个o型电缆夹后端的连接叉口内,并通过销轴等连接件插入销孔内实现可活动连接。
5.所以,由于h型电缆夹和o型电缆夹的连接方式不同,无法直接将两者连接,因此现在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将h型电缆夹和o型电缆夹进行连接的可靠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h型
电缆夹与o型电缆夹过渡连接装置。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h型电缆夹与o型电缆夹过渡连接装置,包括:底座、设置在所述底座的第一端的用于与h型电缆夹连接的第一连接件以及设置在所述底座的第二端的用于与o型电缆夹连接的两个间隔布置的第二连接件;
8.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连接在所述底座的第一端上的第一连接座、沿竖直方向开设在所述第一连接座上的连接插槽、开设在所述第一连接座上且垂直贯穿所述连接插槽的第一连接孔以及插设在所述第一连接孔内的第一销轴,所述连接插槽供h型电缆夹的连接片插入以通过所述第一销轴实现所述第一连接座与h型电缆夹的连接片的可活动连接;
9.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连接在所述底座的第二端上的第二连接座、开设在所述第二连接座上的第二连接孔以及插设在所述第二连接孔内的第二销轴,两个第二连接座用于与o型电缆夹的两个连接片通过所述第二销轴分别可活动连接。
10.优选的是,所述底座的第一端的中部开设有贯通所述底座的连接插孔,所述第一连接座的底部固接有可转动插设在所述连接插孔内的连接轴;
11.所述连接轴和连接插孔之间还设置有轴承。
12.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连接座上的连接插槽的宽度沿y方向由外向内逐渐减小。
13.优选的是,所述连接轴的伸出所述连接插孔的底端外周固定套接有第一固定环,所述第一固定环与所述底座的底面之间留有间隙。
14.优选的是,所述连接轴的伸出所述连接插孔的底端开设有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一固定孔内插设有第一固定销,所述第一固定销与所述底座的底面之间留有间隙。
15.优选的是,所述底座上处于所述连接插孔的x方向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两个弧形导向槽,且所述弧形导向槽贯通所述底座;
16.所述第一连接座的底部沿x方向的两侧均固接有一个第一安装座,所述第一安装座上连接有第三销轴,所述第三销轴可在所述弧形导向槽内滑动且所述第三销轴的底端伸出所述弧形导向槽。
17.优选的是,所述第三销轴的底端外周固定套接有第二固定环,所述第二固定环与所述底座的底面之间留有间隙。
18.优选的是,所述第三销轴的底端沿径向贯穿开设有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二固定孔内插设有第二固定销,所述第二固定销与所述底座的底面之间留有间隙。
19.优选的是,所述第二连接座与所述底座可活动连接,使得两个第二连接座之间的沿x方向的间距可调节。
20.优选的是,所述底座的第二端的表面沿x方向开设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内沿x方向开设有调节槽,所述调节槽贯通所述底座;
21.所述第二连接座的底部固接有可滑动设置在所述定位槽内的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二安装座上连接有下部穿过所述调节槽内的连接螺丝,所述连接螺丝的下端连接有固定螺母,所述连接螺丝可在所述调节槽内沿x方向移动。
2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3.本实用新型的过渡连接装置能够实现h型电缆夹与o型电缆夹的可靠连接,从而能充分利用两者各自的优点,在易剐蹭区域(如弯折区域)采用h型电缆夹能克服o型电缆夹在
此区域容易剐蹭的缺陷,在其他区域采用o型电缆夹能克服h型电缆夹的开口易变形而造成电缆夹互咬脱落的缺陷,最终能够改善电缆夹的使用效果,提高电缆夹对供电电缆和水管的保护效果;
24.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第一连接座与底座可转动连接,使得电缆和水管能够更加顺利弯曲通过第一连接座的两侧,且能够防止因电缆和水管对第一连接座产生的压力过大而造成第一连接座变形或是损坏;
25.本实用新型中,两个第二安装座之间的间距可以调节,能够方便两个第二安装座与o型电缆夹的两个连接片之间的顺利连接。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h型电缆夹与o型电缆夹过渡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一种现有的常见h型电缆夹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为一种现有的常见o型电缆夹的结构示意图;
2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中的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第二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31.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的底座的俯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32.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连接座的俯视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3.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中的第一连接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4.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中的第一连接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5.附图标记说明:
36.1—底座;10—第一端;11—第二端;12—连接插孔;13—弧形导向槽;14—定位槽;15—调节槽;
37.2—第一连接件;20—第一连接座;21—连接插槽;22—第一连接孔;23—第一销轴;24—连接轴;25—轴承;26—第一安装座;27—第三销轴;240—第一固定环;241—第一固定孔;242—第一固定销;270—第二固定环;271—第二固定孔;272—第二固定销;
38.3—第二连接件;30—第二连接座;31—第二连接孔;32—第二销轴;33—第二安装座;34—连接螺丝;35—固定螺母;
39.4—h型电缆夹;
40.5—o型电缆夹;
41.60—容纳槽;61—连接片;62—插片部;63—销孔;64—连接叉口;65—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42.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43.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44.实施例1
45.参照图1,本实施例的一种h型电缆夹与o型电缆夹过渡连接装置,包括:底座1、设置在底座1的第一端10的用于与h型电缆夹连接的第一连接件2以及设置在底座1的第二端
11的用于与o型电缆夹连接的两个间隔布置的第二连接件3;
46.第一连接件2包括连接在底座1的第一端10上的第一连接座20、沿竖直方向开设在第一连接座20上的连接插槽21、开设在第一连接座20上且垂直贯穿连接插槽21的第一连接孔22以及插设在第一连接孔22内的第一销轴23,连接插槽21供h型电缆夹4的连接片61插入以通过第一销轴23实现第一连接座20与h型电缆夹4的连接片61的可活动连接;
47.第二连接件3包括连接在底座1的第二端11上的第二连接座30、开设在第二连接座30上的第二连接孔31以及插设在第二连接孔31内的第二销轴32,两个第二连接座30用于与o型电缆夹5的两个连接片61通过第二销轴32分别可活动连接。
48.本实用新型用于h型电缆夹4(也称h型电缆夹4板)与o型电缆夹5(也称h型电缆夹4板)的过渡连接,第一连接座20与h型电缆夹4的一个连接片61可活动连接,两者可在连接位置处绕x轴进行一定范围的转动;两个第二连接座30分别与o型电缆夹5的两个连接片61可活动连接,同样的,在连接位置处o型电缆夹5与第二连接座30之间可绕x轴进行一定范围的转动,以满足电缆线的使用需求。
49.为了便于理解,本实施例中以附图2所示的常用的h型电缆夹4和附图3所示的常用的o型电缆夹5为例,对本实用新型用于这两种电缆夹的连接原理进行具体说明。
50.参照图2,h型电缆夹4具有两个容纳槽60,一个用于容纳电缆,另一个用于容纳水管,h型电缆夹4对电缆和水管能起到保护作用;h型电缆夹4中间具有一个连接片61,连接片61的前端具有插片部62,后端具有连接叉口64(图2中未示出),连接片61的前端和后端均具有销孔63,使用时多个h型电缆夹4依次连接形成电缆夹链,连接片61的前端的插片部62用于插入到相邻一个h型电缆夹4后端的连接叉口64内,并通过销轴等连接件插入销孔63内以实现可活动连接,两两h型电缆夹4之间可进行一定范围的转动,使得电缆夹链可弯曲,以满足使用需求。本实用新型的过渡连接装置与h型电缆夹4连接的原理为:h型电缆夹4的连接片61前端的插片部62插入第一连接座20的连接插槽21内,然后插入第一销轴23,即可实现两者的可活动连接。
51.参照图3,为一种常用的o型电缆夹5,与h型电缆夹4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o型电缆夹5只有一个容纳槽60,电缆和水管一同设置在其中,且o型电缆夹5具有设置在两端的两个连接片61,同样的,每个连接片61的前端具有插片部62,后端具有连接叉口64,连接片61的前端和后端均具有销孔63,使用时多个o型电缆夹5依次连接形成电缆夹链,连接片61的前端的插片部62用于插入到相邻一个o型电缆夹5后端的连接叉口64内,并通过销轴等连接件插入销孔63内实现可活动连接,两两o型电缆夹5之间可进行一定范围的转动,使得电缆夹链可弯曲,以满足使用需求。本实用新型的过渡连接装置与o型电缆夹5连接的原理为:两个第二连接座30分别插入o型电缆夹5的两个连接片61后端连接叉口64内,然后插入第二销轴32,即可实现过渡连接装置与o型电缆夹5的可活动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在另一种方式中,也可将两个第二连接座30与o型电缆夹5的两个连接片61前端的插片部62可活动连接。
52.其中,该过渡连接装置的第一端10(后端)与h型电缆夹4连接、第二端11(前端)与o型电缆夹5连接后,h型电缆夹4上的电缆和水管分别从第一连接座20的两侧穿过,然后在第二连接座30中间合并进入到o型电缆夹5的容纳槽60中。
53.实施例2
54.参照图1以及图4
‑
图8,作为实施例1的基础上的进一步优选,本实施例中,底座1的
第一端10的中部开设有贯通底座1的连接插孔12,第一连接座20的底部固接有可转动插设在连接插孔12内的连接轴24。连接轴24和连接插孔12之间还设置有轴承25。轴承25固定设置在连接插孔12内,连接轴24通过轴承25与底座1实现可活动连接。
55.在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连接轴24的伸出连接插孔12的底端外周固定套接有第一固定环240,第一固定环240与底座1的底面之间留有间隙,从而使得第一固定环240不会影响连接轴24的转动,且由能防止连接轴24从连接插孔12内脱离。
56.底座1上处于连接插孔12的x方向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两个弧形导向槽13,且弧形导向槽13贯通底座1;第一连接座20的底部沿x方向的两侧均固接有一个第一安装座26,第一安装座26上连接有第三销轴27,第三销轴27可在弧形导向槽13内滑动且第三销轴27的底端伸出弧形导向槽13。第三销轴27的底端外周固定套接有第二固定环270,第二固定环270与底座1的底面之间留有间隙,从而使得第二固定环270不会影响第三销轴27的活动,且由能防止第三销轴27从弧形导向槽13内脱离。
57.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座20通过连接轴24可转动连接在底座1上,再通过弧形导向槽13与第三销轴27的配合使得第三销轴27只能在弧形导向槽13的弧形轨迹内移动(其中,弧形导向槽13的弧形轨迹与第一连接座20整体绕连接轴24转动时第三销轴27的运动轨迹相匹配,从而通过对第三销轴27两端位置的限制使得第一连接座20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绕z轴转动),从而使第一连接座20能在一定范围内绕z轴转动;从而使得h型电缆夹4上的电缆和水管分别从第一连接座20的两侧穿过时,第一连接座20能适应电缆和水管的施力情况自由的小范围转动(例如,电缆和水管在第一连接座20的两侧产生一定的弯曲,从而挤压第一连接座20,第一连接座20能适应该挤压力而转动,使得电缆和水管能够顺利弯曲通过第一连接座20的两侧),从而能够防止因电缆和水管对第一连接座20产生的压力过大而造成第一连接座20变形或是损坏。例如,若第一连接座20与底座1为刚性固接的情况下,电缆和水管在第一连接座20的两侧产生弯曲时,则会对第一连接座20产生较大的压力,容易使第一连接座20变形或损坏,造成第一连接座20与h型电缆夹4的连接受到破坏。
58.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座20与底座1连接时,先将连接轴24插入连接插孔12且底部穿过连接插孔12,第三销轴27插入弧形导向槽13且底部穿过弧形导向槽13,然后将第一固定环240固接在连接轴24的底部(如焊接或过盈配合),将将第二固定环270固接在第三销轴27的底部(如焊接或过盈配合)。从而使得连接轴24可以在连接插孔12内转动但不会脱离、第三销轴27可在弧形导向槽13内滑动且不会脱离,从而使得第一连接座20可转动的设置在底座1上但不会脱离底座1。
59.在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座20上的连接插槽21的宽度沿y方向由外向内逐渐减小。h型电缆夹4的连接片61的插片部62插入连接插槽21到位后,第一连接孔22正好可与插片部62上的开口65连通,从而插入第一销轴23后即可实现。h型电缆夹4与第一连接座20的可活动连接。连接插槽21外宽内窄能够方便插片部62的顺利插入和定位。
60.实施例3
61.参照图1以及图9,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仅在与:本实施例中,连接轴24的伸出连接插孔12的底端开设有第一固定孔241,第一固定孔241内插设有第一固定销242,第一固定销242与底座1的底面之间留有间隙。第三销轴27的底端沿径向贯穿开设有第二固定孔271,第二固定孔271内插设有第二固定销272,第二固定销272与底座1的底面之间留有
间隙。
62.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座20与底座1连接时,先将连接轴24插入连接插孔12且底部穿过连接插孔12,第三销轴27插入弧形导向槽13且底部穿过弧形导向槽13,然后将第一固定销242插入第一固定孔241内并固定(如焊接或过盈配合),将第二固定销272插入第二固定孔271内并固定(如焊接或过盈配合)。同样使得使得第一连接座20可转动的设置在底座1上但不会脱离底座1。
63.实施例4
64.参照图1、图5以及图6,作为实施例1或实施例2或实施例3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进,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座30与底座1可活动连接,使得两个第二连接座30之间的沿x方向的间距可调节。
65.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底座1的第二端11的表面沿x方向开设有定位槽14,定位槽14内沿x方向开设有调节槽15,调节槽15贯通底座1;第二连接座30的底部固接有可滑动设置在定位槽14内的第二安装座33,第二安装座33上连接有下部穿过调节槽15内的连接螺丝34,连接螺丝34的下端连接有固定螺母35,连接螺丝34可在调节槽15内沿x方向移动。
66.其中,定位槽14与第二安装座33的配合,使得既可允许第二安装座33沿x方向移动,又能对第二安装座33在其他方向的运动进行限制,配合连接螺丝34可保证第二安装座33与底座1的连接强度。使用时,若需要调节第二安装座33的位置时,先拧松固定螺母35,然后推动第二安装座33在定位槽14内沿x方向滑动至适当距离即可,调节好后再拧紧固定螺母35即可。
67.由于两个第二安装座33需要与o型电缆夹5的两个连接片61分别连接,而o型电缆夹5的两个连接片61距离是固定的,且在使用后,o型电缆夹5的两个连接片61之间的距离容易因变形而产生变化,所以本实施例中,通过使两个第二安装座33之间的间距可以调节,能够方便第二安装座33与连接片61之间的顺利连接,即使o型电缆夹5的两个连接片61之间的距离因使用过程出现变形等原因发生变化时,通过调节两个第二安装座33的距离,仍能够方便实现第二安装座33与连接片61之间的顺利连接。
6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69.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3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