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道路建设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道路修补路基结构。
背景技术:
2.道路是供各种无轨车辆和行人通行的基础设施,例如公交车,汽车、单车以及行人等都可以在道路上行走,在平常道路的使用过程中,经常遇到道路路面破损的情况,会出现裂缝、大坑等,进而降低了道路的通行能力影响通行,如不及时进行修复,有时还会危及通行车辆的安全等问题。
3.在申请号为201921581756.4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道路修补路基结构,包括完整路基和设置在完整路基上的完整路面,路基下方为原状土层,于完整路面的破损处形成有修补凹槽,修补凹槽内的原状土层内设有若干排灌注桩,每排灌注桩顶端设有横梁,修补凹槽内填充有修补路基,修补路基上方设有修补路面,横梁设置于修补路基内。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以下缺陷:虽然通过修补路基以及修补路面对修补凹槽内进行填充修复,但是修补路基以及修补路面与远路面以及基层的结合性不好,通过雨水的渗透以及车辆的碾压后,很容易导致修补区域与原路面脱离。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修补区域与原路面的结合性能,本技术提供一种道路修补路基结构。
6.本技术提供一种道路修补路基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道路修补路基结构,包括路基、路面以及修补凹槽,所述路面设于所述路基顶部,所述修补凹槽位于所述路面上,还包括固定柱、钢筋网、修补基层以及修补面层,所述固定柱竖直设于所述修补凹槽内,所述修补基层设于所述修补凹槽底部,所述修补凹槽的槽口处的路面上沿所述修补凹槽周向设有环形的连接槽,所述钢筋网水平设于所述修补基层顶部,所述钢筋网的侧边伸入所述连接槽内,所述固定柱上端与钢筋网连接,所述修补面层设于所述钢筋网上方。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道路的修补时,在修补凹槽内设置若干固定柱,在固定柱的顶部设置有钢筋网,通过钢筋网的四周伸入连接槽内时,再通过修补基层以及修补路层进行填充修补,提高修补区域与原路面间的连接强度,减小修补区域下方原基层的受力,减小修补区域塌陷的概率,从而延缓修补路面的破损,进而提高修补路面的使用寿命。
9.可选的,所述钢筋网沿周向一周均匀分布有若干倒钩,所述倒钩伸入位于所述连接槽底部的所述路基内。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钢筋网的四周均匀分布有倒钩,通过倒钩伸入原始的路基内,进而提高修补区域与原路基的连接强度,进而减小修补区域塌陷的概率,延长修补路面的修补周期。
11.可选的,所述修补凹槽内的侧壁以及底壁上均设有粘结层。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修补凹槽内的侧壁以及底壁上设置粘结层,进而
提高修补基层与修补面层与原路基以及沿路面的连接性能,进而提高修补区域与原路面的连接性能。
13.可选的,所述固定柱下端设有横杆,所述横杆水平设置且与所述固定柱垂直,所述横杆与所述修补凹槽底部的路基抵接。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若干横杆,在固定柱进行支撑时,通过横杆与修补凹槽底部的路基抵接,使得横杆对固定柱起到支撑作用,进而提高固定柱对修补区域的支撑作用,提高修补区域的强度,进一步减小修补区域塌陷的概率。
15.可选的,所述固定柱上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位于所述钢筋网下方,所述支撑板顶部与所述钢筋网抵接。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固定柱上设置的支撑板,通过支撑板对钢筋网进行支撑,提高对钢筋网的支撑面积,进一步提高固定柱对修补区域的支撑稳定性。
17.可选的,所述固定柱侧壁上设有若干支杆,所述支杆与所述固定柱垂直设置。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固定柱上设置的若干支杆,使得固定柱上的支杆嵌入修补基层内,进一步提高修补区域的强度。
19.可选的,所述修补面层表面为弧面,所述修补面层的表面向上凸起。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修补面层表面向上凸起,在经过的车辆进行碾压后,使得修补区域压实后,使得修补区域表面不低于周围路面,避免修补区域积水而影响修补区域的稳定性。
21.可选的,所述修补面层的表面四周与路面相平。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修补面层的表面四周与路面相平,避免修补区域与周围路面间形成断台,进而影响车辆在道路行驶的舒适性。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通过设置固定柱以及钢筋网,在修补凹槽的槽口处设置连接槽,通过钢筋网的四周伸入连接槽内时,再通过修补基层以及修补路层进行填充修补,提高修补区域与原路面间的连接强度;
25.2.通过在钢筋网的四周设置倒钩,且倒钩伸入路基内,提高修补基层与修补面层与原路基以及沿路面的连接性能;
26.3.通过设置的支撑板以及横杆,提高固定柱对钢筋网的支撑作用,提高固定柱对修补区域的支撑作用,提高修补区域的强度,减小修补区域塌陷的概率。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道路修补路基结构。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钢筋网、横杆以及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记:1、路基;2、路面;3、修补凹槽;31、连接槽;32、粘结层;4、固定柱;41、横杆;42、支撑板;43、支杆;5、钢筋网;51、倒钩;6、修补基层;7、修补面层。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
‑
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道路修补路基结构。参照图1与图2,修补路基1结构包括路
基1、路面2以及修补凹槽3,路面2铺设于路基1顶部,修补凹槽3位于路面2上,将道路损坏处的松散原基层清理后形成修补凹槽3,漏出原基层,在对修补凹槽3内进行修补,修补凹槽3内的侧壁以及底壁上均设置粘结层32,粘结层32具体为混凝土的胶粘层,通过粘结层32提高原路基1与修补区域的连接强度。
32.参照图1与图2,还包括固定柱4、钢筋网5、修补基层6以及修补面层7,固定柱4竖直设置于修补凹槽3内,固定柱4下端焊接有横杆41,横杆41水平设置且中部与固定柱4垂直,横杆41与修补凹槽3底部的路基1抵接,使得横杆41对固定柱4起到支撑作用,进而提高固定柱4对修补区域的支撑作用。修补凹槽3的槽口处的路面2上沿修补凹槽3周向开设有环形的连接槽31,钢筋网5水平铺设于修补凹槽3内,钢筋网5的侧边四周伸入连接槽31内、且底部与路基1抵接,固定柱4上端与钢筋网5间通过铁丝进行绑扎。钢筋网5沿周向一周均匀分布有若干倒钩51,倒钩51伸入位于连接槽31底部的路基1内,提高修补区域与路基1的连接强度,进而减小修补区域塌陷的概率。
33.参照图1与图2,固定柱4上焊接有支撑板42,固定柱4穿过支撑板42的中心,支撑板42位于钢筋网5下方,支撑板42顶部与钢筋网5抵接,支撑板42对钢筋网5进行支撑,提高对钢筋网5的支撑面积,进一步提高固定柱4对修补区域的支撑稳定性。固定柱4侧壁上焊接有若干支杆43,支杆43与固定柱4垂直设置,使得固定柱4上的支杆43嵌入修补基层6内。
34.参照图1与图2,修补基层6填充于修补凹槽3底部,使得修补基层6对固定柱4以及支杆43包裹,钢筋网5水平位于修补基层6顶部,修补面层7填充于钢筋网5上方。修补面层7上表面为弧面,修补面层7的表面向上凸起,在经过的车辆进行碾压后,使得修补区域压实后表面不低于周围路面2。修补面层7的表面四周与路面2相平,避免修补区域影响车辆在道路行驶的舒适性。
35.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道路修补路基1结构的实施原理为:根据道路的破损情况划定修补区域,根据修补区域进行切割,将修补区域的路基1以及路面2进行清理后形成修补凹槽3,将修补凹槽3的底部夯实,再沿修补凹槽3的一周开设连接槽31,通过提前将横杆41以及支撑板42焊接在固定柱4上,通过将固定柱4均匀的设置的钢筋网5底部,将钢筋网5铺设在修补凹槽3内,将钢筋网5的四周倒钩51插入路基1内,将修补基层6填充在修补凹槽3底部,使得修补基层6将固定柱4等进行包裹,最后将修补面层7填充在修补基层6顶部,将修补凹槽3填满,再将修补区域的顶部设置生成弧面,使得修补面层的表面向上凸起,减小修补区域塌陷的概率,从而延缓修补路面的破损,进而提高修补路面的使用寿命。
36.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2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