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小区域积水排除设备。
背景技术:
2.在堆场等大面积基底层施工场地,由于原土整平阶段会有很多低洼区域,遇到降水,这些低洼区域就会积水。由于这些低洼区域分布很不规范,往往工地的排水沟也无法将其中的水排出,这给施工带来了很大不便。
3.具体来说,这些低洼积水区域,往往表面积在1平方米甚至更小,传统的排水方法是人工开挖引流沟将积水引至工地的排水系统,但这些区域面积小、数量多,导致挖沟排水的效率太低,施工耗时耗力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区域积水排除设备。
5.本实用新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6.一种小区域积水排除设备,包括壳体、吸水杆、及排水机构,所述的壳体内的底部设有密封室,所述的密封室内设有充电式真空吸水泵,所述的真空吸水泵的进水端通过第一接管贯通壳体的侧壁形成进水口,出水端通过第二接管贯通壳体的侧壁形成出水口,所述的进水口与吸水杆连接,所述的出水口与排水机构连接。
7.优选的,所述的吸水杆为管状结构,在吸水杆的一端通过软管与进水口连接,吸水杆的另一端设有过滤器。
8.优选的,所述的排水机构为雾化杆,所述的雾化杆为管状结构,且雾化杆的一端通过软连接管与出水口连接,另一端设有雾化喷头,设有雾化喷头一侧的雾化杆的内径小于朝向软连接管一侧的雾化杆的内径。
9.优选的,所述的壳体的背面设有一对用以夹持雾化杆的第一卡环,在壳体的侧面还设有第二卡环,所述的第二卡环的底端面固定连接有转轴,与转轴相对的壳体的外表面还设有套管,所述的套管的一端与壳体的侧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的转轴的自由端插入套管内,并与套管的内表面转动连接,在套管的外壁上还设有贯通套管内外的螺纹孔,所述的螺纹孔内螺接有定位螺栓,所述的转轴通过定位螺栓定位。
10.优选的,所述的雾化杆与软连接管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的排水机构为水箱,所述的水箱设置于密封室上方的壳体内,在壳体的顶端设有水箱排水口,在水箱的侧壁下部设有进水口,所述的进水口处设有贯通壳体外表面的进水接管,所述的出水口通过软连接管与进水接管可拆卸固定连接。
11.优选的,所述的水箱的正面还分别设有肩部背带和腰部背带。
12.优选的,所述的水箱远离第二卡环的侧面还固定连接有容纳盒,所述的容纳盒内盛放有软排水管,所述的排水机构为软排水管,所述的软排水管的一端通过软连接管与出水口可拆卸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工地的排水系统连接。
13.优选的,所述的进水接管上设有阀门,所述的吸水杆上设有水泵控制开关。
14.优选的,所述的水箱侧壁的顶部还设有溢流孔。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6.本新型设置的吸水杆端头较小,适用于小区域积水的吸水;同时,本新型一套设备设有3种排水方式,工人可根据低洼区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排水方式;通过以上设计,本新型减轻了工人的体力劳动,提高了排水效率,节省了人工成本。
附图说明
17.为了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本新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19.图2、本新型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20.图3、本新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21.1:水箱,2:密封室,3:进水口,4:出水口,5:软连接管,6:进水接管,7:套管,8:转轴,9:定位螺栓,10:第二卡环,11:肩部背带,12:提手,13:腰部背带,14:软管,15:吸水杆,16:过滤器,17:容纳盒,18:第一卡环,19:雾化杆,20:水泵控制开关,21:溢流孔。
具体实施方式
2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小区域积水排除设备,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24.如图1
‑
3所示:
25.一种小区域积水排除设备,包括壳体、吸水杆、及排水机构,所述的壳体内的底部设有密封室2,所述的密封室2内设有充电式真空吸水泵(图中未画出),所述的真空吸水泵的进水端通过第一接管贯通壳体的侧壁形成进水口3,出水端通过第二接管贯通壳体的侧壁形成出水口4,所述的进水口3与吸水杆15连接,所述的出水口4与排水机构连接;
26.所述的吸水杆15为管状结构,在吸水杆的一端通过软管14与进水口3连接,吸水杆的另一端设有过滤器16;
27.所述的排水机构为雾化杆19,所述的雾化杆19为管状结构,且雾化杆的一端通过软连接管5与出水口4连接,另一端设有雾化喷头,设有雾化喷头一侧的雾化杆的内径小于朝向软连接管5一侧的雾化杆的内径;
28.所述的壳体的背面设有一对用以夹持雾化杆的第一卡环18,在壳体的侧面还设有第二卡环10,所述的第二卡环10的底端面固定连接有转轴8,与转轴8相对的壳体的外表面还设有套管7,所述的套管7的一端与壳体的侧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的转轴的自由端插入套管内,并与套管的内表面转动连接,在套管的外壁上还设有贯通套管内外的螺纹孔,所述的螺纹孔内螺接有定位螺栓,所述的转轴通过定位螺栓定位;
29.所述的雾化杆19与软连接管5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的排水机构为水箱1,所述的水箱1设置于密封室2上方的壳体内,在壳体的顶端设有水箱排水口(图中未画出),在水箱1的侧壁下部设有进水口,所述的进水口处设有贯通壳体外表面的进水接管6,所述的出水口4通过软连接管5与进水接管6可拆卸固定连接;
30.所述的水箱的正面还分别设有肩部背带11和腰部背带13;
31.所述的水箱远离第二卡环10的侧面还固定连接有容纳盒17,所述的容纳盒17内盛放有软排水管(图中未画出),所述的排水机构为软排水管,所述的软排水管的一端通过软连接管5与出水口4可拆卸固定连接(图中未画出),另一端与工地的排水系统连接;
32.所述的进水接管6上设有阀门(图中未画出),所述的吸水杆15上设有水泵控制开关20;
33.所述的水箱侧壁的顶部还设有溢流孔21。
34.本新型的使用原理:
35.1、通过雾化杆排水;当工地粉尘较多,或者需要排水的低洼区域与排水沟距离较远时,可通过雾化杆排水,将雾化杆与出水口连接好后,通过水泵控制开关20打开真空吸水泵,并将雾化杆卡在第二卡环10上,如图3所示,调整雾化喷头朝向的角度,并通过定位螺栓将转轴锁紧,此时低洼区域的积水即可通过雾化的方式排出;这种方式既可以净化空气,又减轻了工人的负担;
36.2、通过水箱排水;将出水口与水箱的进水接口通过软连接管连接,如图1所示,积水就可泵入水箱内,当水箱内的水达到一定高度时,会从溢流孔排出,此时关闭水泵控制开关20,工人通过背负水箱将积水排至排水沟;
37.3、通过软排水管直接排水;当排水沟距离较近时,可将软排水管连接好,打开水泵控制开关20,直接将低洼区域内的积水排入排水沟。
3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9.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2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