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采集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质勘探用电子信息采集装置。
背景技术:
2.地质勘探,即是通过各种手段、方法对地质进行勘查、探测,确定合适的持力层,根据持力层的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类型,计算基础参数的调查研究活动。是在对矿产普查中发现有工业意义的矿床,为查明矿产的质和量,以及开采利用的技术条件,提供矿山建设设计所需要的矿产储量和地质资料,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水文、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工作。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成植物的未固结层。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土壤的成分分析十分重要,相关技术中,公开了一种地质工程用泥土取样装置,包括防护框、底板、连接板和移动板,所述防护框内壁顶端固定安装有液压杆,所述液压杆底端固定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输出轴与螺旋杆固定连接,所述防护框两端底部分别固定连接有t型滑板,所述t型滑板偏离防护框的一侧上设有滑槽二,所述移动板一端顶部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一端固定连接在滑槽二中,所述底板顶端设有与t型滑板对应的滑槽一,所述底板一端设有卡槽,所述连接板上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中设有地脚螺栓,所述连接板一端固定连接有与卡槽对应的卡接板,所述连接板一侧设有定位槽,所述底板底端连接有滑轮。
3.但是,上述结构中还存在不足之处,在使用过程中不方便对不同深度的泥土进行快速有效的取样,而且人工在对干燥的泥土进行取样时十分的不便,降低了一定的工作效率。
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地质勘探用电子信息采集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对不同深度的泥土进行快速取样采集,同时可以对干燥的泥土进行湿润的地质勘探用电子信息采集装置。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地质勘探用电子信息采集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升降机构和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上设置有喷洒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u形板、双轴电机、两个转动杆、两个绕线轮、两个滑杆、支撑板、两个扣环和两个拉绳,所述u形板固定安装在底座的顶部,所述双轴电机固定安装在u形板的底部内壁上,两个所述转动杆分别固定安装在双轴电机的输出轴上,两个所述转动杆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转动安装在u形板的两侧内壁上,两个所述绕线轮分别固定套设在对应的转动杆上,两个所述滑杆均固定安装在底座的顶部,所述支撑板滑动安装在两个滑杆上,两个所述扣环均固定安装在支撑板的顶部,两个所述拉绳分别缠绕在对应的绕线轮上,两个所述拉绳的一端分别与对应的扣环固定连接;所述转动机构包括第一通口、套筒、驱动电机、连接块和绞龙,所述第一通口开设在底座上,所述套筒固定安装在支撑板的底部,所述套筒的贯穿第一通口,
所述驱动电机固定安装在套筒的顶部内壁上,所述连接块固定安装在套筒内,所述绞龙固定安装在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绞龙与连接块转动连接。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喷洒机构包括水箱、水泵、吸水管、第二通口和出水管,所述水箱固定安装在套筒的一侧外壁上,所述水泵固定安装在水箱的顶部,所述吸水管固定安装在水泵的进水端,所述吸水管的一端延伸至水箱内,所述第二通口开设在套筒的一侧外壁上,所述出水管固定安装在水泵的出水端,所述出水管的一端延伸至第二通口内。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推把,所述推把上设置有防滑圈,所述底座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多个万向轮。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u形板的两侧内壁上分别固定安装有固定块,两个所述固定块的底部分别固定安装有弹簧,两个所述弹簧的底端均与支撑板的顶部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固定块的顶部均开设有圆孔,两个所述拉绳分别贯穿对应的圆孔。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出水管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喷头,所述水箱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入水口,所述绞龙的底部固定安装有钻头。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套筒的一侧外壁上固定安装有导流管,底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集料箱,所述导流管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软管,所述软管的一端与集料箱的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所述集料箱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地质探测仪。
12.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地质勘探用电子信息采集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3.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升降机构,通过绳子带动支撑板向下移动,支撑板带动套筒向下移动,具有可以对不同深度泥土进行采集的优点;
14.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喷洒机构,通过出水管将水输送到喷头处,再通过喷头使水通过绞龙流入到泥土上,具有快速湿润泥土,便于钻头进行收集、取样的优点;
附图说明
15.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地质勘探用电子信息采集装置的正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图1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底座;2、u形板;3、双轴电机;4、转动杆;5、绕线轮;6、滑杆;7、支撑板;8、扣环;9、拉绳;10、套筒;11、驱动电机;12、连接块;13、绞龙;14、水箱;15、水泵;16、吸水管;17、出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20.请结合参阅图1、图2和图3,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地质勘探用电子信息采集装置的正视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地质勘探用电子信息采集装置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升降机构和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上设置有喷洒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u形板2、双轴电机3、两个转动杆4、两个绕线轮5、两个滑杆6、支撑板7、两个扣环8和两个拉绳9,所述u形板2固定安装在底座
1的顶部,所述双轴电机3固定安装在u形板2的底部内壁上,两个所述转动杆4分别固定安装在双轴电机3的输出轴上,两个所述转动杆4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转动安装在u形板2的两侧内壁上,两个所述绕线轮5分别固定套设在对应的转动杆4上,两个所述滑杆6均固定安装在底座1的顶部,所述支撑板7滑动安装在两个滑杆6上,两个所述扣环8均固定安装在支撑板7的顶部,两个所述拉绳9分别缠绕在对应的绕线轮5上,两个所述拉绳9的一端分别与对应的扣环8固定连接;所述转动机构包括第一通口、套筒10、驱动电机11、连接块12和绞龙13,所述第一通口开设在底座1上,所述套筒10固定安装在支撑板7的底部,所述套筒10的贯穿第一通口,所述驱动电机11固定安装在套筒10的顶部内壁上,所述连接块12固定安装在套筒10内,所述绞龙13固定安装在驱动电机11的输出轴上,所述绞龙13与连接块12转动连接。
21.所述喷洒机构包括水箱14、水泵15、吸水管16、第二通口和出水管17,所述水箱14固定安装在套筒10的一侧外壁上,所述水泵15固定安装在水箱14的顶部,所述吸水管16固定安装在水泵15的进水端,所述吸水管16的一端延伸至水箱14内,所述第二通口开设在套筒10的一侧外壁上,所述出水管17固定安装在水泵15的出水端,所述出水管17的一端延伸至第二通口内。
22.如图1所示,所述底座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推把,所述推把上设置有防滑圈,所述底座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多个万向轮;
23.通过推把可以在推动装置时更加的便捷,多个万向轮可以使装置在移动时更加的稳定,大大的提高了稳定性。
24.如图1所示,所述u形板2的两侧内壁上分别固定安装有固定块,两个所述固定块的底部分别固定安装有弹簧,两个所述弹簧的底端均与支撑板7的顶部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固定块的顶部均开设有圆孔,两个所述拉绳9分别贯穿对应的圆孔;
25.通过固定块可以将支撑板7限制在滑杆6上,弹簧产生的弹力使得支撑板7在升降过程中更加的稳定,提高了稳固性。
26.如图2所示,所述出水管17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喷头,所述水箱14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入水口,所述绞龙13的底部固定安装有钻头;
27.通过喷头可以使水流入到套筒10内,钻头可以有效的进行翻土,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28.如图1所示,所述套筒10的一侧外壁上固定安装有导流管,底座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集料箱,所述导流管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软管,所述软管的一端与集料箱的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所述集料箱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地质探测仪;
29.通过导流管可以使泥土滑到软管内,软管可以将泥土输送到集料箱内,地质探测仪可以对取样后的泥土进行有效的采集数据,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3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地质勘探用电子信息采集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31.第一步骤:当需要对干燥的泥土处进行湿润时,启动水泵15通过吸水管16从水箱14内吸收水,通过出水管17将水输送到喷头处,再通过喷头使水通过绞龙13流入到泥土上,可将取样处的泥土进行浸湿,继而就完成了对干燥泥土的湿润,使泥土方便被采集;
32.第二步骤:当需要对不同深度的泥土进行采集时,启动驱动电机11带动绞龙13进行转动,再启动双轴电机3带动转动杆4进行转动,转动杆4带动绕线轮5进行转动,通过拉绳9带动支撑板7向下移动,支撑板7带动套筒10向下移动,钻头可将泥土通过翻动带到绞龙13
上,绞龙13将泥土带入到导流管中,通过导流管流到软管内,再软管流到集料箱内,继而就完成了对泥土的取样。
33.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设备结构和附图主要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进行描述,在该设计原理的技术上,装置的动力机构、供电系统及控制系统等的设置并没有完全描述清楚,而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上述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可清楚获知其动力机构、供电系统及控制系统的具体,申请文件的控制方式是通过控制器来自动控制,控制器的控制电路通过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简单编程即可实现;
34.其中所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而且根据说明书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且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
35.尽管已经表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2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