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铝材加工设备技术领域,更进一步涉及一种铝材校平装置。
背景技术:
2.校平机是板材加工中常用的设备,校平机的定型主要取决于被校带材的厚度、材质和要求。料越厚所需结构刚性要越好,辊数越少,辊径越大,功率越大,反之亦然。校平机主要应用于矫正各种规格板材及剪切成块的板材。该机能适用于各种冷、热轧板材的矫平。由于其操作方便、简单,应用范围遍布机械、冶金、建材、化工、电子、电力、轻工等多个行业,特别在造船、机车车辆、锅炉桥梁、金属结构工厂等行业,成为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必需产品。不同厚度的铝材校平所需校平机也通常不同。
技术实现要素:
3.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铝材校平装置,能够实现对不同厚度铝板材平整度进行调整,同时具有较高可靠性。本方案用以下技术方案来解决问题:
4.一种铝材校平装置,包括机架,还包括气缸、固定在机架上的固定辊组、由气缸驱动能够相对固定辊组在竖直方向升降的基础升降辊组,所述气缸包含缸体和活塞,活塞相对缸体沿竖直方向移动,所述活塞的外伸自由端位于缸体的竖直上方,活塞的外伸自由端与基础升降辊组固定连接,当活塞运动至近程时,基础升降辊组靠近固定辊组,其间隔形成铝材校平空间。
5.如上所述,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铝材校平装置。本装置包含固定辊组、基础升降辊组,在气缸的作用下基础升降辊组远离固定辊组,在气缸压力和基础升降辊组所受的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基础升降辊组靠近固定辊组,基础升降辊组与固定辊组之间间隔形成铝材校平空间。由于基础升降辊组能够升降,铝材校平空间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本校平装置能够对不同厚度的铝板才平整度进行调整。本校平装置在进行校平工作时,气缸首先驱动基础升降辊组远离固定辊组,铝板从固定辊组和升降辊组之间通过,在气缸的带动下,升降辊组下降,升降辊组施加压力在铝材上,使得板材得到校平。在现有技术中,例如申请号为cn202021874503.9的实用新型所提出的一种自动化板料校平机。其上滚轴的上下移动也通过气缸驱动。与之相比,本校平装置的气缸的活塞的外伸自由端位于缸体的竖直上方,活塞的外伸自由端与基础升降辊组固定连接。因此,与活塞的外伸自由端位于缸体的竖直下方的布置形式相比,本技术中的气缸的活塞及缸体大部分情况下处于受压状态,受压状态下气缸所能够承载的载荷更大,可靠性更高。此外,现有的校平装置也多采用升降电机带动基础升降辊进行升降运动,由于在上部的基础升降校平辊组频繁地上、下微量移动时,会造成下压量不精确。由这种游隙造成的下压量失准会导致严重的普遍性的质量缺陷。传动结构之间的相对运动也容易发生磨损、失效等情况产生误差。在本技术中,选择由气缸对基础升降辊组直接输出升降运动,传动机构少,控制更为可靠。
6.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
7.所述活塞的外伸自由端固定连接具有水平板和竖直板的l形板,所述活塞的外伸自由端与水平板固定连接,竖直板与基础升降辊组固定连接。在该技术特征中,l形板的水平板与活塞的外伸自由端固定,水平板在水平面内延伸至气缸外侧,竖直板可以固定在水平板的端部,使其进行延伸连接基础升降辊组时不会与气缸之间发生几何干涉。
8.所述气缸的数量大于两个,不同气缸所固定连接的l形板分别安装有红外线发射器和红外线接收器,以监测不同气缸之间运动的一致性。在该技术特征中,多个气缸共同完成对基础升降辊组的升降运动,有利于升降运动的稳定性,也能够减小每个气缸单独承受的负载。红外线发射器和红外线接收器分别设于不同的气缸所连接的l形板上,由于l形板与气缸的活塞固定、与基础升降辊组固定,因此安装在l形板上的红外线发射器和红外线接收器也会随之共同升降,红外线发射器和红外线接收器能够检测出不同的气缸输出的升降运动是否同步。
9.所述气缸底部固定设置有气缸支撑板,所述气缸支撑板通过高度调节装置安装在机架上。
10.为实现气缸高度的调整,设置为,所述高度调节装置包含螺栓、与机架固定连接的固定板、与气缸支撑板固定连接的滑动板,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滑槽,所述滑动板通过滑槽与固定板滑动连接,所述滑动板上沿竖直方向间隔设有若干滑动板固定孔,所述固定板上沿竖直方向间隔设有若干固定板固定孔,所述螺栓同时穿过固定板固定孔和滑动板固定孔以完成滑动板相对固定板的固定。滑动滑动板,并改变固定板固定孔和滑动板固定孔的配合,即可完成对气缸高度的调整。
11.由于在某些实施例中,安装在气缸支撑板上的气缸所受的负载会对滑动板产生一个偏心的力矩,为提升滑动板相对固定板的稳定性,设置为,所述滑槽是燕尾槽。
12.所述基础升降辊组包含至少两个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的校平辊,在相邻的校平辊之间设置有微调升降辊组。在实际应用中,铝板材穿过微调升降辊组,受微调升降辊组的校核微调。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本方案结构科学合理,使用安全便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铝材校平装置,本校平装置在进行校平工作时,气缸首先驱动基础升降辊组远离固定辊组,铝板从固定辊组和升降辊组之间通过,在气缸的带动下,升降辊组下降,升降辊组施加压力在铝材上,使得板材得到校平。本校平装置的气缸的活塞的外伸自由端位于缸体的竖直上方,活塞的外伸自由端与基础升降辊组固定连接。因此,与活塞的外伸自由端位于缸体的竖直下方的布置形式相比,本技术中的气缸的活塞及缸体大部分情况下处于受压状态,受压状态下气缸所能够承载的载荷更大,可靠性更高。此外,在本技术中,选择由气缸对基础升降辊组直接输出升降运动,传动机构少,控制更为可靠。
附图说明
15.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整体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高度调节装置示意图;
18.图中:1、机架;2、气缸;201、缸体;202、活塞;3、固定辊组;4、基础升降辊组;5、l形板;501、水平板;502、竖直板;6、气缸支撑板;7、高度调节装置;701、螺栓;702、固定板;703、滑动板;704、固定板固定孔;705、滑动板固定孔;8、微调升降辊组;9、铝板。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0.实施例1
21.请参阅图1,一种铝材校平装置,包括机架1,还包括气缸2、固定在机架1上的固定辊组3、由气缸2驱动能够相对固定辊组3在竖直方向升降的基础升降辊组4,所述气缸2包含缸体201和活塞202,活塞202相对缸体201沿竖直方向移动,所述活塞202的外伸自由端位于缸体201的竖直上方,活塞202的外伸自由端与基础升降辊组4固定连接,当活塞202运动至近程时,基础升降辊组4靠近固定辊组3,其间隔形成铝材校平空间。
22.如上所述,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铝材校平装置。本装置包含固定辊组3、基础升降辊组4,在气缸2的作用下基础升降辊组4远离固定辊组3,在气缸2压力和基础升降辊组4所受的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基础升降辊组4靠近固定辊组3,基础升降辊组4与固定辊组3之间间隔形成铝材校平空间。本校平装置在进行校平工作时,气缸2首先驱动基础升降辊组4远离固定辊组3,铝板9从固定辊组3和升降辊组之间通过,在气缸2的带动下,升降辊组下降,升降辊组施加压力在铝材上,使得板材得到校平。在现有技术中,例如申请号为cn202021874503.9的实用新型所提出的一种自动化板料校平机。其上滚轴的上下移动也通过气缸2驱动。与之相比,本校平装置的气缸2的活塞202的外伸自由端位于缸体201的竖直上方,活塞202的外伸自由端与基础升降辊组4固定连接。因此,与活塞202的外伸自由端位于缸体201的竖直下方的布置形式相比,本技术中的气缸2的活塞202及缸体201大部分情况下处于受压状态,受压状态下气缸2所能够承载的载荷更大,可靠性更高。此外,现有的校平装置也多采用升降电机带动基础升降辊进行升降运动,由于在上部的基础升降校平辊组频繁地上、下微量移动时,会造成下压量不精确。由这种游隙造成的下压量失准会导致严重的普遍性的质量缺陷。传动结构之间的相对运动也容易发生磨损、失效等情况产生误差。在本技术中,选择由气缸2对基础升降辊组4直接输出升降运动,传动机构少,控制更为可靠。
23.实施例2
24.如图1
‑
图2,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进一步限定:
25.所述活塞202的外伸自由端固定连接具有水平板501和竖直板502的l形板5,所述活塞202的外伸自由端与水平板501固定连接,竖直板502与基础升降辊组4固定连接。在该技术特征中,l形板5的水平板501与活塞202的外伸自由端固定,水平板501在水平面内延伸至气缸2外侧,竖直板502可以固定在水平板501的端部,使其进行延伸连接基础升降辊组4时不会与气缸2之间发生几何干涉。
26.所述气缸2的数量大于两个,不同气缸2所固定连接的l形板5分别安装有红外线发射器和红外线接收器,以监测不同气缸2之间运动的一致性。在该技术特征中,多个气缸2共
同完成对基础升降辊组4的升降运动,有利于升降运动的稳定性,也能够减小每个气缸2单独承受的负载。红外线发射器和红外线接收器分别设于不同的气缸2所连接的l形板5上,由于l形板5与气缸2的活塞202固定、与基础升降辊组4固定,因此安装在l形板5上的红外线发射器和红外线接收器也会随之共同升降,红外线发射器和红外线接收器能够检测出不同的气缸2输出的升降运动是否同步。
27.所述气缸2底部固定设置有气缸支撑板6,所述气缸支撑板6通过高度调节装置7安装在机架1上。
28.为实现气缸2高度的调整,设置为,所述高度调节装置7包含螺栓701、与机架1固定连接的固定板702、与气缸支撑板6固定连接的滑动板703,所述固定板702上设置有滑槽,所述滑动板703通过滑槽与固定板702滑动连接,所述滑动板703上沿竖直方向间隔设有若干滑动板固定孔705,所述固定板702上沿竖直方向间隔设有若干固定板固定孔704,所述螺栓701同时穿过固定板固定孔704和滑动板固定孔705以完成滑动板703相对固定板702的固定。滑动滑动板703,并改变固定板固定孔704和滑动板固定孔705的配合,即可完成对气缸2高度的调整。
29.由于在某些实施例中,安装在气缸支撑板6上的气缸2所受的负载会对滑动板703产生一个偏心的力矩,为提升滑动板703相对固定板702的稳定性,设置为,所述滑槽是燕尾槽。
30.所述基础升降辊组4包含至少两个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的校平辊,在相邻的校平辊之间设置有微调升降辊组8。在实际应用中,铝板9材穿过微调升降辊组8,受微调升降辊组8的校核微调。
31.以上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作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2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