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底座以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现阶段,空调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调节室内空气的温度、相对湿度、纯净度常用生活用品,在夏季或者冬季,需要长时间使室内温度保持在较为舒适的环境中,那么就需要使空调长时间处于工作状态,在空调长时间工作时,空调电机在运行过程中,会使得空调内部气体温度过高,若空调内部的高温气体不能及时排出,则有可能对空调电机造成损坏,进一步的降低空调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在空调长时间运行时,由于散热不良,从而损坏空调电机的技术问题。
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底座,所述空调器底座包括底座壳体,所述底座壳体一端设有电机安装位,所述空调器底座还包括:散热开口,所述散热开口开设于所述底座壳体的一端,且与所述电机安装位相对应,用于对空调电机进行散热。
5.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壳体包括出风口侧板,所述出风口侧板位于空调出风口的一侧。
6.所述出风口侧板位于空调出风口的一侧,可在所述出风口侧板上开设所述散热开口,空气通过所述出风口侧板的所述散热开口,能够达到对空调电机散热的目的。
7.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侧板包括前侧板;所述散热开口开设于所述前侧板。
8.所述散热开口设置于所述底座壳体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位置,所述散热开口开设于所述前侧板,在空调制冷过程中,出风口排出的冷空气可由所述散热开口循环流通至所述电机安装位,进一步的实现与所述电机安装位处的热气流的对流,以达到对空调电机散热的目的。
9.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壳体还包括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与所述前侧板之间形成第一散热通道。
10.在一种情形下,所述第一散热通道位于所述第一导风板与所述前侧板之间,空气由所述前侧板的所述散热开口通入空调内部,与空调内部的热气流之间形成热交换,后由空调出风口排出,从而降低空调内部气体温度,所述第一导风板引导气流从所述散热开口至所述电机安装位,缩短空气流动路径,提升了散热效果。
11.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位于所述散热开口和所述电气组件安装位之间。
12.所述第一导风板设置于所述散热开口与所述电气组件安装位之间,一方面,所述第一导风板与所述散热开口之间形成了所述第一散热通道,在空调内外部空气流通过程
中,所述第一导风板将空气引流至电机安装位或者空调器外部;另一方面,所述导风板能够将电气组件进行遮挡,保证了空调器设置的美观。
13.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侧板还包括上侧板,所述散热开口开设于所述上侧板。
14.通过所述散热开口,空气可由所述上侧板的所述散热开口流入或者排出,在空调运行时,同样到达了对空调电机散热的目的。
15.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壳体还包括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与所述上侧板之间形成第二散热通道。
16.在另一种情形下,所述第二散热通道位于所述第二导风板与所述上侧板之间,空调外部气体由所述上侧板进入所述第二散热通道,所述第二导风板同样具有空气引流的作用,所述散热开口设置于所述上侧板时,同样达到了对空调散热的目的。
17.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开口设置为散热孔。
18.所述散热开口的形状可以设置为多种,可以为圆形或者方形或者其他形状,还可以根据空调实际使用情况设置开口的大小,以此满足对空调散热的需求。
19.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所述空调器底座以及电机,所述电机安装于所述电机安装位。
20.所述空调器包括所述空调器底座,通过设置所述空调器底座,所述电机安装于所述电机安装位,通过所述空调器底座提高了所述空调器在运行过程中的散热效果,延长了所述空调器的使用寿命。
21.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为运行状态时,所述电机安装位处的热气体经所述散热开口流向空调器外部,或者,空调器外部的空气经所述散热开口流向所述电机安装位。
22.所述空调器在运行时,在一种情形下,空调内部压力大于空调外部压力时,空调电机处的热气流,可通过所述散热开口流通至所述空调器外部,及时排出空调内部过热的气体,避免了电机过热,提升了空调使用寿命;在另一种情形下,空调内部压力小于空调外部压力时,空调外部气体可通过所述散热开口流通至空调内部,再由空调出风口排出,使得空调内外空气环境形成循环,加速了对空调器的散热,有效的保证了空调电机能够长时间工作的目的。
23.综上所述,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后,能够达到如下技术效果:
24.所述散热开口连通至所述电机安装位,能够实现所述电机安装位处的热气体经所述散热开口流向空调器外部,或者,空调器外部的气体由所述散热开口流向所述电机安装位;通过所述散热开口,实现了对所述空调电机的散热,避免空调电机过热停机,保证了空调的持续运行,延长了空调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空调器底座50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图1中b处圈示部位的放大视图;
27.图3为图1中沿a
‑
a方向的剖视图;
28.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底座50的结构示意图;
29.图5为图4中沿c
‑
c方向的剖视图;
30.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底座50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31.图7为图6中e处圈示部位的放大视图;
32.图8为图6中沿d
‑
d方向的剖视图;
33.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100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0为图9中沿f
‑
f方向的剖视图。
35.附图标记说明:
36.100
‑
空调器;50
‑
空调器底座;10
‑
底座壳体;11
‑
电机安装位;12
‑
出风口侧板;121
‑
前侧板;122
‑
上侧板;13
‑
第一导风板;14
‑
第一散热通道;15
‑
第二导风板;16
‑
第二散热通道;17
‑
电气组件安装位;20
‑
出风口;30
‑
散热开口;60
‑
电气组件;70
‑
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37.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38.【第一实施例】
39.参见图1与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底座50,所述空调器底座50例如包括:底座壳体10、出风口20以及散热开口30;其中,空调器底座50的一端设有电机安装位11,出风口20设置于底座壳体10,散热开口30开设于底座壳体10的一端并连通至电机安装位11,且靠近出风口20。
40.优选的,散热开口30与电机安装位11设置于底座壳体10的同一端,且散热开口30连通至电机安装位11,电机安装位11处的热气体经散热开口30可流向空调器外部,或者,空调器外部的气体由散热开口30流向电机安装位11。
41.优选的,参见图1
‑
图3,底座壳体10包括出风口侧板12,出风口侧板12位于空调出风口20的一侧;出风口侧板12包括前侧板121以及上侧板122;前侧板121与上侧板122位于底座壳体10的一端,且与电机安装位11相对应;散热开口30开设于前侧板121,在空调制冷过程中,出风口20排出的冷空气可由散热开口30循环流通至电机安装位11,实现与电机安装位11处的热气流的对流,以达到对空调电机散热的目的。
42.优选的,空调器底座50还包括:第一导风板13,设于底座壳体10,且与底座壳体10形成连通至电机安装位11的第一散热通道14,第一散热通道14连通散热开口30;第一导风板13位于底座壳体10正对散热开口30的位置,并夹设在散热开口30与电气组件安装位17之间;第一导风板13的设置使在空调内外空气在对流过程中,尽可能的使对流风从第一散热通道14流向电机安装位11,带走空调电机周围的热量,达到空调能够长时间运行的目的,散热开口30开设于前侧板121时,外界空气与空调内部热气流之间流通性较好,此时空调的散热效果较好。
43.进一步的,在空调安装于室内,电气组件60安装于电气组件安装位17时,第一导风板13能够遮挡电气组件60,实现空调器的美观。
44.优选的,散热开口30设置有至少一个,且散热开口30形状为散热孔,所述散热孔设置有至少一个,散热孔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方形或者其他形状,,进一步的,当所述散热孔设置有多个时,各个所述散热孔形状可以相同或者不同,可根据空调的实际使用情况,相应的
设置散热开口30的开口数量以及开口大小。
45.进一步的,由于空调运行时,空调电机周围会有热气流的产生,且越靠近电机,热气流越多,电机周围的气压越大;故在开设散热开口30时,可根据侧板在不同风压的下,调整散热开口30的渐变大小,即越靠近电机开孔越大,越远离电机开孔越小。
46.【第二实施例】
47.参见图4与图5,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的空调器底座50的散热开口30可开设于上侧板122;进一步的,当散热开口30开设于上侧板122时,在上侧板122上侧对应散热开口30的位置设置第二导风板15,此时第二导风板15与上侧板122之间形成第二散热通道16。
48.进一步的,设置第二导风板15同样具有空气引流的作用,在散热开口30设置于上侧板122时,空调外部气体由上侧板122的散热开口30进入第二散热通道16,将空气引流至电机安装位11处,同样达到了对空调散热的目的。
49.优选的,参见图6
‑
图8,散热开口30可同时设置于上侧板122与前侧板121,此时第一导风板13位于前侧板121与电气组件安装位17之间,第二导风板15位于上侧板122上方;相应的,第一散热通道14位于前侧板121与第一导风板13之间,第二散热通道16位于上侧板122与第二导风板15之间。
50.进一步的,在空调运行时,在一种情形下,空调内部压力大于空调外部压力时,空调电机处的热气流,可通过散热开口30流通至空调外部,及时排出空调内部过热的气体,从而减小了对于空调器的损坏,提高了空调的使用效率;在另一种情形下,空调内部压力小于空调外部压力时,空调外部气体可通过散热开口30流通至空调电机处,再由空调出风口20排出,使得空调内外空气环境形成循环,加速了对空调电机的散热,有效的保证了空调电机能够长时间工作。故散热开口30的设置,一方面保证了空调电机的散热,另一方面同时也提高了空调的使用寿命。
51.【第三实施例】
52.参见图9与图10,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100,所述空调器100例如包括:空调器底座50、电气组件60以及电机70;其中,电气组件60与电机70安装于空调器底座50,具体的,电气组件60安装于电气组件安装位16,电机70安装于电机安装位11。
53.进一步的,散热开口30设置于空调器底座50对应安装电机70的位置,在一种情况下,当散热开口30设置于上侧板122,和/或,前侧板121,空调器100处于运行状态时,且空调内部气压大于空调外部气压时,电机70产生的热气流通过压力由上侧板122,和/或,前侧板121开设的散热开口30向空调器100外部排出;通过及时对空调内部热气流的排出,达到了对电机70的散热,提高了电机70的可持续工作效率,进一步的提高了空调器100的使用寿命。
54.再进一步的,在空调器100处于运行状态时,且空调外部的气压大于空调内部气压时,空调外部的气体通过前侧板121,和/或,上侧板122的散热开口30流通至空调器100内部,后经过电机70,所通入的气体与电机70周围的热气流混合后,一起由出风口20排出。在空调长时间运行过程中,由于空调电机的长时间工作,会使空调电机发热,进一步的会使空调内部储存较高热量,若热量不及时排出,则会损坏空调内部零件,降低空调的使用寿命;而散热开口30的开设则实现了散热的目的,通过散热开口30与第一散热通道14以及第二散
热通道16之间的配合,空气可在空调内部与外界环境之间流通,在空气流通的同时将空调电机周围的热量及时排出,达到对电机散热的目的。
55.优选的,空调器100还包括:板件过滤件(图中未示出),设置于上侧板122,和/或,前侧板121对应开设散热开口30位置,且位于侧板内侧;在空调器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板件过滤件能够对进入空调的空气进行过滤,进一步的防止空气中的灰尘以及一些有害物质进入空调器内部,保证了空调器内部的清洁。
56.进一步的,所述板件过滤件设置有卡扣,相应的在上侧板122,和/或,前侧板121设置有卡槽,通过所述卡扣与所述卡槽,能够实现所述板件过滤件与侧板之间的连接,通过设置所述板件过滤件将空气中的灰尘及其他一些有害物质进行过滤,在空调电机70散热的同时达到了净化空气的目的;举例来说,所述板件过滤件可以为过滤网或者其他用于过滤空气的装置。
57.优选的,空调器100还包括:侧板防护件(图中未示出),设置于底座壳体10对应开设散热开口30的位置,若空调器处于停止状态时,可通过所述侧板防护件实现对散热开口30的遮挡,避免空气中的灰尘以及一些有害物质通过散热开口30进入空调器内部。进一步的,当散热开口30开设于上侧板122,和/或,前侧板121时,所述侧板防护件相应的设置于上侧板122,和/或,前侧板121;所述侧板防护件用于将散热开口30暴露或者遮挡在空调外界环境中。
58.进一步的,所述侧板防护件包括:遮挡部与至少一个限位部,至少一个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遮挡部一侧;此时在上侧板122,和/或,前侧板121的散热开口30的至少一侧设置有向空调内侧凹陷的凹槽,所述限位部可在所述凹槽内滑动;在空调器100处于停止状态时,至少一个所述限位部可与所述凹槽形成配合,通过调整所述限位部在所述凹槽内部的滑动,使所述遮挡部将散热开口30遮挡,此时外界空气不能通过散热开口30进入空调内部;所述侧板防护件的设置有效的保证了空调内部的清洁。
59.再进一步的,若在空调器100处于运行状态时,可通过调整所述限位部在所述凹槽内部的滑动,使得散热开口暴露在空气中,空气可通过散热开口30在空调器100内外流通,从而达到对空调电机的散热的目的,所述侧板防护件还能能实现对空调内外空气流量的控制,通过调节所述遮挡部的位置,达到控制空气流量的目的。
60.优选的,所述侧板防护件还能通过设置卡扣连接至空调器100,具体的在所述侧板防护件的所述遮挡部一侧设置第二卡扣,对应的在空调器100的侧板处设置第二卡槽,在空调器100处于停止状态时,通过所述第二卡扣与所述第二卡槽,所述遮挡部将散热开口30进行遮挡;在空调器100处于运行状态时,则通过所述第二卡扣将所述板件防护件从空调器100上拆卸,此时散热开口30暴露于空气中,外界空气通过散热开口30与空调器100内部之间形成流通,从而达到对空调电机70散热的目的。
61.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