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沉降变形缺陷的检测设备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72



1.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检测设备技领域,具体来讲涉及的是一种隧道沉降变形缺陷的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2.现有生活中,由于交通压力的增大,开挖隧道、兴建城市地铁成为缓解交通压力的重要方式,隧道和城市地铁的隐蔽性比较大,施工过程地质情况复杂,对潜在的事故危险无法预测,而对于隧道和地铁的突发事故主要表现为拱顶塌方,侧壁突水突泥的情况,控制隧道拱顶的沉降如今也有很多方法,目前隧道施工中,普遍存在隧道顶板下沉的问题,隧道中拱顶的下沉可能引发隧道及周边建筑设施的重大安全风险或事故。目前针对隧道的检测沉降方法,主要还是采用全站仪人工检测,然而,全站仪的检测需要人工逐点检测,耗时耗力,且不能实时检测,同时,检测精度与工作人员的操作有关,导致其测量误差较大,测量精度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3.因此,为了解决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在此提供一种实时检测隧道沉降,精度高,降低劳动强度的隧道沉降变形缺陷的检测设备。
4.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构造一种隧道沉降变形缺陷的检测设备,该设备包括第一支撑杆;
5.该设备还包括手轮,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撑杆上端面;
6.该设备还包括第二支撑杆,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杆顶部;转动所述手轮,第二支撑杆竖直滑动;所述第二支撑杆内部设置有第二空腔,且上部开口;
7.该设备还包括沉降杆,设置于所述第二空腔内,顶部伸出第二支撑杆上部开口;所述沉降杆与第二支撑杆滑动连接;所述沉降杆内部设置有与第二空腔连通的第一空腔;
8.该设备还包括连接杆,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二空腔顶部;所述沉降杆与连接杆滑动连接;
9.该设备还包括弹簧,设置于沉降杆底部与第二空腔底部之间,套接于所述连接杆外环;
10.该设备还包括距离传感器发射端和距离传感器接收端,距离传感器发射端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空腔顶部;距离传感器接收端安装于第二空腔底部,与所述距离传感器发射端对应;
11.该设备还包括顶板和防砸板,顶板安装于所述沉降杆顶部;防砸板设置于所述顶板正上方,作用于避免落石砸到设备,影响设备精度。
12.进一步的;所述手轮通过一轴与第一支撑杆转动连接,所述轴上安装有第一链轮,所述第二支撑杆底部转动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外环套接一第二链轮,所述第二链轮与第一链轮通过链条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内部中空,所述第一支撑杆内滑动连接有滑动板,所
述螺杆与第一支撑杆顶部螺纹连接,所述螺杆底部与滑动板转动连接,此设置的目的在于,转动手轮,螺杆转动,由于螺杆与第一支撑杆螺纹连接,因而螺杆转动的同时,并相对第一支撑杆竖直运动,第二支撑杆随之竖直运动,速比大,自锁性好。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支撑杆底部还设置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两端分别与第二支撑杆以及滑动板保持固定连接,此设置的目的在于,对第二支撑杆运动进行导向,提高运动精度。
14.进一步的;所述防砸板底部设置有第一连接件以及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一端与防砸板铰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接件铰接,所述第二连接件的远离第一连接件端与顶板铰接,所述防砸板与顶板之间还设置有缓冲液压缸,所述缓冲液压缸输出端与防砸板底部铰接,所述缓冲液压缸主体部分与顶板上端面铰接,此设置的目的在于,对落石冲击进行缓冲,可有效保护设备。
15.进一步的;所述沉降杆侧面设置有刻度,此设置的目的在于,可直接观察沉降变化。
16.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第一支撑杆底部固定安装于隧道内地面,顶板顶撑于隧道拱顶处,当发生沉降时,拱顶挤压顶板,使顶板下移,沉降杆随之下移,距离传感器发射端与距离传感器接收端距离发生改变,并将改变转化为电信号,发送到控制器内,控制器对其进行处理分析,并发送至终端内,实时监测隧道内部的沉降。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图1的正视图;
19.图3是图1的侧视图;
20.图4是图3中a

a剖视图;
21.图5是图4中b

b剖视图。
22.其中:1、第一支撑杆;2、第二支撑杆;3、手轮;4、沉降杆;5、顶板;6、防砸板;7、刻度;8、第一连接件;9、第二连接件;10、缓冲液压缸;11、距离传感器发射端;12、连接杆;13、弹簧;14、距离传感器接收端;15、第一空腔;16、导向杆;17、第二空腔;18、螺杆;19、第一链轮;20、第二链轮;21、滑动板。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附图1

图5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在此提供一种隧道沉降变形缺陷的检测设备,如图1~5所示,包括第一支撑杆1;
25.手轮3,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撑杆1上端面;
26.第二支撑杆2,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杆1顶部;
27.转动所述手轮3,第二支撑杆2竖直滑动;所述第二支撑杆2内部设置有第二空腔
17,且上部开口;
28.沉降杆4,设置于所述第二空腔17内,顶部伸出第二支撑杆2上部开口;所述沉降杆4与第二支撑杆2滑动连接;所述沉降杆4内部设置有与第二空腔17连通的第一空腔15;
29.连接杆12,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二空腔17顶部;所述沉降杆4与连接杆12滑动连接;
30.弹簧13,设置于沉降杆4底部与第二空腔17底部之间,套接于所述连接杆12外环;
31.距离传感器发射端11,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空腔15顶部;
32.距离传感器接收端14,安装于第二空腔17底部,与所述距离传感器发射端11对应;
33.顶板5,安装于所述沉降杆4顶部;
34.防砸板6,设置于所述顶板5正上方,作用于避免落石砸到设备,影响设备精度。
35.本实用新型实施时,第一支撑杆1底部固定安装于隧道内地面,转动手轮3,第二支撑杆2竖直滑动,顶板5顶撑于隧道拱顶,当发生沉降时,拱顶挤压顶板5,使顶板5下移,沉降杆4随之下移,距离传感器发射端11与距离传感器接收端14距离发生改变,并将改变转化为电信号,发送到控制器内,控制器对其进行处理分析,并发送至终端内,实时监测隧道内部的沉降。
36.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手轮3通过一轴与第一支撑杆1转动连接,所述轴上安装有第一链轮19,所述第二支撑杆2底部转动连接有螺杆18,所述螺杆18外环套接一第二链轮20,所述第二链轮20与第一链轮19通过链条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1内部中空,所述第一支撑杆1内滑动连接有滑动板21,所述螺杆18与第一支撑杆1顶部螺纹连接,所述螺杆18底部与滑动板21转动连接,此设置的目的在于,转动手轮3,螺杆18转动,由于螺杆18与第一支撑杆1螺纹连接,因而螺杆18转动的同时,并相对第一支撑杆1竖直运动,第二支撑杆2随之竖直运动,速比大,自锁性好。
37.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第二支撑杆2底部还设置有导向杆16,所述导向杆16两端分别与第二支撑杆2以及滑动板21保持固定连接,此设置的目的在于,对第二支撑杆2运动进行导向,提高运动精度。
38.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防砸板6底部设置有第一连接件8以及第二连接件9,所述第一连接件8一端与防砸板6铰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接件9铰接,所述第二连接件9的远离第一连接件8端与顶板11铰接,所述防砸板6与顶板5之间还设置有缓冲液压缸10,所述缓冲液压缸10输出端与防砸板6底部铰接,所述缓冲液压缸10主体部分与顶板5上端面铰接,此设置的目的在于,对落石冲击进行缓冲,可有效保护设备。
39.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沉降杆4侧面设置有刻度7,此设置的目的在于,可直接观察沉降变化。
40.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166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