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电梯,具体涉及一种加装电梯结构。
背景技术:
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有的多层房屋加装电梯越来越频繁,1.现有加装电梯方式,均需要和主体结构连接,或将梁搭在原有建筑物之上而将加装电梯荷载传递至原有建筑,或将楼板荷载传递至原有建筑物上,使原有建筑物受力改变;加装电梯时需对原有建筑做鉴定加固,否则不满足国家法规要求;使得加装电梯成本较高,周期长;为实现不从楼梯半层平台入户,让电梯平台入户,多对原有建筑楼梯或户型做了改造,同样地,需要对原有建筑进行鉴定或加固,否则不满足国家规范要求;为方便上下乘客,一般需要改造主体结构或者架设连廊通往原有建筑,改造后使用不如原来建筑使用方便,容易引起邻里矛盾或者架设连廊增加无法使用的建筑面积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加装电梯结构。
2、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加装电梯结构,包括靠近住房设置的电梯基坑,在该电梯基坑上设置有四根电梯角柱,四根所述的电梯角柱围成电梯井道,所述的电梯井道的前端和后端均密封,在该电梯井道的前端设置有地面电梯入口,侧部开设有与住房每层对应的电梯门;在所述的电梯门处配合有电梯平台,该电梯平台的位置与所述的住房位置对应。
3、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在所述的电梯基坑的侧部设置有平台柱基础,在该平台柱基础上设置有平台角柱,所述的电梯平台与该平台角柱连接。
4、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平台角柱与电梯角柱之间围成密封空间。
5、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平台角柱与电梯角柱之间通过透明玻璃密封。
6、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靠近房屋一侧的电梯角柱和平台角柱与房屋之间具有隔离空隙。
7、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隔离空隙为5cm~15cm。
8、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隔离空隙为10cm。
9、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梯基坑和平台柱基础均采用c35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
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加装电梯结构,通过住房、电梯基坑、电梯角柱、电梯井道、地面电梯入口、电梯门以及电梯平台等的配合,整个加装电梯结构与住房无直接构造连接,无需对原有建筑楼梯或户型做改造,也不需要对原有建筑进行鉴定或加固,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缩短了工期,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特点。
1.加装电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靠近住房设置的电梯基坑(12),在该电梯基坑(12)上设置有四根电梯角柱(5),四根所述的电梯角柱(5)围成电梯井道(7),所述的电梯井道(7)的前端和后端均密封,在该电梯井道(7)的前端设置有地面电梯入口(6),侧部开设有与住房每层对应的电梯门(10);在所述的电梯门(10)处配合有电梯平台(9),该电梯平台(9)的位置与所述的住房位置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装电梯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电梯基坑(12)的侧部设置有平台柱基础(13),在该平台柱基础(13)上设置有平台角柱(8),所述的电梯平台(9)与该平台角柱(8)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装电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平台角柱(8)与电梯角柱(5)之间围成密封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装电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平台角柱(8)与电梯角柱(5)之间通过透明玻璃密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装电梯结构,其特征在于:靠近房屋一侧的电梯角柱(5)和平台角柱(8)与房屋之间具有隔离空隙(1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装电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离空隙(11)为5cm~15c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装电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离空隙(11)为10c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装电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梯基坑(12)和平台柱基础(13)均采用c35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