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具上使用的简易二次顶出机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5-10-19  3


本技术涉及模具,特别涉及一种模具上使用的简易二次顶出机构。


背景技术:

1、在模具制造技术中,为了便于产品从模具上脱离,一般会用到顶出技术,但是有些产品由于自身材质(例如较软的塑胶材料或薄片类产品)等问题没办法直接顶出。

2、这种情况下,产品在顶出时受到来自水口的拉力,从而导致整个产品变形或顶破薄片。为了解决此问题,需要进行二次顶出,二次顶出有以下几种方式:1、就是顶针板反复后退及前进,然后将产品向前顶出。2、设置专用的二次顶出结构,即第二顶针系统继续向前顶出,是产品从模芯或者顶针上脱离(如图10)。3、就是设置特殊的二次顶出结构,利用第一次顶出的运动,带动二顶出结构运动,实现二次顶出。其中第一种技术方案较为常见也比较普通,其缺点是能耗较大,需要浪费电能来反复推动顶针板。第二种技术方案的成本较高,需要单独设计二次顶出结构,且会导致整个模具的复杂程度较高。第三种技术方案属于传统的二次顶出技术方案,实现成本较低,但是现有技术设计较为复杂(如现有公开技术文件:cn206718387u),采用了四周设计顶板的结构。这就导致如果使用以上几个方案的模具去制造此类产品,会导致大量的生产成本增加以及资源浪费。

3、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能够改善此问题,既要保证产品在脱模时的成品率,可以降低能耗,也要防止结构过于复杂以此实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了改善以上缺陷,提供了一种模具上使用的简易二次顶出机构,通过顶针与流道顶针的长度差距以及凹槽和推动装置的行程配合,从而使流道率先被顶出,减少产品受到水口水平拉力的同时破坏了产品与模具紧密贴合的状态,让空气进入二者之间的缝隙,从而实现降低产品脱模时的顶出压力,进一步保证产品成品率的功能。

2、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

3、一种模具上使用的简易二次顶出机构,包括流道顶针用于顶出流道、顶针用于顶出产品以及顶针底板、顶针面板,推动装置设置于凹槽中,由推动装置推动流道顶针将流道顶出,凹槽设置于下模架与顶针底板之间,其作用是容纳推动装置在其中上下运动,所述推动装置包括二次顶上板和二次顶下板,其中二次顶上板的作用是固定流道顶针,二次顶下板用于推动流道顶针,所述二次顶上板还设置有弹簧,弹簧用于在产品完成脱模后将推动装置复位。整个过程由推动件上移带动二次顶下板,从而带动流道顶针率先将流道顶出,而在流道完全顶出后,二次顶上板上表面与顶针底板下面凹槽相接触,进而带动顶针运动,最终将产品从模具中顶出。本设计采用了通过顶针与流道顶针的长度差,及凹槽的与推动装置的行程配合,在保证原有结构基础上,对部分结构进行变更,从而达到了降低成本的目的。

4、上述说明中,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流道顶针比顶针长,加上凹槽与推动装置的行程配合,在相同时间内,流道顶针的行程距离会比顶针的行程距离短,从而实现流道比产品率先脱出。

5、上述说明中,作为优选方案,凹槽是由顶针底板与下模架各一部分组成,且形状与二次顶板的形状一致。

6、上述说明中,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二次顶上板还设置有弹簧,弹簧用于在产品完成脱模后将推动装置复位。

7、上述说明中,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二次顶上板、顶针板都有对应通孔与销钉相对,用于定位推动装置的运动轨迹。

8、上述说明中,作为优选方案,流道顶针与顶针的长度差与凹槽的控腔体长度差一致,从而控制推动装置的运动行程。

9、另外一种技术方案,即所述凹槽设置于顶针底板下方,且凹槽的形状与二次顶板一致。为了适用不同的产品,在顶针板不能设置凹槽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本技术方案,实现类似的功能和效果。

10、第三种技术方案,即所述凹槽设置在下模架上方,且凹槽形状与二次顶板一致。为了适用不同的产品,在顶针板不能设置凹槽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本技术方案,实现类似的功能和效果。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利用流道顶针比顶针长度长,加上凹槽与推动装置的控制行程配合,在相同时间内,流道顶针的行程距离会比顶针的行程距离短,在保证原有结构基础上,对部分结构进行变更,从而实现流道比产品率先脱出。常规的模具顶出通常是四板模(参考图10),本产品则是通过将四板模缩小成可以动的推动装置一次来达到节省成本的目的



技术特征:

1.一种模具上使用的简易二次顶出机构,包括流道顶针(4)用于顶出流道(1)、顶针(3)用于顶出产品以及顶针底板(9)、顶针面板(10),其特征在于:推动装置(13)设置于凹槽(12)中,由推动装置(13)推动流道顶针(4)将流道(1)顶出,凹槽(12)设置于下模架(112)与顶针底板(9)之间,其作用是容纳推动装置(13)在其中上下运动,所述推动装置(13)包括二次顶上板(5)和二次顶下板(6),其中二次顶上板(5)的作用是固定流道顶针(4),二次顶下板(6)用于推动流道顶针(4),所述二次顶上板(5)还设置有弹簧(8),弹簧(8)用于在产品完成脱模后将推动装置(13)复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具上使用的简易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12)的腔体厚度大于二次顶上板(5)和二次顶下板(6)的厚度之和。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模具上使用的简易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12)设置于顶针底板(9)下,且凹槽(12)的形状与二次顶上板(5)、二次顶下板(6)一致。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模具上使用的简易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12)设置于下模架(112)上方,且凹槽(12)的形状与二次顶上板(5)、二次顶下板(6)一致。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模具上使用的简易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12)由下模架(112)与顶针底板(9)各一部分构成,且凹槽(12)的形状与二次顶上板(5)、二次顶下板(6)一致。

6.如权利要求3-5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模具上使用的简易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顶针(4)与顶针(3)的长度差与凹槽(12)的控腔体长度差一致,从而控制推动装置(13)的运动行程。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模具上使用的简易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顶上板(5)、顶针底板(9)、顶针面板(10)都有对应通孔与销钉(7)相对,用于定位推动装置(13)的运动轨迹。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模具上使用的简易二次顶出机构,包括推动装置,及用于顶出流道的流道顶针,及设置在推动装置之上的顶针板,及用于顶出产品的顶针,推动装置包括推动件、二次顶下板、二次顶上板、弹簧以及流道顶针,流道顶针穿过二次顶上板以及顶针板,顶针板包括顶针底板和顶针面板,顶针面板上有对应通孔供顶针穿过。整个过程由推动件上移带动二次顶下板,从而带动流道顶针率先将流道顶出,而在流道完全顶出后,二次顶上板上表面与顶针底板下面凹槽相接触,进而带动顶针运动,最终将产品从模具中顶出。大幅降低了成本,且解决了由于产品顶出时流道水口对产品的拉扯力导致的产品变形。

技术研发人员:陈刚,胡伟,苏德孝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东莞沃泓五金塑胶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927
技术公布日:2024/5/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15802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