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双头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5-08-10  8


本技术涉及车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动双头车。


背景技术:

1、当汽车行驶在矿井、隧道、窄巷等特殊场所时候,由于地形狭小,导致汽车无法随时转弯掉头,需要到达指定位置之后,才能进行掉头,使得操作较为不便。为此,需要设计一种前后都可以驾驶的车辆,从而克服地形狭小无法转弯调头的特殊路况。


技术实现思路

1、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动双头车,解决了电车一些地形狭小等特殊路况下存在的掉头等问题。

2、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动双头车,包括车主体结构、控制系统,所述车主体结构包括车架、前驾驶室、后驾驶室、车顶、前车轮结构、后车轮结构、座位,所述前驾驶室、后驾驶室并列相对设置在车架两端且通过车顶连接,所述前车轮结构、后车轮结构并列设置在车架下方,所述座位并列设置在车架上位于前驾驶室、后驾驶室之间;所述控制系统包括双向独立转向系统、双向独立驻车系统、双向独立刹车系统。设置具有前驾驶室、后驾驶室的双车头结构,以及设置具有双向独立转向系统、双向独立驻车系统、双向独立刹车系统的控制系统,从而来实现其双向独立驾驶,使得电动双头车在矿井、隧道、窄巷等地形狭小的特殊路况下,无需在指定地方转弯调头,直接轻松换向行驶。

3、进一步的,所述双向独立转向系统包括前驾驶室机械方向机总成、转向助力结构、转向传动拉杆、方向机摇臂、后驾驶室机械方向机总成,所述前驾驶室机械方向机总成通过转向助力结构与转向传动拉杆一端连接,所述后驾驶室机械方向机总成通过方向机摇臂与转向传动拉杆另一端连接。当电动双头车前驾驶室向前行驶时候,前驾驶室机械方向机总成通过转向助力结构控制转向;当电动双头车后驾驶室向前行驶时候,后驾驶室机械方向机总成通过转向传动拉杆在转向助力结构的驱动下进行转向。

4、进一步的,所述转向助力结构包括直拉杆、中央摇臂、第一下摆臂、第一转向节、第一横拉杆、第二下摆臂、第二转向节、第二横拉杆、中间转轴,所述直拉杆一端和前驾驶室机械方向机总成连接,另一端和中央摇臂一端通过转轴连接,所述第一下摆臂一端通过第一转向节与第一横拉杆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下摆臂一端通过第二转向节与第二横拉杆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横拉杆另一端、第二横拉杆另一端与中央摇臂远离直拉杆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中间转轴设置在中央摇臂中段并与转向传动拉杆端部连接。当前驾驶室向前行驶需要转弯时候,转动前驾驶室的方向盘,前驾驶室机械方向机总成通过直拉杆带动中央摇臂围绕着中间转轴做正向或者反向转动,从而驱动第一横拉杆或者第二横拉杆带动第一转向节或者第二转向节转动,即前轮向第一或者向第二转动,从而进行转向;当后驾驶室向前行驶需要转弯时候,转动后驾驶室的方向盘,后驾驶室机械方向机总成通过方向机摇臂带动直拉杆转动,此时,转向助力结构中的中央摇臂随之围绕着中间转轴做正向或者反向转动,从而驱动第一横拉杆或者第二横拉杆带动第一转向节或者第二转向节转动,即前轮向第一或者向第二转动,从而进行转向。双向独立转向系统的两套转向操纵系统串联,即前驾驶室转动方向盘时后驾驶室方向盘跟随转动,或后驾驶室转动方向盘时前驾驶室方向盘跟随转动,从而在两端都可以对电动双头车进行转向控制,其操作简单方便。

5、进一步的,所述双向独立驻车系统包括前驾驶室手刹总成、前驾驶室驻车制动拉索、制动结构、后驾驶室驻车制动拉索、后驾驶室手刹总成,所述前驾驶室驻车制动拉索一端和前驾驶室手刹总成连接,另一端和制动结构连接,所述后驾驶室驻车制动拉索一端和制动结构连接,另一端和后驾驶室手刹总成连接。当电动双头车前驾驶室向前行驶,前驾驶室手刹总成通过前驾驶室驻车制动拉索带动制动结构进行制动,从而完成驻车;当电动双头车后驾驶室向前行驶,后驾驶室手刹总成通过后驾驶室驻车制动拉索带动制动结构进行制动,从而完成驻车。前后驾驶室各有一套驻车操纵系统,其操作简单方便。

6、进一步的,所述制动结构包括手刹线连接盒、手刹摆杆、一拖二手刹拉线转接盘、第一制动拉索、第一后轮制动器、第二制动拉索、第二后轮制动器,所述手刹摆杆、一拖二手刹拉线转接盘设置在手刹线连接盒内,且一拖二手刹拉线转接盘一端和手刹摆杆中间连接,所述第一制动拉索一端和一拖二手刹拉线转接盘连接,另一端和第一后轮制动器连接,所述第二制动拉索一端和一拖二手刹拉线转接盘连接,另一端和第二后轮制动器连接。手刹摆杆两端分别和前驾驶室驻车制动拉索、后驾驶室驻车制动拉索连接,当前驾驶室手刹总成进行制动时候,前驾驶室驻车制动拉索带动手刹摆杆,手刹摆杆带动一拖二手刹拉线转接盘,从而通过第一制动拉索、第二制动拉索分别带动第一后轮制动器、第二后轮制动器,完成驻车;当后驾驶室手刹总成进行制动时候,后驾驶室驻车制动拉索、带动手刹摆杆,手刹摆杆带动一拖二手刹拉线转接盘,从而通过第一制动拉索、第二制动拉索分别带动第一后轮制动器、第二后轮制动器,完成驻车。

7、进一步的,所述双向独立刹车系统包括前驾驶室刹车总成、油管、后驾驶室刹车总成,所述前驾驶室刹车总成、后驾驶室刹车总成通过油管连接。前后驾驶室各有一套刹车总成,从而实现双向独立刹车,其操作简单方便。

8、进一步的,所述前驾驶室刹车总成包括前驾驶室刹车踏板总成、前驾驶室真空助力器、前驾驶室刹车油壶、第一电磁换向阀、第一前轮制动器、第二前轮制动器,所述前驾驶室刹车踏板总成与前驾驶室真空助力器连接,所述前驾驶室刹车油壶与前驾驶室真空助力器连接,所述第一前轮制动器、第二前轮制动器分别通过第一电磁换向阀与前驾驶室真空助力器连接。用前驾驶室驾驶车辆时,前驾驶室通电,后驾驶室断电,即此时与前驾驶室真空助力器连接的第一电磁换向阀通电,从断开状态变成连通状态,前驾驶室的刹车油路连通,驱动第一前轮制动器、第二前轮制动器进行独立刹车。

9、进一步的,所述后驾驶室刹车总成包括后驾驶室刹车踏板总成、后驾驶室真空助力器、后驾驶室刹车油壶、第二电磁换向阀、第三后轮制动器、第四后轮制动器,所述后驾驶室刹车踏板总成与后驾驶室真空助力器连接,所述后驾驶室刹车油壶与后驾驶室真空助力器连接,所述第三后轮制动器、第四后轮制动器分别通过第二电磁换向阀与后驾驶室真空助力器连接。用后驾驶室驾驶车辆时,后驾驶室通电,前驾驶室断电,即此时与后驾驶室真空助力器连接的第二电磁换向阀通电,从断开状态变成连通状态,后驾驶室的刹车油路连通,驱动第三后轮制动器、第四后轮制动器进行独立刹车。

10、 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设置双车头结构,并设置具有双向独立转向系统、双向独立驻车系统、双向独立刹车系统的控制系统,从而可以在前驾驶室或后驾驶室控制电动车向前或者向后行驶,从而满足矿井、隧道、窄巷等地形狭小的特殊路况;2)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具有广泛适用性。



技术特征:

1.一种电动双头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主体结构(1)、控制系统(2),所述车主体结构(1)包括车架(11)、前驾驶室(12)、后驾驶室(13)、车顶(14)、前车轮结构(15)、后车轮结构(16)、座位(17),所述前驾驶室(12)、后驾驶室(13)并列相对设置在车架(11)两端且通过车顶(14)连接,所述前车轮结构(15)、后车轮结构(16)并列设置在车架(11)下方,所述座位(17)并列设置在车架(11)上位于前驾驶室(12)、后驾驶室(13)之间;所述控制系统(2)包括双向独立转向系统(21)、双向独立驻车系统(22)、双向独立刹车系统(2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双头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独立转向系统(21)包括前驾驶室机械方向机总成(211)、转向助力结构(212)、转向传动拉杆(213)、方向机摇臂(214)、后驾驶室机械方向机总成(215),所述前驾驶室机械方向机总成(211)通过转向助力结构(212)与转向传动拉杆(213)一端连接,所述后驾驶室机械方向机总成(215)通过方向机摇臂(214)与转向传动拉杆(213)另一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双头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助力结构(212)包括直拉杆(2121)、中央摇臂(2122)、第一下摆臂(2123)、第一转向节(2124)、第一横拉杆(2125)、第二下摆臂(2126)、第二转向节(2127)、第二横拉杆(2128)、中间转轴(2129),所述直拉杆(2121)一端和前驾驶室机械方向机总成(211)连接,另一端和中央摇臂(2122)一端通过转轴连接,所述第一下摆臂(2123)一端通过第一转向节(2124)与第一横拉杆(2125)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下摆臂(2126)一端通过第二转向节(2127)与第二横拉杆(2128)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横拉杆(2125)另一端、第二横拉杆(2128)另一端与中央摇臂(2122)远离直拉杆(212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中间转轴(2129)设置在中央摇臂(2122)中段并与转向传动拉杆(213)端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双头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独立驻车系统(22)包括前驾驶室手刹总成(221)、前驾驶室驻车制动拉索(222)、制动结构(223)、后驾驶室驻车制动拉索(224)、后驾驶室手刹总成(225),所述前驾驶室驻车制动拉索(222)一端和前驾驶室手刹总成(221)连接,另一端和制动结构(223)连接,所述后驾驶室驻车制动拉索(224)一端和制动结构(223)连接,另一端和后驾驶室手刹总成(225)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双头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结构(223)包括手刹线连接盒(2231)、手刹摆杆(2232)、一拖二手刹拉线转接盘(2233)、第一制动拉索(2234)、第一后轮制动器(2235)、第二制动拉索(2236)、第二后轮制动器(2237),所述手刹摆杆(2232)、一拖二手刹拉线转接盘(2233)设置在手刹线连接盒(2231)内,且一拖二手刹拉线转接盘(2233)一端和手刹摆杆(2232)中间连接,所述第一制动拉索(2234)一端和一拖二手刹拉线转接盘(2233)连接,另一端和第一后轮制动器(2235)连接,所述第二制动拉索(2236)一端和一拖二手刹拉线转接盘(2233)连接,另一端和第二后轮制动器(2237)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双头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独立刹车系统(23)包括前驾驶室刹车总成(231)、油管(232)、后驾驶室刹车总成(233),所述前驾驶室刹车总成(231)、后驾驶室刹车总成(233)通过油管(232)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双头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驾驶室刹车总成(231)包括前驾驶室刹车踏板总成(2311)、前驾驶室真空助力器(2312)、前驾驶室刹车油壶(2313)、第一电磁换向阀(2314)、第一前轮制动器(2315)、第二前轮制动器(2316),所述前驾驶室刹车踏板总成(2311)与前驾驶室真空助力器(2312)连接,所述前驾驶室刹车油壶(2313)与前驾驶室真空助力器(2312)连接,所述第一前轮制动器(2315)、第二前轮制动器(2316)分别通过第一电磁换向阀(2314)与前驾驶室真空助力器(2312)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双头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驾驶室刹车总成(233)包括后驾驶室刹车踏板总成(2331)、后驾驶室真空助力器(2332)、后驾驶室刹车油壶(2333)、第二电磁换向阀(2334)、第三后轮制动器(2335)、第四后轮制动器(2336),所述后驾驶室刹车踏板总成(2331)与后驾驶室真空助力器(2332)连接,所述后驾驶室刹车油壶(2333)与后驾驶室真空助力器(2332)连接,所述第三后轮制动器(2335)、第四后轮制动器(2336)分别通过第二电磁换向阀(2334)与后驾驶室真空助力器(2332)连接。


技术总结
一种电动双头车,包括车主体结构、控制系统,所述车主体结构包括车架、前驾驶室、后驾驶室、车顶、前车轮结构、后车轮结构、座位;所述控制系统包括双向独立转向系统、双向独立驻车系统、双向独立刹车系统。设置具有前驾驶室、后驾驶室的双车头结构,以及设置具有双向独立转向系统、双向独立驻车系统、双向独立刹车系统的控制系统,从而来实现其双向独立驾驶,从而便于随时在矿井、隧道、窄巷等地形狭小的特殊路况下掉头。

技术研发人员:刘文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朗格车辆(江苏)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008
技术公布日:2024/5/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15766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