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力耦合器双层防护罩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5-08-08  20


:本技术涉及液力耦合器防护设备,特别涉及一种液力耦合器双层防护罩。

背景技术

0、
背景技术:

1、选煤厂生产使用重要设备中有一种辅助慢启动设备是液力耦合器,主要是为了保护电机带动减速机时直接高速频率运转;液力耦合器是以液体为工作介质的一种非刚性联轴器,液力耦合器的泵轮和涡轮组成一个可使液体循环流动的密闭工作腔,泵轮装在输入轴上,涡轮装在输出轴上;耦合器腔内的油液通过离心力的作用抛向较大的流道口处,释放液体动能推动涡轮旋转,实现涡轮将液体转换机械能的过程。

2、但是缺陷就是因各种原因导致腔内油温升高,例如,过负荷运转,油位偏低,重负荷频繁启停等等,这样一来就会使耦合器腔内油温升高,导致易熔塞熔化,腔内油会喷射伤人;目前防护措施就是在耦合器上安装一种全封闭铁皮安全护罩,虽然能防止有喷射后直接伤人,但是也给油温升高搭建了阶梯,更容易造成油液升温。


技术实现思路

0、
技术实现要素: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利于降低油温及避免喷油伤人安全事故的液力耦合器双层防护罩。

2、本实用新型由如下技术方案实施:一种液力耦合器双层防护罩,其包括底部开口的网孔防护罩、及罩设在所述网孔防护罩上的外层防护罩;所述外层防护罩的内壁通过连接件与所述网孔防护罩的外壁连接,所述外层防护罩相对于所述网孔防护罩上下活动设置;所述外层防护罩的上方设置有提升机构。

3、进一步地,所述网孔防护罩的网孔的孔径为5毫米。

4、进一步地,所述网孔防护罩的底端边缘固定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穿设有固定螺栓。

5、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包括两个端部相互铰接的连接板,其中一个所述连接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网孔防护罩的外壁铰接,另一个所述连接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外层防护罩的内壁铰接。

6、进一步地,所述提升机构包括吊绳和固定连接于所述吊绳底端的电磁铁。

7、进一步地,所述外层防护罩的内壁上安装有红外温度传感器,所述红外温度传感器与控制器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有报警器。

8、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电磁铁的通断开关电连接。

9、本实用新型的优点:设备正常运行时,通过电磁铁吸附外层防护罩的顶部,将外层防护罩提升,使网孔防护罩暴露在外界,有利于四处通风,便于热量的散失;通过网孔防护罩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有效防止运行中的液力耦合器对靠近的作业人员造成意外伤害。

10、通过红外温度传感器实时检测液力耦合器的温度,并将信号反馈至控制器,当检测的温度升至85℃时,控制器控制报警,需要作业人员及时进行处理;但是当没能及时处理导致温度继续上升至100℃时,通过控制器控制电磁铁的通断开关断开,使外层防护罩下落,将网孔防护罩完全罩住,防止了易熔塞熔化后液力耦合器腔内油液喷出伤人,避免了安全事故。



技术特征:

1.一种液力耦合器双层防护罩,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底部开口的网孔防护罩、及罩设在所述网孔防护罩上的外层防护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力耦合器双层防护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网孔防护罩的网孔的孔径为5毫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力耦合器双层防护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网孔防护罩的底端边缘固定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穿设有固定螺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力耦合器双层防护罩,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两个端部相互铰接的连接板,其中一个所述连接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网孔防护罩的外壁铰接,另一个所述连接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外层防护罩的内壁铰接。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一种液力耦合器双层防护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机构包括吊绳和固定连接于所述吊绳底端的电磁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液力耦合器双层防护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防护罩的内壁上安装有红外温度传感器,所述红外温度传感器与控制器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有报警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液力耦合器双层防护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电磁铁的通断开关电连接。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液力耦合器双层防护罩,其包括网孔防护罩、外层防护罩;外层防护罩的内壁通过连接件与网孔防护罩的外壁连接,外层防护罩相对于网孔防护罩上下活动设置;外层防护罩的上方设置有提升机构。优点:设备正常运行时,外层防护罩提升,使网孔防护罩暴露在外界,有利于四处通风,便于热量的散失;通过网孔防护罩有效防止运行中的液力耦合器对靠近的作业人员造成意外伤害;通过红外温度传感器实时检测液力耦合器的温度,当检测的温度升至85℃时,控制器控制报警,需要作业人员及时进行处理;当没能及时处理时,通过控制器控制电磁铁的通断开关断开,外层防护罩将网孔防护罩完全罩住,防止了油液喷出伤人,避免安全事故。

技术研发人员:刘涛,董鸿,杨丽萍,刘志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鄂尔多斯市钰泰圆翰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008
技术公布日:2024/5/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15756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