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载转移控制方法、装置、可读存储介质及储能控制设备与流程

专利检索2025-08-07  12


本技术属于电力系统储能,尤其涉及一种负载转移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储能控制设备。


背景技术:

1、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对充电桩的需求也在迅速增加。在大量的充电桩投入使用后,用电负荷出现显著增长和波动,导致变压器超负荷运转,构成严重的用电安全隐患。

2、目前,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案包括静态增容和动态增容。由于静态增容会需要大量的设备投入和较长的建设周期,因此,动态增容正在逐渐成为首选方案。在动态增容的技术方案中,通常为配备一套或多套独立的储能系统,各储能系统独立接入并独立运行。然而,现有的动态增容配置方案易出现储能系统运行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负载转移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储能控制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动态增容配置方案易出现储能系统运行效率低的问题。

2、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负载转移控制方法,所述负载转移控制方法应用于储能系统中,所述储能系统包括主储能单元和从储能单元;所述方法可以包括:

3、获取所述主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和所述从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

4、根据所述主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和所述从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确定所述储能系统的系统工作模式;

5、若所述储能系统的系统工作模式为过渡模式,则控制所述储能系统进行负载转移。

6、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中,所述主储能单元和所述从储能单元包括储能变流器;

7、所述若所述储能系统的系统工作模式为过渡模式,则控制所述储能系统进行负载转移,包括:

8、获取所述储能系统的总负荷功率、待转出储能单元的储能变流器输出功率和待转入储能单元的储能变流器输出功率;其中,所述待转出储能单元为所述主储能单元和所述从储能单元中负载待转出的储能单元,所述待转入储能单元为所述主储能单元和所述从储能单元中负载待转入的储能单元;

9、若所述待转出储能单元的储能变流器输出功率不为0,则根据所述储能系统的总负荷功率、所述待转出储能单元的储能变流器输出功率和所述待转入储能单元的储能变流器输出功率,计算所述储能系统的总负载功率;

10、若所述储能系统的总负载功率大于预设的允许最大功率,则控制所述储能系统进行负载转移。

11、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中,所述若所述储能系统的总负载功率大于预设的允许最大功率,则控制所述储能系统进行负载转移,包括:

12、控制所述待转入储能单元的储能变流器输出功率增加,使得所述储能系统的总负荷功率等于预设的安全负荷功率;

13、控制所述待转出储能单元的储能变流器输出功率减少预设的负载转移步长,并控制所述待转入储能单元的储能变流器输出功率增加所述负载转移步长;

14、若所述待转出储能单元的储能变流器输出功率不为0,则返回执行控制所述待转出储能单元的储能变流器输出功率减少预设的负载转移步长,并控制所述待转入储能单元的储能变流器输出功率增加所述负载转移步长的步骤及其后续步骤;

15、若所述待转出储能单元的储能变流器输出功率为0,则确定所述储能系统的负载转移完成。

16、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中,还可以包括:

17、若所述储能系统的总负载功率小于或等于所述允许最大功率,则控制所述主储能单元和所述从储能单元的储能变流器输出功率减少为0。

18、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中,还可以包括:

19、若所述待转出储能单元的储能变流器输出功率为0,且所述储能系统的总负荷功率大于所述允许最大功率,则控制所述待转入储能单元的储能变流器输出功率增加,使得所述储能系统的总负荷功率等于所述允许最大功率;

20、若所述待转出储能单元的储能变流器输出功率为0,且所述储能系统的总负荷功率小于或等于所述允许最大功率,则确定所述储能系统的负载转移完成。

21、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中,所述获取所述主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和所述从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可以包括:

22、获取所述主储能单元的故障状态和荷电状态;

23、若所述主储能单元发生故障,则确定所述主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为故障;

24、若所述主储能单元未发生故障且荷电状态高,则确定所述主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为富电;

25、若所述主储能单元未发生故障且荷电状态低,确定所述主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为亏电;

26、获取所述从储能单元的故障状态和荷电状态;

27、若所述从储能单元发生故障,则确定所述主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为故障;

28、若所述从储能单元未发生故障且荷电状态高,则确定所述从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为富电;

29、若所述从储能单元未发生故障且荷电状态低,确定所述从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为亏电。

30、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主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和所述从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确定所述储能系统的系统工作模式,可以包括:

31、若所述主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为故障或亏电,且所述从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为故障或亏电,则确定所述储能系统的系统工作模式为初始模式;

32、若所述主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为故障,且所述从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为富电,则确定所述储能系统的系统工作模式为主机故障;

33、若所述主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为富电,且所述从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为故障,则确定所述储能系统的系统工作模式为从机故障;

34、若所述主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为富电,且所述从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为富电,则确定所述储能系统的系统工作模式为独立模式;

35、若所述主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为亏电,且所述从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为富电,则确定所述储能系统的系统工作模式为从机主放;

36、若所述主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为富电,且所述从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为亏电,则确定所述储能系统的系统工作模式为主机主放;

37、若所述储能系统的系统工作模式为由独立模式向从机主放或主机主放切换,或者,由从机主放或主机主放向独立模式切换,则确定所述储能系统的系统工作模式为过渡模式。

38、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负载转移控制装置,所述负载转移控制装置应用于储能系统中,所述储能系统包括主储能单元和从储能单元;所述装置可以包括:

39、单元状态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主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和所述从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

40、系统工作模式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主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和所述从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确定所述储能系统的系统工作模式;

41、负载转移控制模块,用于若所述储能系统的系统工作模式为过渡模式,则控制所述储能系统进行负载转移。

42、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中,所述主储能单元和所述从储能单元包括储能变流器;

43、所述负载转移控制模块可以包括:

44、功率获取子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储能系统的总负荷功率、待转出储能单元的储能变流器输出功率和待转入储能单元的储能变流器输出功率;其中,所述待转出储能单元为所述主储能单元和所述从储能单元中负载待转出的储能单元,所述待转入储能单元为所述主储能单元和所述从储能单元中负载待转入的储能单元;

45、总负载功率计算子模块,用于若所述待转出储能单元的储能变流器输出功率不为0,则根据所述储能系统的总负荷功率、所述待转出储能单元的储能变流器输出功率和所述待转入储能单元的储能变流器输出功率,计算所述储能系统的总负载功率;

46、负载转移控制子模块,用于若所述储能系统的总负载功率大于预设的允许最大功率,则控制所述储能系统进行负载转移。

47、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中,所述负载转移控制子模块可以包括:

48、第一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待转入储能单元的储能变流器输出功率增加,使得所述储能系统的总负荷功率等于预设的安全负荷功率;

49、第二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待转出储能单元的储能变流器输出功率减少预设的负载转移步长,并控制所述待转入储能单元的储能变流器输出功率增加所述负载转移步长;

50、第三控制单元,用于若所述待转出储能单元的储能变流器输出功率不为0,则返回执行控制所述待转出储能单元的储能变流器输出功率减少预设的负载转移步长,并控制所述待转入储能单元的储能变流器输出功率增加所述负载转移步长的步骤及其后续步骤;

51、负载转移完成单元,用于若所述待转出储能单元的储能变流器输出功率为0,则确定所述储能系统的负载转移完成。

52、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中,所述负载转移控制模块还可以包括:

53、第一控制模块,用于若所述储能系统的总负载功率小于或等于所述允许最大功率,则控制所述主储能单元和所述从储能单元的储能变流器输出功率减少为0。

54、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中,所述负载转移控制模块还可以包括:

55、第二控制模块,用于若所述待转出储能单元的储能变流器输出功率为0,且所述储能系统的总负荷功率大于所述允许最大功率,则控制所述待转入储能单元的储能变流器输出功率增加,使得所述储能系统的总负荷功率等于所述允许最大功率;

56、第三控制模块,用于若所述待转出储能单元的储能变流器输出功率为0,且所述储能系统的总负荷功率小于或等于所述允许最大功率,则确定所述储能系统的负载转移完成。

57、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中,所述单元状态获取模块可以包括:

58、状态获取子模块,用于获取所述主储能单元的故障状态和荷电状态;

59、第一确定子模块,用于若所述主储能单元发生故障,则确定所述主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为故障;

60、第二确定子模块,用于若所述主储能单元未发生故障且荷电状态高,则确定所述主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为富电;

61、第三确定子模块,用于若所述主储能单元未发生故障且荷电状态低,确定所述主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为亏电;

62、进一步地,所述状态获取单元还可以用于获取所述从储能单元的故障状态和荷电状态;

63、第四确定子模块,用于若所述从储能单元发生故障,则确定所述主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为故障;

64、第五确定子模块,用于若所述从储能单元未发生故障且荷电状态高,则确定所述从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为富电;

65、第六确定子模块,用于若所述从储能单元未发生故障且荷电状态低,确定所述从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为亏电。

66、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中,所述系统工作模式模块可以包括:

67、第七确定子模块,用于若所述主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为故障或亏电,且所述从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为故障或亏电,则确定所述储能系统的系统工作模式为初始模式;

68、第八确定子模块,用于若所述主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为故障,且所述从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为富电,则确定所述储能系统的系统工作模式为主机故障;

69、若所述主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为富电,且所述从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为故障,则确定所述储能系统的系统工作模式为从机故障;

70、第九确定子模块,用于若所述主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为富电,且所述从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为富电,则确定所述储能系统的系统工作模式为独立模式;

71、第十确定子模块,用于若所述主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为亏电,且所述从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为富电,则确定所述储能系统的系统工作模式为从机主放;

72、第十一确定子模块,用于若所述主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为富电,且所述从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为亏电,则确定所述储能系统的系统工作模式为主机主放;

73、第十二确定子模块,用于若所述储能系统的系统工作模式为由独立模式向从机主放或主机主放切换,或者,由从机主放或主机主放向独立模式切换,则确定所述储能系统的系统工作模式为过渡模式。

74、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种负载转移控制方法的步骤。

75、本技术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储能控制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任一种负载转移控制方法的步骤。

76、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储能控制设备上运行时,使得储能控制设备执行上述任一种负载转移控制方法的步骤。

77、本技术实施例与现有技术相比存在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实施例应用于储能系统中,所述储能系统包括主储能单元和从储能单元;获取所述主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和所述从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根据所述主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和所述从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确定所述储能系统的系统工作模式;若所述储能系统的系统工作模式为过渡模式,则控制所述储能系统进行负载转移。通过本技术实施例,可以在储能系统中配置主储能单元和从储能单元,且可以控制储能系统进行负载转移,从而能够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能量的分配,有助于提升储能系统运行效率,实现较好的动态增容效果。


技术特征:

1.一种负载转移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转移控制方法应用于储能系统中,所述储能系统包括主储能单元和从储能单元;所述方法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转移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储能单元和所述从储能单元包括储能变流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负载转移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若所述储能系统的总负载功率大于预设的允许最大功率,则控制所述储能系统进行负载转移,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负载转移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负载转移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转移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主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和所述从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负载转移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主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和所述从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确定所述储能系统的系统工作模式,包括:

8.一种负载转移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转移控制装置应用于储能系统中,所述储能系统包括主储能单元和从储能单元;所述装置包括:

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负载转移控制方法的步骤。

10.一种储能控制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负载转移控制方法的步骤。


技术总结
本申请属于电力系统储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负载转移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储能控制设备。所述负载转移控制方法应用于储能系统中,所述储能系统包括主储能单元和从储能单元;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所述主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和所述从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根据所述主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和所述从储能单元的单元状态,确定所述储能系统的系统工作模式;若所述储能系统的系统工作模式为过渡模式,则控制所述储能系统进行负载转移。通过上述方法,可以在储能系统中配置主储能单元和从储能单元,且可以控制储能系统进行负载转移,从而能够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能量的分配,有助于提升储能系统运行效率,实现较好的动态增容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陈谦,张俊,张沛霖,杨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京零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5/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15750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