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具体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热失控灭火装置。
背景技术:
1、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布置在汽车底盘,可视部分为动力电池箱体下部,而电芯的防爆阀在电芯上部,发生热失控时火苗往上喷发,直接到达驾驶舱,通常采用消防水枪对车辆进行降温灭火。
2、而现有技术中的消防水枪灭火的方式只能对可视部分动力电池箱体底部或驾驶室内的火苗进行扑灭,无法将水或泡沫直接覆盖一动力电池包的上盖,只能用水或泡沫对车身表面降温,无法达到最佳灭火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热失控灭火装置,车身梁的空腔,直接将水或泡沫覆盖到动力电池包上盖,达到火源与驾驶室的隔离,大大提升了灭火降温效果,同时最大程度保护人员和车辆财产安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能源汽车热失控灭火装置,包括车连接架、灭火机构、电池包、防撞梁、撑架和灌注机构,所述车连接架的底部焊接有防撞梁,所述防撞梁的内侧设置有直喷覆盖式的灭火机构,所述电池包栓接于撑架的内壁,所述撑架设置于灭火机构的下方,所述灌注机构设置于灭火机构的一端,所述灭火机构包括第一输送组件、连接组件和第二输送组件,所述第一输送组件分别设置于防撞梁内侧的两端,所述连接组件分别设置于第一输送组件顶部的两端,所述第二输送组件设置于连接组件的顶部。
3、优选的,所述第一输送组件包括纵梁和第一灭火孔,所述纵梁分别贯穿焊接至防撞梁外侧的两端,所述第一灭火孔等距间隔开设于纵梁的内侧。
4、优选的,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座和密封框,所述连接座连通于纵梁顶部的两端,所述密封框插于连接座的内壁。
5、优选的,所述第二输送组件包括横梁和第二灭火孔,所述横梁栓接于连接座的顶部,所述密封框固定安装于横梁内腔底端的内壁,所述第二灭火孔分别开设于横梁的外侧以及底部。
6、优选的,所述撑架栓接于纵梁的底部,所述纵梁和横梁均为中空设置。
7、优选的,所述灌注机构包括灌注管和封堵,所述灌注管焊接于纵梁内侧壁的一端,所述封堵螺纹连接于一侧灌注管的内壁。
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9、1、本实用新型通过灭火机构的设置,可有效的提高灭火效果的优点,其采用内直喷对电池覆盖灭火的方式,不仅能够直接接触起火源,而且能够直接实现快速降温灭火的作用,以至于可直接保护人员以及车辆财产,并减少损失,利用纵梁和横梁开设的第一灭火孔和第二灭火孔可有效的对电池包上盖进行直喷覆盖式的灭火降温,已达到所需的灭火和降温的效果。
10、2、本实用新型经灌注机构的设置,可用于配合外置消防水枪进行输水灭火降温作业,并且可依据所需采用一组进水方式或是两组进水方式进行操作,以提高使用时的多向选择性,利用灌注管方便水枪头直插进水,而封堵起到单一端部的封堵效果。
1.一种新能源汽车热失控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连接架(1)、灭火机构(2)、电池包(3)、防撞梁(4)、撑架(5)和灌注机构(6),所述车连接架(1)的底部焊接有防撞梁(4),所述防撞梁(4)的内侧设置有直喷覆盖式的灭火机构(2),所述电池包(3)栓接于撑架(5)的内壁,所述撑架(5)设置于灭火机构(2)的下方,所述灌注机构(6)设置于灭火机构(2)的一端,所述灭火机构(2)包括第一输送组件、连接组件和第二输送组件,所述第一输送组件分别设置于防撞梁(4)内侧的两端,所述连接组件分别设置于第一输送组件顶部的两端,所述第二输送组件设置于连接组件的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热失控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组件包括纵梁(21)和第一灭火孔(22),所述纵梁(21)分别贯穿焊接至防撞梁(4)外侧的两端,所述第一灭火孔(22)等距间隔开设于纵梁(21)的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热失控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座(23)和密封框(24),所述连接座(23)连通于纵梁(21)顶部的两端,所述密封框(24)插于连接座(23)的内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热失控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输送组件包括横梁(25)和第二灭火孔(26),所述横梁(25)栓接于连接座(23)的顶部,所述密封框(24)固定安装于横梁(25)内腔底端的内壁,所述第二灭火孔(26)分别开设于横梁(25)的外侧以及底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热失控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撑架(5)栓接于纵梁(21)的底部,所述纵梁(21)和横梁(25)均为中空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热失控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注机构(6)包括灌注管(61)和封堵(62),所述灌注管(61)焊接于纵梁(21)内侧壁的一端,所述封堵(62)螺纹连接于一侧灌注管(61)的内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