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结构的局部升降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5-07-18  7


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具体涉及一种装配式结构的局部升降板结构。


背景技术:

1、装配式建筑结构是我国建筑结构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装配式建筑的叠合板指预制板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叠合而成的装配型整体式楼板,一般情况上下表面平整。

2、装配式应用过程中碰到局部板顶标高不一致,无法进行传统装配式拼装,需要采取特殊构造措施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装配式结构的局部升降板结构,保证不同标高的装配式楼板连接的整体性,有效预防裂缝产生,同时维持叠合板的总厚度不变,节省成本。

2、为了实现上述的技术特征,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装配式结构的局部升降板结构,包括第一预制混凝土底板,所述第一预制混凝土底板的侧边外伸有第一受力钢筋;

3、还包括第二预制混凝土底板,所述第二预制混凝土底板的侧边外伸有第二受力钢筋;

4、安装时,所述第一预制混凝土底板和第二预制混凝土底板的顶部标高存在高度差,且第二预制混凝土底板的标高低于第一预制混凝土底板的标高;

5、所述第二受力钢筋的另一端弯折形成l型弯折筋;

6、所述第一预制混凝土底板和第二预制混凝土底板的接缝处通过现浇形成叠合层楼板;

7、所述叠合层楼板的内部设置有叠合层弯折筋、叠合层直筋和叠合层分布筋;

8、所述l型弯折筋的折弯部位设置有加强钢筋。

9、所述第一预制混凝土底板和第二预制混凝土底板都是预先按照所需要的预制板大小以及钢筋需伸出的长度,由装配式工厂进行制造。

10、所述第一预制混凝土底板和第二预制混凝土底板之间的接缝宽度为200mm~350mm。

11、所述l型弯折筋的另一端在拼接时位于第一预制混凝土底板的上部。

12、所述叠合层楼板完成面的高差为30mm~50mm。

13、所述叠合层弯折筋通过叠合层分布筋与l型弯折筋以及叠合层直筋相连。

14、所述第一受力钢筋和l型弯折筋之间通过加强钢筋相连。

15、本实用新型有如下有益效果:

16、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结构保证了不同标高的装配式楼板连接的整体性,有效预防裂缝产生,同时维持叠合板的总厚度不变,节省成本。



技术特征:

1.一种装配式结构的局部升降板结构,包括第一预制混凝土底板(1),所述第一预制混凝土底板(1)的侧边外伸有第一受力钢筋(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装配式结构的局部升降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制混凝土底板(1)和第二预制混凝土底板(2)都是预先按照所需要的预制板大小以及钢筋需伸出的长度,由装配式工厂进行制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装配式结构的局部升降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制混凝土底板(1)和第二预制混凝土底板(2)之间的接缝宽度为200mm~35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装配式结构的局部升降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l型弯折筋(22)的另一端在拼接时位于第一预制混凝土底板(1)的上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装配式结构的局部升降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合层楼板(3)完成面的高差为30mm~5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装配式结构的局部升降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合层弯折筋(31)通过叠合层分布筋(33)与l型弯折筋(22)以及叠合层直筋(32)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装配式结构的局部升降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受力钢筋(11)和l型弯折筋(22)之间通过加强钢筋(4)相连。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装配式结构的局部升降板结构,包括第一预制混凝土底板,所述第一预制混凝土底板的侧边外伸有第一受力钢筋;还包括第二预制混凝土底板,所述第二预制混凝土底板的侧边外伸有第二受力钢筋;所述第一预制混凝土底板和第二预制混凝土底板的顶部标高存在高度差;所述第二受力钢筋的另一端弯折形成L型弯折筋;所述第一预制混凝土底板和第二预制混凝土底板的接缝处通过现浇形成叠合层楼板;所述叠合层楼板的内部设置有叠合层弯折筋、叠合层直筋和叠合层分布筋;所述L型弯折筋的折弯部位设置有加强钢筋。保证不同标高的装配式楼板连接的整体性,有效预防裂缝产生,同时维持叠合板的总厚度不变,节省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刘玉立,蔡进波,周晓松,冯红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葛洲坝集团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101
技术公布日:2024/5/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15652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