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海底附着生物的悬空式纵横贯通生态修复礁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5-07-14  6


本技术涉及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海藻场、渔业资源保护,具体是用于海底附着生物的悬空式纵横贯通生态修复礁。


背景技术:

1、生态修复礁的用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海洋生态修复:包括牡蛎礁生态修复和人工渔礁建设。牡蛎礁生态修复通过建设牡蛎礁来修复受到破坏的海洋生态系统,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人工渔礁在改善海洋环境的同时,为鱼类等游动生物提供繁殖、生长发育、索饵等的生息场所,起到保护、增殖和提高渔获量的作用。

3、2、提供栖息环境:比如果牡蛎礁可以为一些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

4、3、促进生产力:比如在人工渔礁上面移植藻类,提供海洋牧场的初级生产力,为海洋牧场提供氧气。

5、4、增殖放流:比如进行海洋生物的增殖放流,让它们在这里定居、繁衍子孙后代。

6、总体来说,生态修复礁有助于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但是现有的生态修复礁结构单一,修复效果低,渔获量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用于海底附着生物的悬空式纵横贯通生态修复礁,以解决上述至少一种技术问题。

2、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用于海底附着生物的悬空式纵横贯通生态修复礁,包括修复礁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修复礁主体包括一底座,所述底座是一长方体的框架,所述框架的顶部固定有一顶板,所述框架的底部固定有一底板,所述顶部上方固定有一礁体,所述礁体是由混凝土制成的正方体礁体,所述礁体的内部设有纵横交错的附着通道;

3、所述顶板的上表面开设有一容纳槽,所述容纳槽呈倒梯形体结构,所述礁体固定在所述容纳槽内,所述容纳槽的内壁呈斜面,所述顶板的下表面还安装了多个支撑柱,所述支撑柱安装在所述容纳槽的相对位置,所述支撑柱的一端与顶板的下表面相抵,所述支撑柱的另一端与所述底板相抵。

4、本实用新型通过增加了中空的框架可以为附着生物提供大片空间进行附着,支撑柱可以提供复杂的环境,为鱼类提供躲避的空间。顶部的礁体可以起到固定底座的效果,并且礁体内部的通道也可以为附着生物提供附着的空间。

5、进一步优选,所述支撑柱交错排布在所述框架的中央。可以优化排布,方便鱼类躲避敌害。

6、进一步优选,所述支撑柱靠近所述容纳槽的四个角部排布。

7、可以更好的起到支撑的效果。

8、进一步优选,所述礁体内设有沿着宽度方向开设的横向通道和沿着高度方向开设的纵向通道,所述礁体的上下两侧设有九条阵列排布的纵向通道,所述礁体的前后两侧设有九条阵列排布的横向通道,位于同一平面的横向通道与所述纵向通道交错构成所述附着通道。

9、进一步提高了海底生物的附着效果,左右两侧不开设可以防止海浪的直接冲击。

10、进一步优选,所述框架的高度是所述礁体高度的三分之一。从而可以保证了整体的稳定性。

11、进一步优选,所述容纳槽的面积大于所述顶板面积的二分之一。



技术特征:

1.用于海底附着生物的悬空式纵横贯通生态修复礁,包括修复礁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修复礁主体包括一底座,所述底座是一长方体的框架,所述框架的顶部固定有一顶板,所述框架的底部固定有一底板,所述顶部上方固定有一礁体,所述礁体是由混凝土制成的正方体礁体,所述礁体的内部设有纵横交错的附着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海底附着生物的悬空式纵横贯通生态修复礁,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交错排布在所述框架的中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海底附着生物的悬空式纵横贯通生态修复礁,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靠近所述容纳槽的四个角部排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海底附着生物的悬空式纵横贯通生态修复礁,其特征在于,所述礁体内设有沿着宽度方向开设的横向通道和沿着高度方向开设的纵向通道,所述礁体的上下两侧设有九条阵列排布的纵向通道,所述礁体的前后两侧设有九条阵列排布的横向通道,位于同一平面的横向通道与所述纵向通道交错构成所述附着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海底附着生物的悬空式纵横贯通生态修复礁,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的高度是所述礁体高度的三分之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海底附着生物的悬空式纵横贯通生态修复礁,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槽的面积大于所述顶板面积的二分之一。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用于海底附着生物的悬空式纵横贯通生态修复礁,包括修复礁主体,修复礁主体包括一底座,底座是一长方体的框架,框架的顶部固定有一顶板,框架的底部固定有一底板,顶部上方固定有一礁体,礁体是由混凝土制成的正方体礁体,礁体的内部设有纵横交错的附着通道;顶板的上表面开设有一容纳槽,容纳槽呈倒梯形体结构,礁体固定在容纳槽内,容纳槽的内壁呈斜面,顶板的下表面还安装了多个支撑柱,支撑柱安装在容纳槽的相对位置,支撑柱的一端与顶板的下表面相抵,支撑柱的另一端与底板相抵。本技术通过增加了中空的框架可以为附着生物提供大片空间进行附着,支撑柱可以提供复杂的环境,为鱼类提供躲避的空间。

技术研发人员:许敏,杨林林,袁兴伟,刘尊雷,张辉,张翼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231110
技术公布日:2024/5/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15633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