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5-07-11  11


本技术涉及控制器,尤其是涉及控制器。


背景技术:

1、现有很多医疗设备和家用设备常配备电驱机构以进行位置和形状的调整,如升降床、升降桌、震动床等,这些电驱机构通常包括有控制器,通过控制器来传导输入的信号,由于这些设备通常需要多方向的调整,参数较多,而且需要应用时同步反馈,在控制器中通常需要设置多个电性接头,在电性接头配合插头插接后,为了保证二者插接结构的可靠性,避免插头的松脱,通常是在插头附近的导线上增加约束。

2、如中国专利文献中,专利号为cn 201420828349x于2015年4月29日授权公告的控制器,涉及控制设备技术领域,包括空心壳体,壳体上设有与导线配合的空心线套和线架,线架上均匀设有数量与线套数量一致的槽孔,线套和线架之间设有数量与线套数量一致的线杆。该申请通过槽孔配合线杆来完成导线的绕线防脱。

3、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导线防脱绕线后位于控制器壳体的一端,呈外露设置,控制器结构整体性较差,外露的线架和空心线套容易碰撞损坏,使得控制器的使用寿命缩短,而且也不美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上述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控制器,能够隐藏设置卡线座和插座,控制器壳体的整体性强,延长的卡线座和插座的使用寿命。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控制器,包括控制器壳体,控制器壳体上同侧设置插座和卡线座,插座用于电连接线缆,卡线座用于卡固线缆,控制器壳体端面设有用于收容插座和卡线座的凹腔,收容卡线座的凹腔深度大于收容插座的凹腔深度。

4、在上述的控制器,控制器壳体的端面凸设围边,围边和控制器壳体的端面围成凹腔。

5、在上述的控制器,围边的外侧面与控制器壳体的侧面平滑过渡连接。

6、在上述的控制器,围边包括临近插座的第一围边和临近卡线座的第二围边,第一围边和第二围边相对设置,第二围边的高度高于第一围边的高度,第一围边和第二围边之间连接有第三围边。

7、在上述的控制器,第三围边的高度自第二围边向第一围边的方向递减。

8、在上述的控制器,凹腔的底面为平面。

9、在上述的控制器,第二围边背对第一围边的一侧的端部设有过渡圆角。

10、在上述的控制器,卡线座的端部与围边固定连接。

11、在上述的控制器,卡线座包括卡线部和绕线部,插座和绕线部间隔设置在卡线座的两侧,卡线座内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卡线单元和第二卡线单元,第一卡线单元和第二卡线单元之间形成过线开口,第一卡线单元内设有连通过线开口的第一卡线槽,第二卡线单元内设有连通过线开口的第二卡线槽,线缆分别卡入第一卡线槽和第二卡线槽形成弯曲状态,其弯曲部分挂接在绕线部上。

12、在上述的控制器,过线开口的宽度不小于线缆的径向尺寸且过线开口的宽度不大于线缆径向尺寸的两倍。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4、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器,包括控制器壳体和插座,插座用于电连接线缆,一般线缆一端设置插头,插头与控制器壳体上的插座插拔连接,凹腔用于插座和卡线座的隐藏设置,实现对插座和卡线座的保护,同时避免插座和卡线座外露至控制器壳体的外侧,提高控制器壳体的整体性,并且处于方便插座连接插头的考虑,收容卡线座的凹腔深度大于收容插座的凹腔深度。

15、进一步的,控制器壳体的端面凸设围边,围边和控制器壳体的端面围成凹腔。凸设的围边实现凹腔的构建,实现对卡线座和插座的可靠隐藏,凸设的围边还能增强控制器壳体的强度,提高控制器壳体的防碰撞能力。

16、进一步的,围边的外侧面与控制器壳体的侧面平滑过渡连接。“平滑过渡连接”指的是围边的外壁与控制器壳体连续,可以是平齐或者圆角过渡等,使得围边与控制器壳体之间不会出现明显的接驳处,控制器壳体整体外观的一体性高。

17、进一步的,围边包括临近插座的第一围边和临近卡线座的第二围边,第一围边和第二围边相对设置,第二围边的高度高于第一围边的高度,第一围边和第二围边之间连接有第三围边。第一围边、第二围边和两根第三围边围成凹腔,通过第二围边和第一围边的高度设置来实现凹腔两端不同的高度,方便形成适合卡线座和插座的深度。

18、进一步的,第三围边的高度自第二围边向第一围边的方向递减。进一步提高插头插板操作的便捷性,使得插头部分裸露在凹腔外,保证凹腔的作用。

19、进一步的,第二围边背对第一围边的一侧的端部设有过渡圆角。过渡圆角的设置使得第二围边端部没有明显的凸起,提高控制器壳体的整体性,避免控制器壳体在围边位置出现划伤人体的锐角,提高安全性。

20、进一步的,卡线座的端部与围边固定连接。卡线座和围边互为支撑,提高卡线座和围边的结构强度。

21、进一步的,卡线座包括卡线部和绕线部,插座和绕线部间隔设置在卡线部的两侧,卡线部内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卡线单元和第二卡线单元,第一卡线单元和第二卡线单元之间形成过线开口,第一卡线单元内设有连通过线开口的第一卡线槽,第二卡线单元内设有连通过线开口的第二卡线槽,绕线座挂接线缆并且第一卡线槽和第二卡线槽内分别通过过线开口卡入线缆使得线缆形成弯曲状态。线缆能从过线开口直接卡接进入至第一卡线槽和第二卡线槽内形成弯曲状态,线缆的弯曲部分能直接挂接到绕线部上,实现对线缆约束限位,避免线缆受拉拔出插头,保证插头和插座连接的可靠性,卡线部与线缆连接方便。

22、进一步的,过线开口的宽度不小于线缆的径向尺寸且过线开口的宽度不大于线缆径向尺寸的两倍。第一卡线槽和第二卡线槽内的线缆均从过线开口进出,由于过线开口的宽度限制,绕线部两端的线缆无法同时进出,提高了线缆在第一卡线槽和第二卡线槽内设置的可靠性。

23、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技术特征:

1.控制器,包括控制器壳体,所述控制器壳体上同侧设置插座和卡线座,所述插座用于电连接线缆,所述卡线座用于卡固所述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壳体端面设有用于收容所述插座和所述卡线座的凹腔,收容所述卡线座的凹腔深度大于收容所述插座的凹腔深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是,所述控制器壳体的端面凸设围边,所述围边和控制器壳体的端面围成所述凹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是,所述围边的外侧面与所述控制器壳体的侧面平滑过渡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是,所述围边包括临近所述插座的第一围边和临近所述卡线座的第二围边,所述第一围边和所述第二围边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围边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围边的高度,所述第一围边和所述第二围边之间连接有第三围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是,所述第三围边的高度自所述第二围边向所述第一围边的方向递减。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是,所述凹腔的底面为平面。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是,所述第二围边背对所述第一围边的一侧的端部设有过渡圆角。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是,所述卡线座的端部与所述围边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到8任一项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是,卡线座包括卡线部和绕线部,所述插座和所述绕线部间隔设置在所述卡线部的两侧,所述卡线部内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卡线单元和第二卡线单元,所述第一卡线单元和所述第二卡线单元之间形成过线开口,所述第一卡线单元内设有连通所述过线开口的第一卡线槽,所述第二卡线单元内设有连通所述过线开口的第二卡线槽,所述绕线部挂接所述线缆并且所述第一卡线槽和所述第二卡线槽内分别通过所述过线开口卡入所述线缆使得所述线缆形成弯曲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是,所述过线开口的宽度不小于所述线缆的径向尺寸且所述过线开口的宽度不大于所述线缆径向尺寸的两倍。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控制器,包括控制器壳体,控制器壳体上同侧设置插座和卡线座,插座用于电连接线缆,卡线座用于卡固线缆,控制器壳体端面设有用于收容插座和卡线座的凹腔,收容卡线座的凹腔深度大于收容插座的凹腔深度。本技术的好处是能够隐藏设置卡线座和线缆插座,控制器壳体的整体性强,延长的卡线座和线缆插座的使用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王朝峰,邹放明,邢科亮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捷昌线性驱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114
技术公布日:2024/5/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15619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