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车站分类的到发线运用冲突检测识别方法和系统与流程

专利检索2025-07-10  13


本发明涉及高速铁路运输组织,尤其涉及高速铁路车站分类的到发线运用冲突检测识别方法、系统、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1、在高速铁路车站内,尤其是大的枢纽站,车站规模较大且站场结构较为复杂,每天办理大量的列车接发作业,由于目前我国主要采用人工编制车站到发线运用计划,如遇特殊情况(例如晚点)时还需进行到发线运用计划的调整,有可能存在人工导致的误差,为保证到发线运用计划的准确无误,需要进行到发线运用计划冲突识别检测,找出可能存在列车运行冲突的情况。

2、已有高速铁路行车冲突专利主要有“一种基于树状决策机制的高速铁路行车冲突全局疏解方法”等,这些专利主要是对列车在某个区间运行的冲突进行检测,且在考虑车站到发线运用冲突时未根据车站类型和结构进行分类冲突识别,由于车站类型不同,办理的列车作业类型以及冲突种类也不相同,从而降低了冲突识别检测速度;此外冲突检测时未覆盖车站内所有可能存在冲突的列车间隔时间种类,无法保证冲突检测识别的全面性。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高速铁路车站分类的到发线运用冲突检测识别方法、系统、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可以根据车站类型,快速、准确的判断出列车运行冲突情况。

2、第一方面,提供高速铁路车站分类的到发线运用冲突检测识别方法,该方法包括:

3、获取列车信息和进路信息;

4、基于所述列车信息和所述进路信息,对列车进行一次冲突确认,得到初次冲突列车;

5、获取车站类型信息;

6、基于所述车站类型信息、所述列车信息和所述进路信息,对所述初次冲突列车进行第二次冲突确认,得到冲突列车。

7、进一步地,所述列车信息包括:列车的到达方向、到达车次、到达时间、出发方向、出发车次和出发时间。

8、进一步地,所述进路信息包括:到达进路信息和出发进路信息,所述到达进路信息包括到发线序号和到达占用道岔信息,所述出发进路信息包括到发线序号和出发占用道岔信息。

9、进一步地,基于所述列车信息和所述进路信息,对列车进行一次冲突确认,得到初次冲突列车,包括:

10、获取第一列车的出发时间和出发占用道岔信息,以及第二列车的到达时间和到达占用道岔信息;

11、当所述第二列车的达到时间与所述第一列车的出发时间的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追踪间隔时间,且所述第一列车的占用道岔信息与所述第二列车的占用道岔信息有相同道岔信息时,确定所述第一列车与所述第二列车为所述初次冲突列车。

12、进一步地,所述车站类型信息包括:尽头式车站、通过式车站或混合式车站。

13、进一步地,所述基于所述车站类型信息、所述列车信息和所述进路信息,对所述初次冲突列车进行第二次冲突确认,得到冲突列车,包括:

14、当第一列车的到发线序号与第二列车的到发线序号相同时,确定所述第一列车与所述第二列车为所冲突列车。

15、进一步地,所述基于所述车站类型信息、所述列车信息和所述进路信息,对所述初次冲突列车进行第二次冲突确认,得到冲突列车,包括:

16、所述车站类型信息为所述尽头式车站或所述混合式车站,第一列车和第二列车均为停站列车;

17、当第二列车的到达时间与第一列车的出发时间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追踪间隔时间,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时间时,且所述第一列车的所述出发进路信息与所述第二列车的到达进路信息,存在至少一个相同信息时,确认所述第一列车与所述第二列车为所述冲突列车;或者,

18、当所述第一列车的出发时间与所述第二列车的到达时间之差、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追踪间隔时间,且所述第二列车的到达时间与所述第一列车的到达时间之差、小于第三预设追踪间隔时间,同时所述第二列车的出发时间与所述第一列车的出发时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第四预设追踪间隔时间,以及所述第二列车的到达进路信息与所述第一列车的到达进路信息,存在至少一个相同信息时,确认所述第一列车与所述第二列车为所述冲突列车;或者,

19、当所述第一列车的出发时间与所述第二列车的出发时间的差值、小于所述第四预设追踪间隔时间,且所述第一列车的发线信息和/或所述第二列车的发线信息为特殊股道时,同时所述第一列车的出发进路信息与所述第二列车的出发进路信息,存在至少一个相同信息时,确认所述第一列车与所述第二列车为所述冲突列车;或者,

20、当所述第一列车的出发时间与所述第二列车的出发时间的差值、小于所述第四预设追踪间隔时间,且所述第一列车的发线信息和/或所述第二列车的发线信息为非特殊股道时,所述第一列车的出发时间与所述第二列车的出发时间的差值、小于第五预设追踪间隔时间,同时所述第一列车的出发进路信息与所述第二列车的出发进路信息,存在至少一个相同信息时,确认所述第一列车与所述第二列车为所述冲突列车;

21、其中,所述特殊股道的预设追踪间隔时间小于所述第四预设追踪间隔时间。

22、进一步地,所述基于所述车站类型信息、所述列车信息和所述进路信息,对所述初次冲突列车进行第二次冲突确认,得到冲突列车,包括:

23、所述车站类型信息为所述通过式车站,第一列车和第二列车为停站列车;

24、当所述第二列车的到达时间与所述第一列车的达到时间之差、小于第三预设追踪间隔时间,且所述第一列车的出发时间与所述第二列车的出发时间差值、大于或等于第四预设追踪间隔时间,同时所述第一列车的到达进路信息与所述第二列车的到达进路信息,存在至少一个相同信息时,确认所述第一列车与所述第二列车为所述冲突列车;或者,

25、当所述第一列车的出发时间与所述第二列车的出发时间差值、小于所述第四预设追踪间隔时间,同时所述第一列车的出发进路信息与所述第二列车的出发进路信息,存在至少一个相同信息时,确认所述第一列车与所述第二列车为所述冲突列车。

26、进一步地,所述基于所述车站类型信息、所述列车信息和所述进路信息,对所述初次冲突列车进行第二次冲突确认,得到冲突列车,包括:

27、所述车站类型信息为所述通过式车站或所述混合式车站,第一列车为停站列车,第二列车为通过列车;

28、当所述第二列车的通过时间与所述第一列车的出发时间之差、大于或等于第四预设追踪间隔时间、小于所述第六预设追踪间隔时间时,同时所述第二列车的速度级为预设速度级时,确认所述第一列车与所述第二列车为所述冲突列车;或者,

29、当所述第二列车的通过时间与所述第一列车的出发时间之差、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时间、小于所述第四预设追踪间隔时间,且所述第一列车的出发进路信息与所述第二列车的出发进路信息,存在至少一个相同信息时,确认所述第一列车与所述第二列车为所述冲突列车;或者,

30、当所述第一列车的出发时间与所述第二列车的通过时间之差、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时间、小于第七预设追踪间隔时间,且所述第二列车的通过时间与所述第一列车的到达时间之差、大于或等于第八预设追踪间隔时间,同时所述第一列车的出发进路信息与所述第二列车的出发进路信息,存在至少一个相同信息时,确认所述第一列车与所述第二列车为所述冲突列车;或者,

31、当所述第一列车的出发时间与所述第二列车的通过时间之差、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时间、小于第七预设追踪间隔时间,且所述第二列车的通过时间与所述第一列车的到达时间之差、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时间、小于所述第八预设追踪间隔时间,同时所述第一列车的进路信息与所述第二列车的进路信息,存在至少一个相同信息时,确认所述第一列车与所述第二列车为所述冲突列车;或者,

32、当所述第一列车的出发时间与所述第二列车的通过时间之差、大于第七预设追踪间隔时间,且所述第二列车的通过时间与所述第一列车的到达时间之差、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时间、小于所述第八预设追踪间隔时间,同时所述第一列车的到达进路信息与所述第二列车的到达进路信息,存在至少一个相同信息时,确认所述第一列车与所述第二列车为所述冲突列车。

33、进一步地,所述基于所述车站类型信息、所述列车信息和所述进路信息,对所述初次冲突列车进行第二次冲突确认,得到冲突列车,包括:

34、所述车站类型信息为所述通过式车站或所述混合式车站,第一列车为通过列车,第二列车为停站列车;

35、当所述第二列车的到达时间与所述第一列车的通过时间之差、大于第一预设时间、小于所述第九预设追踪间隔时间,确认所述第一列车与所述第二列车为所述冲突列车。

36、进一步地,所述基于所述车站类型信息、所述列车信息和所述进路信息,对所述初次冲突列车进行第二次冲突确认,得到冲突列车,包括:

37、所述车站类型信息为所述通过式车站或所述混合式车站,第一列车和第二列车均为通过列车;

38、当所述第二列车的通过时间与所述第一列车的通过之间之差、小于第十预设追踪间隔时间时,确认所述第一列车与所述第二列车为所述冲突列车。

39、第二方面,提供高速铁路车站分类的到发线运用冲突检测识别系统,包括:

40、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列车信息和进路信息;

41、确认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列车信息和所述进路信息,对列车进行一次冲突确认,得到初次冲突列车;

42、获取模块,还用于获取车站类型信息;

43、确认模块,还用于基于所述车站类型信息、所述列车信息和所述进路信息,对所述初次冲突列车进行第二次冲突确认,得到冲突列车。

44、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程序或指令,当所述程序或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上述任一方案所述的高速铁路车站分类的到发线运用冲突检测识别方法。

45、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

46、所述处理器,用于读取并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实现上述任一方案所述的高速铁路车站分类的到发线运用冲突检测识别方法。

47、本技术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48、本发明在识别车站到发线运行冲突时,根据车站不同类型和站场结构,明确列车作业类型以及冲突种类,设计有针对性的到发线冲突检测识别算法,能够保证冲突检测快速性,提高算法的运行速度;全面的覆盖检测所有可能存在的列车间隔时间冲突,保证方法的准确性,从而更好更快的得出车站内到发线运用冲突的列车集合。通过高速铁路车站分类以及多层级的列车间隔时间检测识别,减少了编图工程师人工核对冲突列车的时间成本,降低出错效率,保证行车安全。

49、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技术特征:

1.高速铁路车站分类的到发线运用冲突检测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列车信息包括:列车的到达方向、到达车次、到达时间、出发方向、出发车次和出发时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进路信息包括:到达进路信息和出发进路信息,所述到达进路信息包括到发线序号和到达占用道岔信息,所述出发进路信息包括到发线序号和出发占用道岔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列车信息和所述进路信息,对列车进行一次冲突确认,得到初次冲突列车,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站类型信息包括:尽头式车站、通过式车站或混合式车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车站类型信息、所述列车信息和所述进路信息,对所述初次冲突列车进行第二次冲突确认,得到冲突列车,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车站类型信息、所述列车信息和所述进路信息,对所述初次冲突列车进行第二次冲突确认,得到冲突列车,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车站类型信息、所述列车信息和所述进路信息,对所述初次冲突列车进行第二次冲突确认,得到冲突列车,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车站类型信息、所述列车信息和所述进路信息,对所述初次冲突列车进行第二次冲突确认,得到冲突列车,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车站类型信息、所述列车信息和所述进路信息,对所述初次冲突列车进行第二次冲突确认,得到冲突列车,包括: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车站类型信息、所述列车信息和所述进路信息,对所述初次冲突列车进行第二次冲突确认,得到冲突列车,包括:

12.高速铁路车站分类的到发线运用冲突检测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13.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存储有程序或指令,当所述程序或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高速铁路车站分类的到发线运用冲突检测识别方法。

14.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出高速铁路车站分类的到发线运用冲突检测识别方法,涉及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获取列车信息和进路信息;基于列车信息和进路信息,对列车进行一次冲突确认,得到初次冲突列车;获取车站类型信息;基于车站类型信息、列车信息和进路信息,对初次冲突列车进行第二次冲突确认,得到冲突列车。本发明还提出了到发线运行冲突检测识别系统,用于执行所述方法。根据不同车站类型设计相应的到发线运用冲突检测识别方法,能够保证冲突检测快速性,提高算法的运行速度,较全面的覆盖检测所有可能存在的列车间隔时间冲突,保证方法的准确性,从而更好更快的得出车站内到发线运用冲突的列车集合。

技术研发人员:林枫,刘启钢,杨晓,郭一唯,孙鹏举,安迪,花伟,王睿,鲍晶晶,刘晓溪,刘冰,向思桐,刘艳飞,吴天琪,邱莹辉,宋大同,席江月,聂二帅,王文乾,徐永斌,刘子健,孟昕然,王艺楠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5/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15616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