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5-07-02  2


本申请属于电子设备设计,具体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1、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设备的功能越来越丰富。为了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电子设备通过在摄像头装饰圈处设置发光结构来进一步丰富电子设备的灯效,从而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但是,相关技术涉及的电子设备的发光结构的结构较为复杂,所占用的空间也比较大,从而容易影响电子设备的布局。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公开一种电子设备,以解决相关技术涉及的电子设备存在发光结构的结构较为复杂且所占用空间较大而容易影响电子设备的布局的问题。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本申请公开一种电子设备,所公开的电子设备包括设备壳体、发光件、匀光件和摄像头装饰圈;

4、所述摄像头装饰圈与所述设备壳体相连,且与所述设备壳体围成设备内腔,所述匀光件和所述发光件设于所述设备内腔中,所述摄像头装饰圈设有第一透光区,所述发光件与所述第一透光区相对,所述匀光件设于所述发光件与所述第一透光区之间,所述匀光件用于对所述发光件射向所述第一透光区的光线实施匀光处理。

5、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技术效果:

6、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通过对相关技术涉及的电子设备的结构进行改进,通过在电子设备中设置发光件,并在发光件和摄像头装饰圈之间设置匀光件,使得发光件射向第一透光区的光线能够通过匀光件的匀光处理而射出到电子设备之外,从而能够通过发光件发出的光线完成预设光效。在此种结构中,发光件发出的光线经过匀光件的匀光处理能够将光线扩散开,使得电子设备能够具有更大的发光面积,从而能够在设置较少发光件的情况下实现较大面积的发光,有利于简化发光结构,并能够降低发光结构所占用的电子设备的空间,进而能够减小对电子设备布局的影响。



技术特征: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壳体、发光件、匀光件和摄像头装饰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透光盖板,所述透光盖板覆盖于所述摄像头装饰圈背离所述发光件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盖板包括相连的第二透光区和遮光区,所述第二透光区与所述第一透光区相对,以使所述发光件射出的光线能从所述第一透光区射至所述第二透光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匀光件为匀光柱,所述匀光柱固定于所述摄像头装饰圈或所述设备壳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匀光柱背离所述发光件的一侧设有凹槽,且所述凹槽与所述遮光区相对。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匀光柱与所述第二透光区相对的区域设有纹路。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匀光件为匀光膜,所述匀光膜设于所述第一透光区,或者,所述匀光膜设于透光盖板的朝向第一透光区的内侧表面上,并至少覆盖所述第二透光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所述第一电路板和所述第二电路板均设于所述设备内腔,所述发光件设于所述第二电路板,且与所述第二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第二电路板设于所述第一电路板朝向所述摄像头装饰圈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电路板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固定于所述设备内腔,所述第一电路板间隔地固定于所述支架背离所述摄像头装饰圈的一侧,所述第二电路板至少部分嵌设于所述支架,且所述支架设有与所述第一透光区相对的避让孔,以避让所述发光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弹片,所述弹片设于所述第一电路板和所述第二电路板之间,用于电连接所述第一电路板和所述第二电路板,且用于将所述第二电路板弹性抵接于所述支架。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具有定位槽,所述避让孔设于所述定位槽的底壁,所述第二电路板定位于所述定位槽中。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一种电子设备,所公开的电子设备包括设备壳体、发光件、匀光件和摄像头装饰圈;摄像头装饰圈与设备壳体相连,且与设备壳体围成设备内腔,匀光件和发光件设于设备内腔中,摄像头装饰圈设有第一透光区,发光件与第一透光区相对,匀光件设于发光件与第一透光区之间,匀光件用于对发光件射向第一透光区的光线实施匀光处理。上述方案能解决相关技术涉及的电子设备存在发光结构的结构较为复杂且所占用空间较大而容易影响电子设备的布局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刘现才,唐晓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5/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15591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