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锚固咬合桩结构及其施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5-07-01  7


本发明属于基坑锚固咬合桩,具体涉及一种基坑锚固咬合桩结构及其施工工艺。


背景技术:

1、咬合桩是在桩与桩之间形成相互咬合排列的一种基坑围护结构。桩的排列方式为一条不配筋并采用超缓凝素混凝土桩(a桩)和一条钢筋混凝土桩(b桩)间隔布置。施工时,先施工a桩,后施工b桩,在a桩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完成b桩的施工。a桩、b桩均采用全套管钻机施工,切割掉相邻a桩相交部分的混凝土,从而实现咬合。但是,全套管钻机的单次成桩数量一般只有一根,施工效率较低。

2、基于此,为了提高施工效率,单次成桩数量达到两根以上的钻机应运而生。例如,在申请公布号为cn102561944a、申请公布日为2012.07.11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中公开了一种多孔咬合桩钻机及其施工工艺,其中,该多孔咬合桩钻机包括:车身配重及主卷扬;该多孔咬合桩钻机还包括:一个动力头,该动力头上安装有多个钻杆及多个钻斗,多个钻杆与多个钻斗一一对应,多个钻斗中相邻两个钻斗之间的距离小于每一钻斗对应钻孔中两点间的最大距离,车身配重及主卷扬的拉力均与动力头、多个钻杆及多个钻斗匹配;或者,该多孔咬合桩钻机还包括:支架及多个动力头;每一动力头上安装有至少一个钻杆及至少一个钻斗,多个动力头上的钻斗中相邻两个钻斗之间的距离小于每一钻斗对应钻孔中两点间的最大距离;车身配重及主卷扬的拉力均与多个动力头、至少一个钻杆及至少一个钻斗匹配。

3、上述方案虽然能满足同时对多个钻孔进行施工,但是在进行施工时,现有咬合桩的施工工艺一般先对两个相邻的a桩进行施工,后对位于两个a桩之间的b桩进行施工,b桩施工时利用钻机的切割能力切割掉相邻a桩相交部分的混凝土,而为了便于钻机切割,a桩灌注的多为超缓凝混凝土,但是超缓凝混凝土在进行切割前需要超缓凝混凝土已经完成初凝,而超缓凝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较大,需要通过人为进行判断,如此易造成误判,易出现在对相邻a桩或者b桩施工时,超缓凝混凝土还没有完成初凝,导致窜孔流淌的情况,进而大大影响施工进度,且传统施工时,需要用超缓凝混凝土将a桩灌满后再将a桩中的超缓凝混凝土多余部分切除,如此造成大量的材料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基坑锚固咬合桩结构及其施工工艺,本发明对土层上的下桩位置进行标识,用于放置定型桩的位置采用a桩标识,用于放置固定桩的位置采用b桩标识,b桩标识与相邻的两a桩标识相交,先对两个相邻的a桩标识施工后,再对位于这两个a桩标识之间的b桩标识进行施工,连接装置将第一弧形板和第三弧形板连接,将定型桩放置在a桩标识处沿竖直方向打入土层中,将第二个定型桩通过法兰与已经打入土层中的定型桩上部连接,重复上述步骤直至将定型桩打入指定土层深度为止,对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所形成的灌注腔进行混凝土灌注,连接装置将第一弧形板和第三弧形板解锁,旋挖机沿第二弧形板的轴线方向对第三弧形板进行切除并形成钻孔,将固定桩安装进钻孔,随后对固定桩进行混凝土灌注,随后对下一个定型桩进行安装,循环往复,使得混凝土在灌入时只会将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形成的灌注腔填满,避免了混凝土将整个定型桩填满时造成的材料浪费,同时无需使用超缓凝混凝土对定型桩进行填充,降低了成本,同时提高了施工速度。

2、本方案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的:基坑锚固咬合桩结构,包括定型桩和固定桩;定型桩沿其轴向设置有咬合部,咬合部设置有两个,两个咬合部对称设置在定型桩的侧壁上;固定桩为圆形管状结构,固定桩与定型桩的相应咬合部咬合配合。

3、优选的,定型桩包括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第一弧形板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弧形板的轴心重合,且两个第一弧形板关于所述重合的轴心对称设置,两个第一弧形板的两侧之间分别存有等距的空隙;第二弧形板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二弧形板对称设置在两个第一弧形板形成的两个空隙内,且第二弧形板为内凹设置,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连接形成灌注腔。

4、优选的,定型桩还包括第三弧形板,第三弧形板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三弧形板沿第一弧形板的延伸方向分别设置在两个第一弧形板形成的两个空隙内,两个第三弧形板位于两个第二弧形板的外围,两个第三弧形板与两个第一弧形板构成圆筒形结构。

5、优选的,第三弧形板为桁架结构。

6、优选的,该咬合桩结构还包括连接装置,连接装置设置在第一弧形板上,连接装置用于将第一弧形板和第三弧形板连接。

7、优选的,连接装置包括插入组件和插槽;插入组件沿第一弧形板的弧形延伸方向滑动设置在第一弧形板上并能从第一弧形板靠近第三弧形板的一侧伸出,插入组件包括驱动件,驱动件沿第一弧形板的弧形延伸方向滑动设置在第一弧形板上;插槽沿第三弧形板的弧形延伸方向开设在第三弧形板靠近第一弧形板的一侧,驱动件用于驱动插入组件的插入部与插槽插接配合。

8、优选的,插入组件还包括连接头和连接槽;连接头沿第一弧形板的延伸方向固定设置在驱动件的上部;连接槽沿第一弧形板的延伸方向开设在驱动件的下部,相互连接的两个定型桩通过连接头和连接槽插接配合。

9、优选的,该咬合桩结构还包括法兰,法兰设置有两个,两个法兰分别设置在灌注腔的两端,定型桩通过法兰进行连接。

10、优选的,连接装置还包括限位板,限位板为弧形结构,限位板的两端上开设有限位孔,每个第一弧形板上存有两个连接头,两个连接头分别与限位板上的两个限位孔插接配合。

11、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基坑锚固咬合桩结构的施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2、s1、对土层上的下桩位置进行标识,用于放置定型桩的位置采用a桩标识,用于放置固定桩的位置采用b桩标识,b桩标识与相邻的两a桩标识相交,先对两个相邻的a桩标识施工后,再对位于这两个a桩标识之间的b桩标识进行施工;

13、s2、连接装置将第一弧形板和第三弧形板连接,将定型桩放置在a桩标识处沿竖直方向打入土层中,将第二个定型桩通过法兰与已经打入土层中的定型桩上部连接,重复上述步骤直至将定型桩打入指定土层深度为止;

14、s3、对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所形成的灌注腔进行混凝土灌注,连接装置将第一弧形板和第三弧形板解锁,旋挖机在b桩标识处沿第二弧形板的轴线方向对第三弧形板进行切除并形成钻孔,将固定桩安装进钻孔,随后对固定桩进行混凝土灌注,随后对下一个定型桩进行安装,循环往复。

1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6、本发明通过设置定型桩和固定桩,对土层上的下桩位置进行标识,用于放置定型桩的位置采用a桩标识,用于放置固定桩的位置采用b桩标识,b桩标识与相邻的两a桩标识相交,先对两个相邻的a桩标识施工后,再对位于这两个a桩标识之间的b桩标识进行施工,连接装置将第一弧形板和第三弧形板连接,将定型桩放置在a桩标识处沿竖直方向打入土层中,将第二个定型桩通过法兰与已经打入土层中的定型桩上部连接,重复上述步骤直至将定型桩打入指定土层深度为止,对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所形成的灌注腔进行混凝土灌注,连接装置将第一弧形板和第三弧形板解锁,旋挖机沿第二弧形板的轴线方向对第三弧形板进行切除并形成钻孔,将固定桩安装进钻孔,随后对固定桩进行混凝土灌注,随后对下一个定型桩进行安装,循环往复,使得混凝土在灌入时只会将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形成的灌注腔填满,避免了混凝土将整个定型桩填满时造成的材料浪费,同时无需使用超缓凝混凝土对定型桩进行填充,降低了成本,同时提高了施工速度。


技术特征:

1.基坑锚固咬合桩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定型桩(1)和固定桩(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锚固咬合桩结构,其特征在于,定型桩(1)包括第一弧形板(11)和第二弧形板(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坑锚固咬合桩结构,其特征在于,定型桩(1)还包括第三弧形板(13),第三弧形板(13)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三弧形板(13)沿第一弧形板(11)的延伸方向分别设置在两个第一弧形板(11)形成的两个空隙内,两个第三弧形板(13)位于两个第二弧形板(12)的外围,两个第三弧形板(13)与两个第一弧形板(11)构成圆筒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坑锚固咬合桩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三弧形板(13)为桁架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坑锚固咬合桩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咬合桩结构还包括连接装置(3),连接装置(3)设置在第一弧形板(11)上,连接装置(3)用于将第一弧形板(11)和第三弧形板(13)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坑锚固咬合桩结构,其特征在于,连接装置(3)包括插入组件(31)和插槽(3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坑锚固咬合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插入组件(31)还包括连接头(3141)和连接槽(314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坑锚固咬合桩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咬合桩结构还包括法兰(4),法兰(4)设置有两个,两个法兰(4)分别设置在灌注腔的两端,定型桩(1)通过法兰(4)进行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坑锚固咬合桩结构,其特征在于,连接装置(3)还包括限位板(33),限位板(33)为弧形结构,限位板(33)的两端上开设有限位孔,每个第一弧形板(11)上存有两个连接头(3141),两个连接头(3141)分别与限位板(33)上的两个限位孔插接配合。

10.一种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基坑锚固咬合桩结构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基坑锚固咬合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坑锚固咬合桩结构及其施工工艺,所述基坑锚固咬合桩结构包括定型桩和固定桩;定型桩沿其轴向设置有咬合部,咬合部设置有两个,两个咬合部对称设置在定型桩1的侧壁上;固定桩为圆形管状结构,固定桩与定型桩的相应咬合部咬合配合。本发明使得混凝土在灌入时只会将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形成的灌注腔填满,避免了混凝土将整个定型桩填满时造成的材料浪费,同时无需使用超缓凝混凝土对定型桩进行填充,降低了成本,同时施工中不使用超缓凝混凝土,提高了施工速度。

技术研发人员:付瑞勇,时文彪,赵立书,孙艳涛,高传熙,高中绪,苏东生,李宗刚,周威,林亮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中泉建勘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5/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15585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