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一种承载梁,属于建筑工具。
背景技术:
1、承载梁是顶板现浇混凝土施工的重要工具。现有的承载梁通常使用方木承载,刚度小、易变形。但是,方木通常会有疤痕,疤痕处受力薄弱,承载后极易发生开裂断裂,存在安全隐患。并且,使用者随意锯切方木,会使方木越来越短,周转及利用率低。
2、在申请号为202211419199.2的中国发明申请中,公开了一种用于钢结构现浇楼板的桁架式支模体系,包括主体结构工字钢梁、支撑梁组件、安装座系统,所述安装座系统包括:板体组件,位于主体结构工字钢梁翼板处,板体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固定板i和固定板ii;吊杆,设置在主体结构工字钢梁腹板侧端并用于连接固定板i和固定板ii;调节螺母,设置在固定板i与吊杆、固定板ii与吊杆的连接处;抵接板,设置在吊杆上并位于主体结构工字钢梁翼板侧端;托梁,设置在吊杆上并用于安装支撑梁组件。该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安装座系统,既适用于翼缘宽度大于200mm的主体结构钢梁,也能安装在翼缘宽度小于等于200mm的主体结构钢梁上,而且结构强度高、稳定性好,具有安装简单、应用灵活、周转利用率高的优点。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承载梁。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承载梁,包括主梁、方木及封头板;其中,
4、方木插设于主梁的内部,并且方木的两端均露于主梁的两端的外侧;
5、封头板设置在主梁的两个端部上,并且,封头板仅覆盖方木位置之外的端部上,使得封头板与方木的一边紧密贴合。
6、其中较优地,主梁为中空管体,并且,主梁上沿长度方向上的任意横截面的形状均相同,并且横截面与主梁的两个端部的形状相同。
7、其中较优地,主梁的端部分为方木区域和封头板区域。
8、其中较优地,主梁的端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左上侧边、第一顶边、第一右上侧边、第一右弯折边、第一右下侧边、第一右底边、第一底边、第一左底边、第一左下侧边及第一左弯折边;其中,
9、由所述第一左上侧边、第一顶边及第一右上侧边围合成所述方木区域;
10、所述第一右弯折边和所述第一左弯折边均为折弯边,使得由所述方木区域向所述封头板区域逐渐缩小;
11、由所述第一右下侧边、所述第一右底边、所述第一底边、所述第一左底边及所述第一左下侧边围合形成所述封头板区域;
12、所述第一右底边与所述第一底边重叠设置,所述第一左底边与所述第一底边重叠设置,使得所述主梁的底部为双层加厚结构;
13、所述第一底边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顶边,可以防止所述主梁倾倒。
14、其中较优地,所述主梁的一端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左上侧边、第二顶边、第二右上侧边、第二右弯折边、第二右下侧边、第二右底边、第二底边、第二左底边、第二左下侧边及第二左弯折边;其中,
15、所述第二左上侧边、所述第二顶边及所述第二右上侧边围合成可容纳方木的方木区域,
16、所述第二右弯折边和所述第二左弯折边均为折弯边,所述方木区域向所述封头板区域逐渐缩小,
17、由所述第二右下侧边、所述第二右底边、所述第二底边、所述第二左底边及所述第二左下侧边围合形成所述封头板区域,
18、所述第二右底边与所述第二底边重叠设置,所述第二左底边与所述第二底边重叠设置,使得所述主梁的底部为双层加厚结构,
19、所述第二底边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顶边。
20、其中较优地,所述主梁的端部包括由依次连接的第三左上侧边、第三顶边、第三右上侧边、第三右弯折边、第三右下侧边、第三右底边、第三底边、第三左底边、第三左下侧边及第三左弯折边,
21、由所述第三左上侧边、第三顶边及第三右上侧边围合形成所述方木区域;
22、由所述第三右下侧边、第三右底边、第三底边、第三左底边及第三左下侧边围合形成所述封头板区域;
23、所述第三右弯折边和所述第三左弯折边均为折弯边;
24、所述第三右底边与第三底边重叠设置,所述第三左底边与所述第三底边重叠设置,使得所述主梁的底部为双层加厚结构;
25、所述第三底边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三顶边,可以防止所述主梁倾倒。
26、其中较优地,所述主梁的端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四左侧边、第四顶边、第四右侧边、第四右底边、第四底边及第四左底边;其中,
27、由所述第四左侧边、所述第四顶边及所述第四右侧边围合成所述方木区域;
28、由所述第四右侧边、所述第四右底边、所述第四底边、所述第四左底边及所述第四左侧边围合形成所述封头板区域;
29、所述第四右底边与所述第四底边重叠设置,所述第四左底边与所述第四底边重叠设置,使得所述主梁的底部为双层加厚结构;
30、所述第四底边的长度大于所述第四顶边,可以防止所述主梁倾倒。
31、其中较优地,所述主梁的端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五左上侧边、第五顶边、第五右上侧边、第五右弯折边、第五右下侧边、第五右底边、第五底边、第五左底边、第五左下侧边及第五左弯折边;其中,
32、由所述第五左上侧边、所述第五顶边及所述第五右上侧边围合成所述方木区域;
33、所述第五右弯折边和所述第五左弯折边均为折弯边,使得由所述方木区域向所述封头板区域逐渐缩小;
34、由所述第五右下侧边、所述第五右底边、所述第五底边、所述第五左底边及所述第五左下侧边围合形成封头板区域;
35、所述第五右底边与所述第五底边重叠设置,所述第五左底边与所述第五底边重叠设置,使得所述主梁的底部为双层加厚结构;
36、所述第五底边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五顶边,可以防止所述主梁倾倒。
37、其中较优地,主梁的顶面上设置有固定孔。
38、其中较优地,方木为木塑材质,包括密质木塑层和疏质木塑层。
39、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承载梁通过主梁和方木的结合,提高了承载梁的抗弯刚度,使之不易变形。主梁采用金属材料,无薄弱部位,降低了安全风险。并且,提供标准长度搭接使用,可满足施工所需尺寸要求,不用反复锯切,便于重复使用。
1.一种承载梁,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梁、方木及封头板;其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梁,其特征在于: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承载梁,其特征在于: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承载梁,其特征在于: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承载梁,其特征在于: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承载梁,其特征在于: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承载梁,其特征在于: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承载梁,其特征在于: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承载梁,其特征在于: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梁,其特征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