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废液中硫酸根的脱除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专利检索2025-06-24  20


本发明涉及硫酸根脱除,尤其涉及一种废液中硫酸根的脱除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1、工业上各类废水中去除硫酸根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物理吸附法、化学沉淀法等。其中,物理吸附法目前推广应用最多的工艺是膜法,此外还有树脂法、冷冻法等。膜法操作简单,不产生废渣,但投资成本,运行成本都较高,由于硫酸根废液中往往还含有其他金属离子常会产生结垢的现象,堵塞膜孔,因此该方法的适用性往往有限。所以,在工业上一般采用化学沉淀法,大都以钡盐或者钙盐作为沉淀剂。

2、但是,可溶性钡盐大都有毒性,使用和存储要求高,不利于环保;由于硫酸钙具有一定溶解度,钙法脱硫酸根的去除效率不高。这两种沉淀方式产生的盐类,极易发生结垢,导致设备无法正常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废液中硫酸根的脱除方法及装置,该方法流程短、处理过程环境友好、运行成本低、工艺适应性强,可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废液中硫酸根的脱除方法,所述方法包括:配制沉淀剂浆料;将所述沉淀剂浆料加入到含有硫酸根的待处理废液中进行第一沉淀反应,获得硫酸锶滤渣;将部分硫酸锶滤渣作为晶种加入所述第一沉淀反应中继续参加沉淀反应;将剩余硫酸锶滤渣与碳酸钠或氢氧化钠溶液进行第二沉淀反应,获得碳酸锶或氢氧化锶沉淀剂,并将获得的碳酸锶或氢氧化锶作为所述沉淀剂再次使用;其中,所述沉淀剂包括以下至少一种:碳酸锶、氯化锶、氢氧化锶。

3、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废液中硫酸根的脱除装置,所述装置包括:配置单元,用于配制沉淀剂浆料;获得单元,用于将所述沉淀剂浆料加入到含有硫酸根的待处理废液中进行第一沉淀反应,获得硫酸锶滤渣;反应单元,用于将部分硫酸锶滤渣作为晶种加入所述第一沉淀反应中继续参加沉淀反应;沉淀剂获得单元,用于将剩余硫酸锶滤渣与碳酸钠或氢氧化钠溶液进行第二沉淀反应,获得碳酸锶或氢氧化锶沉淀剂,并将获得的碳酸锶或氢氧化锶作为所述沉淀剂再次使用;其中,所述沉淀剂包括以下至少一种:碳酸锶、氯化锶、氢氧化锶。

4、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5、本发明提供一种废液中硫酸根的脱除方法,所述方法包括:配制沉淀剂浆料;将所述沉淀剂浆料加入到含有硫酸根的待处理废液中进行第一沉淀反应,获得硫酸锶滤渣;将部分硫酸锶滤渣作为晶种加入所述第一沉淀反应中继续参加沉淀反应;将剩余硫酸锶滤渣与碳酸钠或氢氧化钠溶液进行第二沉淀反应,获得碳酸锶或氢氧化锶沉淀剂,并将获得的碳酸锶或氢氧化锶作为所述沉淀剂再次使用;其中,所述沉淀剂包括以下至少一种:碳酸锶、氯化锶、氢氧化锶。

6、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发明的工艺流程简单,处理过程环境友好;(2)本发明脱除废液中硫酸根效果好,且通过晶种模板的方式避免了沉淀反应的结垢,设备运行良好。(3)本发明实现了沉淀药剂的简单再生,使脱硫过程的运行成本更低。

7、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技术特征:

1.一种废液中硫酸根的脱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配制沉淀剂浆料,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沉淀反应的搅拌时间为0.5~2h。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沉淀反应的反应温度为20~8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酸钠或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为5~4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沉淀反应的反应温度为50~9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沉淀反应的反应时间为1~5h。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沉淀剂浆料加入到含有硫酸根的待处理废液中进行第一沉淀反应,获得硫酸锶滤渣,包括:

9.一种废液中硫酸根的脱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配制沉淀剂浆料,包括: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本发明提供一种废液中硫酸根的脱除方法及装置,涉及硫酸根脱除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配制沉淀剂浆料;将所述沉淀剂浆料加入到含有硫酸根的待处理废液中进行第一沉淀反应,获得硫酸锶滤渣;将部分硫酸锶滤渣作为晶种加入所述第一沉淀反应中继续参加沉淀反应;将剩余硫酸锶滤渣与碳酸钠或氢氧化钠溶液进行第二沉淀反应,获得碳酸锶或氢氧化锶沉淀剂,并将获得的碳酸锶或氢氧化锶作为所述沉淀剂再次使用;其中,所述沉淀剂包括以下至少一种:碳酸锶、氯化锶、氢氧化锶。该方法工艺流程简单,高效,采用的复合沉淀剂,硫酸根脱除效率高,生成的渣颗粒大,容易分离,且沉淀剂可通过简单工艺回收再利用,经济性及环保性能更好。

技术研发人员:刘苏宁,孙宁磊,李诺,丁剑,刘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5/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15561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