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道路地下病害体检测与试验的,特别涉及一种道路地下病害体检测平台。
背景技术:
1、道路塌陷往往起源于各种不同的道路地下病害体,包含了空洞、脱空、富水、疏松等不同的表现形式,另外复杂的地下赋存环境也对地下病害体的检测工作造成了极大阻碍,严重影响了道路塌陷隐患全面排查工作的顺利进行。系统深入地收集和研究各种地下病害体的数据、图谱表现特点与规律,是检测、评估、预警道路塌陷风险的关键基础之一,也是制定科学检测方案、检测计划与行业标准规范的重要依据。
2、目前,已经证明较为有效的道路地下病害体检测方法包括了探地雷达法、高密度电法、地震波法等,大量学者与工程师对这些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设备制造与应用研究,也总结出了一些典型地下病害体、地下基础设施的图谱表现形式与特征,对专业和行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大部分的研究成果都来自于数值模拟、某个或某些特定的检测案例或特定工况下的试验研究,造成了研究重点偏颇、数据收集不全面、研究方法局限等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研究成果无法完全反映不同地区、不同赋存环境条件下的地下病害体对道路塌陷风险的影响,也难以全面揭示地下病害体与道路塌陷风险之间的复杂关系,更难以全面评估道路塌陷风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最终表现为检测标准和规范的不统一。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道路地下病害体检测平台,能系统化的研究与收集各种不同赋存环境下的道路地下病害体的表现特征。
2、一种道路地下病害体检测平台,包括:
3、试验平台,包括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所述第一基座包括路基和路面结构体,所述路面结构体铺设于所述路基的顶端,所述路基的内部开设有试验槽,所述第二基座开设有容置槽,所述试验槽和所述容置槽相连通;
4、模型箱,所述模型箱被配置为从所述容置槽进入所述试验槽内,所述模型箱用于容置不同的测试模型,所述测试模型包括填充土体、不同病害体模型和环境介质,所述填充土体填充设置于所述模型箱内,所述病害体模型和所述环境介质间隔设置,所述病害体模型和所述环境介质均设置于所述填充土体内,所述环境介质用于模拟不同的赋存环境;
5、检测设备,设置于所述路面结构体,所述检测设备用于检测所述模型箱内的测试模型,以采集所述测试模型的相关数据及图谱。
6、可选的,所述病害体模型包括空洞模型、脱空模型、富水体模型与疏松体模型,所述空洞模型和所述脱空模型均采用空气或水填充形成,所述富水体模型采用饱和土体填充形成,所述疏松体模型采用疏松土体填充形成。
7、可选的,所述环境介质包括地下设施构件和/或配筋结构,所述地下设施构件埋设于所述填充土体内,所述地下设施构件包括废弃检修井、单根管线、组合管线或方形管沟,所述测试模型还包括承装体,所述承装体设置于所述模型箱的顶部,所述承装体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用于收容所述填充土体和所述配筋结构,所述配筋结构设置于所述填充土体内,所述配筋结构用于模拟不同配筋环境下的病害体模型。
8、可选的,还包括滑轨组件,所述滑轨组件包括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所述第一滑轨设置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模型箱设置于所述第一滑轨上,且所述模型箱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滑轨滑动,所述第二滑轨设置于所述试验槽的底壁,所述第一滑轨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二滑轨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滑轨被配置于与所述第二滑轨接驳,所述模型箱能够沿所述第一滑轨和所述第二滑轨移动。
9、可选的,还包括升降平台,所述升降平台设置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第一滑轨设置于所述升降平台上,所述升降平台能够升降,以驱动所述第一滑轨移动至平齐或错开于所述第二滑轨,从而实现所述第一滑轨和所述第二滑轨的接驳和脱离。
10、可选的,所述升降平台包括顶板、剪叉组件和底板,所述剪叉组件设置于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之间,所述第一滑轨设置于所述顶板上,所述剪叉组件能够被驱动沿竖直方向伸展或压缩,从而实现所述顶板的升降。
11、可选的,所述剪叉组件包括第一剪叉结构和第二剪叉结构,所述第一剪叉结构和所述第二剪叉结构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剪叉结构的一端与所述顶板连接,所述第一剪叉结构的另一端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第二剪叉结构的一端与所述顶板连接,所述第二剪叉结构的另一端与所述底板连接。
12、可选的,所述第一剪叉结构和所述第二剪叉结构分别包括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交叉设置,且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中部和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中部相铰接,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分别包括铰接端和滑动端,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铰接端与所述顶板铰接,所述第一支撑杆的滑动端与所述底板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的铰接端与所述底板铰接,所述第二支撑杆的滑动端与所述顶板滑动连接。
13、可选的,还包括推拉组件,所述推拉组件位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推拉组件的一端设置于所述模型箱的侧壁,所述推拉组件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容置槽的侧壁,所述推拉组件用于驱动所述模型箱沿第一滑轨和所述第二滑轨往复滑动,从而驱动所述模型箱在所述容置槽和所述试验槽之间进行切换。
14、可选的,还包括插销组件,所述插销组件包括插座和插销,所述插座开设于所述模型箱的外表面,所述推拉组件的一端设置于所述插座内,所述插销用于依次穿过所述插座和所述推拉组件,从而实现所述推拉组件与所述模型箱的连接。
15、本申请的道路地下病害体检测平台,通过在模型箱内放置不同的病害体模型以及环境介质,能够模拟不同类别、不同构型、不同赋存环境下的道路地下病害体,然后通过检测设备对不同类别、不同构型、不同赋存环境下的病害体模型进行检测,能够系统化的研究与收集各种不同类别、不同构型、不同赋存环境下的道路地下病害体的表现特征,从而能够实现全面、系统的道路地下病害体检测试验研究、设备检测能力评估及相关数据与图谱采集。
1.一种道路地下病害体检测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地下病害体检测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病害体模型包括空洞模型、脱空模型、富水体模型与疏松体模型,所述空洞模型和所述脱空模型均采用空气或水填充形成,所述富水体模型采用饱和土体填充形成,所述疏松体模型采用疏松土体填充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地下病害体检测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境介质包括地下设施构件和/或配筋结构,所述地下设施构件埋设于所述填充土体内,所述地下设施构件包括废弃检修井、单根管线、组合管线或方形管沟,所述测试模型还包括承装体,所述承装体设置于所述模型箱的顶部,所述承装体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用于收容所述填充土体和所述配筋结构,所述配筋结构设置于所述填充土体内,所述配筋结构用于模拟不同配筋环境下的病害体模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地下病害体检测平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滑轨组件,所述滑轨组件包括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所述第一滑轨设置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模型箱设置于所述第一滑轨上,且所述模型箱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滑轨滑动,所述第二滑轨设置于所述试验槽的底壁,所述第一滑轨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二滑轨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滑轨被配置于与所述第二滑轨接驳,所述模型箱能够沿所述第一滑轨和所述第二滑轨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道路地下病害体检测平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升降平台,所述升降平台设置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第一滑轨设置于所述升降平台上,所述升降平台能够升降,以驱动所述第一滑轨移动至平齐或错开于所述第二滑轨,从而实现所述第一滑轨和所述第二滑轨的接驳和脱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道路地下病害体检测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平台包括顶板、剪叉组件和底板,所述剪叉组件设置于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之间,所述第一滑轨设置于所述顶板上,所述剪叉组件能够被驱动沿竖直方向伸展或压缩,从而实现所述顶板的升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道路地下病害体检测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剪叉组件包括第一剪叉结构和第二剪叉结构,所述第一剪叉结构和所述第二剪叉结构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剪叉结构的一端与所述顶板连接,所述第一剪叉结构的另一端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第二剪叉结构的一端与所述顶板连接,所述第二剪叉结构的另一端与所述底板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道路地下病害体检测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剪叉结构和所述第二剪叉结构分别包括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交叉设置,且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中部和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中部相铰接,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分别包括铰接端和滑动端,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铰接端与所述顶板铰接,所述第一支撑杆的滑动端与所述底板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的铰接端与所述底板铰接,所述第二支撑杆的滑动端与所述顶板滑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道路地下病害体检测平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推拉组件,所述推拉组件位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推拉组件的一端设置于所述模型箱的侧壁,所述推拉组件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容置槽的侧壁,所述推拉组件用于驱动所述模型箱沿第一滑轨和所述第二滑轨往复滑动,从而驱动所述模型箱在所述容置槽和所述试验槽之间进行切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道路地下病害体检测平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插销组件,所述插销组件包括插座和插销,所述插座开设于所述模型箱的外表面,所述推拉组件的一端设置于所述插座内,所述插销用于依次穿过所述插座和所述推拉组件,从而实现所述推拉组件与所述模型箱的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