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属于电机机壳生产,涉及一种打孔装置,特别是一种电机机壳生产用可调节角度的打孔装置。
背景技术:
1、电机,是指依据电磁感应定律实现电能转换或传递的一种电磁装置,发电机在电路中用字母g表示,它的主要作用是利用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目前最常用的是,利用热能、水能等推动发电机转子来发电,随着风力发电技术的日趋成熟,风电也慢慢走进我们的生活。
2、在对电机零部件加工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打孔设备,这些零部件在打孔的过程中都是直接将工件固定在操作台上,利用打孔设备上的钻头上下移动对零部件进行钻孔,但是现有的打孔设备不便于调节,当零部件需要对其他位置进行钻孔时,需要停止设备将零部件从钻孔设备上拆卸下来,改变位置之后再利用钻头对其进行钻孔,操作起来非常不便。
3、经检索,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电机壳用打孔装置【申请号:202020186710.9;公开号:cn 211727596 u】。这种电机壳用打孔装置包括底座和支撑板,底座的上端两侧分别对应设有一个支撑板,支撑板的上方设有滑杆,滑杆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电机一,支撑板的顶端中央设有齿条与电机一上的齿轮相啮合,滑杆的内部设有伸缩杆一与固定在滑杆一侧的伸缩气缸一连接,伸缩杆一的末端设有伸缩气缸二,伸缩气缸二的下端设有伸缩杆二,伸缩杆二的下端设有电机二,电机二的下端输出端设有钻头,滑杆的下方设有用来固定电机壳的夹持组件,底座内和支撑板上设有用来冷却钻头的冷却组件,通过齿轮齿条的啮合和各个伸缩杆之间的配合,使钻头根据需要改变位置在任意位置打孔。
4、该专利中公开的电机壳用打孔装置虽然可以根据需要改变位置在任意位置打孔,但是,该电机壳用打孔装置仅能在固定平面内水平移动钻刀,若在固定后需对电机机壳下侧进行打孔,则需要再次取下重新固定,较为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电机机壳生产用可调节角度的打孔装置,该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实现满足电机机壳多角度全方位的打孔需求。
2、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3、一种电机机壳生产用可调节角度的打孔装置,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旋转连接有第一旋转座,固定座上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座,第一电机座上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第一电机输出轴端穿过固定座并固定连接有第二旋转座,第一旋转座和第二旋转座之间设置有旋转组件,固定座上侧设置有定位组件,定位组件连接有钻刀。
4、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工作时,将待打孔的电机机壳放置在旋转组件内,随后启动第一电机,第一电机输出轴通过旋转组件带动电机机壳旋转,从而选择将电机机壳的侧壁、电机机壳的上沿或电机机壳的下沿旋转至向上,若需对电机机壳的侧壁进行打孔,则可以再次通过旋转组件将电机机壳绕电机机壳的轴线进行旋转,从而将电机机壳侧壁的某个位置旋转至向上,随后通过定位组件调整钻刀的位置,便可以通过定位组件将钻刀降下进行钻孔作业,便于调整电机机壳的角度,满足对电机机壳各个位置钻孔的需求。
5、所述旋转组件包括固定框,固定框固定连接在第一旋转座和第二旋转座之间,固定框上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座,第二电机座上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第二电机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固定框内固定连接有环形滑轨,环形滑轨内开设有滑槽,滑槽内开设有啮合槽,滑槽内滑动连接有环形座,环形座内周设置有夹持组件,环形座外周固定连接有齿环,齿环位于啮合槽内,环形滑轨右侧开设有连接口,第二齿轮左端穿过连接口伸入啮合槽并与齿环啮合。
6、采用以上结构,工作时,启动第二电机,第二电机输出轴带动第二齿轮旋转,从而带动与第二齿轮啮合的齿环旋转,齿环通过环形座和夹持组件带动电机机壳绕电机机壳的轴线进行旋转,从而将电机机壳侧壁的某个位置旋转至向上。
7、所述夹持组件包括电动伸缩杆,环形座内周均匀分布有三个电动伸缩杆,电动伸缩杆伸缩端固定连接有顶块。
8、采用以上结构,工作时,将电机机壳放置在三个顶块之间,且使得待打孔位置不在三个顶块所在的平面内,随后启动电动伸缩杆,电动伸缩杆伸缩端带动顶块向电机机壳移动至抵触,从而完成电机机壳的固定。
9、所述定位组件包括移动框,移动框滑动连接在固定座上侧,移动框左右两侧均开设有电机腔,电机腔内固定连接有第三电机,第三电机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第三齿轮,两个固定座上侧均开设有齿条槽,两个齿条槽内均固定连接有齿条,两个齿条分别与两个第三齿轮啮合,移动框内设置有左右定位组件,左右定位组件与钻刀连接。
10、采用以上结构,工作时,启动第三电机,第三电机输出轴带动第三齿轮旋转,通过第三齿轮与齿条的啮合,从而带动移动框前后移动,随后通过左右定位组件左右移动钻刀。
11、所述左右定位组件包括第一气缸,第一气缸固定连接在移动框内周右侧,第一气缸伸缩端固定连接有气缸座,气缸座下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气缸,第二气缸伸缩端固定连接有钻刀。
12、采用以上结构,工作时,启动第一气缸,第一气缸伸缩端带动气缸座左右移动,从而带动第二气缸和钻刀左右移动,调整好钻刀的位置后启动第二气缸,第二气缸伸缩端带动钻刀下降,从而进行钻孔作业。
13、所述顶块上固定连接有防滑垫。
14、采用以上结构,可避免夹持电机机壳时,顶块划伤电机机壳表面,并且电机机壳会挤压防滑垫使得防滑垫发生形变,从而增大接触面积,增强固定时的稳定性。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电机机壳生产用可调节角度的打孔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16、1、工作时,将待打孔的电机机壳放置在旋转组件内,随后启动第一电机,第一电机输出轴通过旋转组件带动电机机壳旋转,从而选择将电机机壳的侧壁、电机机壳的上沿或电机机壳的下沿旋转至向上,若需对电机机壳的侧壁进行打孔,则可以再次通过旋转组件将电机机壳绕电机机壳的轴线进行旋转,从而将电机机壳侧壁的某个位置旋转至向上,随后通过定位组件调整钻刀的位置,便可以通过定位组件将钻刀降下进行钻孔作业,便于调整电机机壳的角度,满足对电机机壳各个位置钻孔的需求。
17、2、防滑垫可避免夹持电机机壳时,顶块划伤电机机壳表面,并且电机机壳会挤压防滑垫使得防滑垫发生形变,从而增大接触面积,增强固定时的稳定性。
1.一种电机机壳生产用可调节角度的打孔装置,包括固定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1)上旋转连接有第一旋转座(2),固定座(1)上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座(3),第一电机座(3)上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4),第一电机(4)输出轴端穿过固定座(1)并固定连接有第二旋转座(5),第一旋转座(2)和第二旋转座(5)之间设置有旋转组件,固定座(1)上侧设置有定位组件,定位组件连接有钻刀(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机机壳生产用可调节角度的打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组件包括固定框(7),固定框(7)固定连接在第一旋转座(2)和第二旋转座(5)之间,固定框(7)上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座(8),第二电机座(8)上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9),第二电机(9)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10),固定框(7)内固定连接有环形滑轨(11),环形滑轨(11)内开设有滑槽(12),滑槽(12)内开设有啮合槽(13),滑槽(12)内滑动连接有环形座(14),环形座(14)内周设置有夹持组件,环形座(14)外周固定连接有齿环(15),齿环(15)位于啮合槽(13)内,环形滑轨(11)右侧开设有连接口(16),第二齿轮(10)左端穿过连接口(16)伸入啮合槽(13)并与齿环(15)啮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机机壳生产用可调节角度的打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组件包括电动伸缩杆(17),环形座(14)内周均匀分布有三个电动伸缩杆(17),电动伸缩杆(17)伸缩端固定连接有顶块(1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机机壳生产用可调节角度的打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组件包括移动框(19),移动框(19)滑动连接在固定座(1)上侧,移动框(19)左右两侧均开设有电机腔(20),电机腔(20)内固定连接有第三电机(21),第三电机(21)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第三齿轮(22),两个固定座(1)上侧均开设有齿条槽(23),两个齿条槽(23)内均固定连接有齿条(24),两个齿条(24)分别与两个第三齿轮(22)啮合,移动框(19)内设置有左右定位组件,左右定位组件与钻刀(6)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机机壳生产用可调节角度的打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定位组件包括第一气缸(25),第一气缸(25)固定连接在移动框(19)内周右侧,第一气缸(25)伸缩端固定连接有气缸座(26),气缸座(26)下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气缸(27),第二气缸(27)伸缩端固定连接有钻刀(6)。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机机壳生产用可调节角度的打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块(18)上固定连接有防滑垫(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