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电池,尤其涉及一种托架、用电装置及储能装置。
背景技术:
1、当下,随着储能装置以及例如电动汽车在内的用电装置的发展,各大厂商对于用电装置内部电池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更高的续航以及储能需要,用电装置内的电池容量逐渐增大,其所对应的结构尺寸以及重量等也越来越高。如何确保电池在用电装置内部的位置可靠性,成为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托架、用电装置及储能装置,能够提高可靠性。
2、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托架,托架包括承载部件与加强部件,承载部件包括承载板以及安装板,承载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第一表面用于承载电池,安装板突出于第一表面设置。加强部件设置于第二表面并连接于承载板,以支撑承载板。
3、在上述方案中,通过在托架内增设加强部件,并将加强部件设置在第二表面一侧并与承载板连接固定,以此使得加强部件可以对承载板起到支撑效果,从而在电池放置在承载板上后,加强部件与承载板可以一同支撑承载电池,降低承载板发生变形或断裂的风险,提高托架对电池的支撑可靠性。
4、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部件包括第一板部与第二板部,第一板部与承载板贴合并连接,第二板部从第一板部的一端向远离承载板的方向弯折。
5、在上述方案中,加强部件可以借助第一板部实现与承载板之间的连接固定,并且可以借助第二板部实现与用电装置或储能装置中的其他结构连接固定。这种设计既可以提高加强部件在用电装置或储能装置内部的位置可靠性,同时电池的重量可以借助承载板以及加强部件传递至用电装置或储能装置的其他结构中,借助其他结构提高对电池的支撑能力,以此降低托架出现变形的风险。
6、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板背离电池的表面与第二板部背离电池的表面位于同一平面。
7、在上述方案中,安装板背离电池的表面与第二板部的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使得安装板与第二板部的同一侧表面可以共面,从而能够在托架制备时借助第二板部与安装板实现承载部件与加强部件之间的对位,同时还可以使得安装板与第二板部与用电装置或储能装置中的同一结构连接固定,以此降低托架在用电装置或储能装置内的安装难度,并提高对应的安装精度。
8、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部件还包括沿第一方向位于第一板部和第二板部中至少一者端部上的第一连接板,第一方向平行于承载板与安装板。承载部件还包括沿第一方向位于承载板与安装板中至少一者端部上的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板连接于第一连接板。
9、在上述方案中,通过在第一板部与第二板部中至少一者的端部处设置有第一连接板,在承载板与安装板中至少一者的端部处设置有第二连接板,并将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连接固定,以此提高承载部件与加强部件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第一板部与承载板之间的贴合可靠性,有助于托架对于电池的长期支撑。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部件还包括突出于第二表面的第三连接板,第三连接板用于与电池连接。
11、在上述方案中,通过在承载部件内增设第三连接板,从而使得电池可以借助第三连接板实现与托架之间的相对固定,降低因用电装置或储能装置振动,导致电池脱离托架的风险发生。提高电池的位置可靠性。并且第三连接板突出于第二表面设置,以此降低在电池装配进入用电装置或储能装置过程中,电池与第三连接板发生物理干涉的风险,提高可靠性。
1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板与第三连接板沿第一方向分设在承载板的两端。
13、在上述方案中,通过将第二连接板与第三连接板沿第一方向分设在承载板的两端,从而使得第二连接板与第三连接板可以在第一方向上的不同位置通过弯折等工艺分别制备形成,降低承载部件的制备难度,同时还可以降低第二连接板与第三连接板之间出现干涉的风险,提高承载部件的使用可靠性。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部件还包括连接于第三连接板一端并向第一方向突出的阻挡部,在承载板厚度方向上,阻挡部与承载板间隔设置,以形成插接通道。第一板部穿过插接通道,且第二板部与阻挡部贴合。
15、在上述方案中,通过设置阻挡部,从而能够对第一板部相对于承载板的位置起到限制作用,以提高第一板部与承载板之间的贴合强度。并且阻挡部还可以降低加强部件相对于承载部件出现相对滑动的风险,提高两者之间相对位置的可靠性。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板与安装板为一体结构。
17、在上述方案中,可以通过对钣金件进行弯折处理,从而形成呈一体结构的承载板与安装板,这样有助于提高承载部件所对应的结构刚性,提高其承载能力,并且相较于分体式设计,这种可以简化承载部件制备所需的工艺流程,提高承载部件对应的生产效率,并且可以降低对应的生产成本。
1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部与第二板部为一体结构。
19、在上述方案中,可以通过对钣金件进行弯折处理,从而形成呈一体结构的第一板部与第二板部,这样有助于提高加强部件所对应的结构刚性,提高其承压能力,以此提高加强部件对于承载部件的加强效果。并且相较于分体式设计,这种可以简化加强部件制备所需的工艺流程,提高加强部件对应的生产效率,降低对应的生产成本。
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部件还包括突出于第一表面的第一限位部,第一限位部用于限制电池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第一方向平行于承载板与安装板。
21、在上述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限位部从而能够对电池在托架上的位置起到限制作用,从而在电池通过第一表面插入至用电装置或储能装置的过程中,阻碍电池继续移动,以此降低电池与托架上其他结构发生刮擦的风险,提高电池的结构可靠性。
22、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板包括朝向电池的第三表面,承载部件包括由第三表面向外突出形成的第二限位部,在承载板的厚度方向上,承载板与第二限位部间隔设置,以形成限位空间,电池部分位于限位空间内。
23、在上述方案中,通过在安装板上设置第二限位部,并将第二限位部与承载板间隔设置,以形成限位空间。限位空间在承载板厚度方向上的尺寸不小于电池在对应位置处的尺寸高度,从而使其可以容纳电池的部分结构,并且限位空间的存在可以限制电池在承载板厚度方向上的移动,降低电池脱离托架的风险,进一步提高电池与托架之间相对位置的可靠性。
24、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部件在第一方向上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电池被配置为从第一端指向第二端的方向上插入至限位空间内。第二限位部包括本体部以及位于本体部朝向第一端的导向部,在靠近第一端的方向上,导向部具有远离第一表面的趋势。
25、在上述方案中,在第一端指向第二端的方向上,限位空间在承载板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以此降低电池进入至限位空间的难度,同时导向部可以对电池的移动起到一定的辅助导向的作用,降低电池与承载部件中其他结构发生物理干涉的风险,降低电池在装配过程中出现损坏的风险,提高可靠性。
26、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电装置,包括电池以及前述任一实施方式中的托架,电池设置于第一表面。
27、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储能装置,包括电池以及前述任一实施方式中的托架,电池设置于第一表面。
28、在一些实施例中,储能装置还包括箱体以及位于箱体内的支撑件,安装板连接于支撑件。
29、在上述方案中,托架中的安装板连接至箱体内的支撑件,支撑件可以对托架起到固定作用,同时当电池放置在托架后,支撑件可以帮助托架承担一定的电池重量,以此降低托架发生形变或损坏的风险,提高电池的位置可靠性。
30、在一些实施例中,托架的数量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托架在安装板厚度方向上对称设置。
31、在上述方案中,至少两个托架可以对称分布在电池的两侧,并均可以对电池起到支撑效果,通过设置至少两个托架可以提高对于电池的支撑效果。此外,由于至少两个托架为对称结构,因此相较于不同托架结构完全不同的方案而言,这样有助于降低两个托架的制备难度,以及降低托架的制备成本。
32、在一些实施例中,储能装置电池包括电池箱,电池箱包括上箱体、下箱体以及连接部,上箱体与下箱体盖合形成用于容纳电池单体的容纳腔,上箱体包括箱本体以及压条结构,箱本体周向边缘设有法兰边,压条结构设置于法兰边,连接部连接于压条结构并用于固定储能装置内的线路。
33、在上述方案中,连接部与压条结构连接固定,并且连接部还可以与储能装置内换热组件等线路连接固定,借助连接部可以实现换热组件等线路与电池箱之间的相对固定,降低线路与电池发生相对位移的风险,满足储能装置内部线路的固定需要。
34、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1.一种托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件包括第一板部与第二板部,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承载板贴合并连接,所述第二板部从所述第一板部的一端向远离所述承载板的方向弯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托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背离所述电池的表面与所述第二板部背离所述电池的表面位于同一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托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件还包括沿第一方向位于所述第一板部和第二板部中至少一者端部上的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承载板与所述安装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托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件还包括突出于所述第二表面的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用于与所述电池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托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三连接板沿所述第一方向分设在所述承载板的两端。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托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件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板一端并向所述第一方向突出的阻挡部,在所述承载板厚度方向上,所述阻挡部与所述承载板间隔设置,以形成插接通道;
8.根据权利要求2至7任一项所述的托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与所述安装板为一体结构;和/或,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托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件还包括突出于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用于限制所述电池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承载板与所述安装板。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托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包括用于朝向所述电池的第三表面,所述承载部件还包括由所第三表面向外突出形成的第二限位部;
11.一种用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托架,所述电池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
12.一种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托架,所述电池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装置还包括箱体以及位于所述箱体内的支撑件,所述安装板连接于所述支撑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的数量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所述托架在所述安装板的厚度方向上对称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2至14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括电池箱,所述电池箱包括上箱体、下箱体以及连接部,所述上箱体与所述下箱体盖合形成用于容纳电池单体的容纳腔,所述上箱体包括箱本体以及压条结构,所述箱本体周向边缘设有法兰边,所述压条结构设置于所述法兰边,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压条结构并用于固定所述储能装置内的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