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厂脱硝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5-05-27  22


本技术涉及脱硝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电厂脱硝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1、在电厂脱硝过程中,会用到催化剂,以去除烟气中夹带的氮氧化物;在反应过程中烟气中夹带的灰尘含量高,烟气直接夹带着大量灰尘进入催化剂内会对催化剂表面及催化剂内部孔洞形成冲刷磨损,影响催化剂的使用寿命;此外部分烟气在进入催化剂内部之前还会产生涡旋气流,也会导致催化剂的表面磨损,增加催化剂的损坏程度,进一步导致催化剂的使用寿命缩短,需要对其进行过早的更换,导致生产成本增加。

2、鉴于此,需要提供一种能够形成对催化剂进行防护的屏障,避免灰尘直接与催化剂接触,对催化剂带来的磨损,保证催化剂的使用寿命的电厂脱硝保护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厂脱硝保护装置,通过多个防护单元形成防护框架,能够形成对催化剂进行防护的屏障,避免灰尘直接与催化剂接触,对催化剂带来的磨损,保证催化剂的使用寿命。

2、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以下述方式实现的:

3、一种电厂脱硝保护装置,包括防护框架,防护框架由若干个防护单元组合而成,所述防护单元底部设置有能够套在催化剂外部的容置腔,容置腔内设有多个与催化剂上催化通道相匹配的引流孔,引流孔上套设有过滤部,引流孔贯通防护单元的底部和顶部。

4、上述电厂脱硝保护装置,所述防护单元的顶部为平整的平面。

5、上述电厂脱硝保护装置, 所述过滤部与引流孔可拆卸连接。

6、上这样写电厂脱硝保护装置,所述过滤部包括圆柱形网罩结构,圆柱形网罩结构通过至少两个支杆与连接杆连接,连接杆为中空杆且连接杆外圆周上调有刷毛,支杆和连接杆插入引流孔且圆柱形网罩与引流孔螺纹连接或者卡接。

7、上述电厂脱硝保护装置,所述过滤部包括引流管、引流板以及分流孔,在引流孔正对容置腔的位置设置引流管,引流管端部设置有导流板,导流板上均匀设置有若干分流孔。

8、上述电厂脱硝保护装置,所述防护单元底部和顶部之间的四个侧面上设置有能够相互嵌合的连接槽和连接块,若干防护单元依次嵌合构成整体防护框架。

9、上述电厂脱硝保护装置,所述防护单元的截面为矩形截面的立方体结构,连接槽和连接块为燕尾槽、燕尾块卡接。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多个防护单元组合形成防护框架,并将其套设在催化剂顶端,能够形成对催化剂的防护屏障,避免灰尘直接与催化剂接触,进而降低了催化剂被磨损的概率,延长催化剂的使用寿命;过滤部的设置不仅可以对烟气中的灰尘进行过滤,还能防止部分形成涡旋气流的烟气对催化剂表面带来的磨损;可使气流经过滤部分散有序进入催化剂内,有效延长了催化剂的使用寿命。



技术特征:

1.一种电厂脱硝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护框架,防护框架由若干个防护单元(1)组合而成,所述防护单元(1)底部设置有能够套在催化剂外部的容置腔(2),容置腔(2)内设有多个与催化剂上催化通道相匹配的引流孔(3),引流孔上套设有过滤部(4),引流孔贯通防护单元的底部和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厂脱硝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单元(1)的顶部为平整的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厂脱硝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部与引流孔可拆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厂脱硝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部包括圆柱形网罩结构,圆柱形网罩结构通过至少两个支杆(5)与连接杆连接,连接杆为中空杆且连接杆外圆周上调有刷毛(6),支杆和连接杆插入引流孔且圆柱形网罩与引流孔螺纹连接或者卡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厂脱硝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部包括引流管(9)、引流板(10)以及分流孔(11),在引流孔(3)正对容置腔的位置设置引流管(9),引流管端部设置有引流板(10),引流板上均匀设置有若干分流孔(11)。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厂脱硝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单元底部和顶部之间的四个侧面上设置有能够相互嵌合的连接槽(7)和连接块(8),若干防护单元依次嵌合构成整体防护框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厂脱硝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单元的截面为矩形截面的立方体结构,连接槽和连接块为燕尾槽、燕尾块卡接。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一种电厂脱硝保护装置,包括防护框架,防护框架由若干个防护单元组合而成,所述防护单元底部设置有能够套在催化剂外部的容置腔,容置腔内设有多个与催化剂上催化通道相匹配的引流孔,引流孔上套设有过滤部,引流孔贯通防护单元的底部和顶部。本技术通过多个防护单元组合形成防护框架,并将其套设在催化剂顶端,能够形成对催化剂的防护屏障,避免灰尘直接与催化剂接触,进而降低了催化剂被磨损的概率,延长催化剂的使用寿命;过滤部的设置不仅可以对烟气中的灰尘进行过滤,还能防止部分形成涡旋气流的烟气对催化剂表面带来的磨损;可使气流经过滤部分散有序进入催化剂内,有效延长了催化剂的使用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张志坚,石天庆,李旭海,肖扬名,吴迪,吴娇龙,于舸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华电郑州机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927
技术公布日:2024/5/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15427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