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散热装置及风机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5-05-02  15


本发明涉及电机散热,尤其涉及一种电机散热装置及风机。


背景技术:

1、对于高速直驱鼓风机产品,由于高速电机功率密度高,运转过程中发热量大,需要配置散热系统来控制电机定转子温升,确保电机安全可靠运行。目前的负载风机自吸式散热系统中,负载风机上游的散热风道风阻过大,会导致负载风机在同等功率下风量下降或在同等流量下耗功增加,影响鼓风机产品能效;而一味地降低散热风道风阻损失,又难以兼顾到电机重点发热部位的冷却散热。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机散热装置及风机,旨在解决确保如何兼顾电机良好散热和降低散热风道风阻损失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电机散热装置,所述电机散热装置包括机壳、前端盖、后端盖以及蜗壳;所述前端盖设于所述机壳的前端,所述后端盖设于所述机壳的后端,所述机壳内设有转子和定子,所述前端盖上设有进风孔,所述后端盖上设置有过风孔,所述定子与所述机壳之间形成外风道,所述定子与所述转子之间形成内风道;所述后端盖的外侧安装有所述蜗壳,所述蜗壳形成有安装腔以及与所述安装腔连通的出风风道和风机进风口,所述安装腔内设置有叶轮,所述转子的一端穿过所述后端盖伸入所述安装腔内并与所述叶轮连接,所述风机进风口与所述过风孔连通;其中,所述电机主体还包括调节环,所述调节环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前端盖的背风侧,所述叶轮转动以形成自所述进风孔进入的气流,通过调整所述调节环的内径以调节流向所述内风道和所述外风道的气流的流量比例。

3、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调节环朝向所述前端盖的一侧形成分流面,所述分流面沿所述机壳指向转子的方向朝远离所述前端盖的方向倾斜设置。

4、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调节环具有多个不同内径尺寸规格,通过装配不同内径尺寸规格的所述调节环以调整所述机壳内的调节环的内径,所述调节环的内径尺寸与进入所述内风道的气流的流量成负相关。

5、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前端盖包括第一内环、第一外环和多个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内环和所述第一外环同心设置;各所述第一支撑板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内环和所述第一外环,多个所述第一支撑板沿所述前端盖的周向间隔设置,以将所述第一内环与所述第一外环之间的空隙分隔为多个所述进风孔。

6、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前端盖包括内环圆盘,所述内环圆盘部分阻挡所述第一内环与所述第一外环之间的镂空区域,所述内环圆盘背离所述定子的一侧形成导流面,所述导流面沿所述内环圆盘的径向朝所述定子所在侧倾斜;和/或,

7、所述第一内环的外径为d1,所述第一外环的内径为d2,其中,0.65≤d1/d2≤0.75。

8、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后端盖包括第二内环、第二外环和多个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内环和所述第二外环同心设置,所述第二支撑板为翼型支撑板;各所述第二支撑板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内环和所述第二外环,多个所述第二支撑板沿所述前端盖的周向间隔设置,以将所述第二内环与所述第二外环之间的空隙分隔为多个所述过风孔。

9、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叶轮靠近所述蜗壳远离所述后端盖的一侧设置,所述叶轮与所述后端盖之间形成缓冲腔室。

10、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蜗壳内壁具有自所述进风口向所述出风风道延伸的流道面,所述流道面呈s形设置。

11、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蜗壳包括蜗壳本体以及与所述蜗壳本体可拆卸连接的轮盖,所述轮盖与所述叶轮对应设置,所述蜗壳本体与所述轮盖合拼形成所述流道面。

12、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电机散热装置还包括密封结构,所述密封结构设置于所述蜗壳远离所述后端盖的一侧。

13、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密封结构包括扩压器背板和防护盖组件,所述扩压器背板为环状结构,所述扩压器背板的外侧缘与所述蜗壳连接,所述扩压器背板的内侧缘通过梳齿密封与所述防护盖组件连接。

14、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风机,所述风机包括如上述所述的电机散热装置。

15、本发明技术方案中,冷却空气在叶轮抽吸作用下从电机前端盖处流入电机腔室(机壳内形成电机腔室)形成冷却气流。进入电机腔室后,冷却气流分为两路,一路流经定子与机壳之间的外风道,主要带走电机定子部分热量;另一路流经电机定子与转子之间的气隙(本申请称为“内风道”),对电机定转子进行冷却,两路气流在后端盖处汇集后进入负载叶轮。根据电机腔室构型特征及流动损失机理,气流流经内风道产生的风阻损失会大于流经外风道的风阻损失;根据电机电磁部件发热特征,引入内风道的风量越大越有利于电机定转子散热。因此,在总风量一定的情况下,分配到外风道的风量越大,散热风道的流阻损失越小,负载系统能效越高;分配到内风道的风量越大,越有利于电机散热。本实施例通过调节环与前端盖配合合理控制电机内外风道风量分配,可以实现电机散热与负载系统能效的有效平衡。本发明技术方案还通过设置调节环,增加了调控电机腔室内外风道风量匹配的技术方案,可以合理分配电机定子内外侧冷却流量,有效提升了电机冷却效率,弥补了电机端盖内环高度受结构强度限制无法满足内外风道风量匹配大范围调控的不足。



技术特征:

1.一种电机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散热装置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环朝向所述前端盖的一侧形成分流面,所述分流面沿所述机壳指向转子的方向朝远离所述前端盖的方向倾斜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环具有多个不同内径尺寸规格,通过装配不同内径尺寸规格的所述调节环以调整所述机壳内的调节环的内径,所述调节环的内径尺寸与进入所述内风道的气流的流量成负相关。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盖包括第一内环、第一外环和多个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内环和所述第一外环同心设置;各所述第一支撑板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内环和所述第一外环,多个所述第一支撑板沿所述前端盖的周向间隔设置,以将所述第一内环与所述第一外环之间的空隙分隔为多个所述进风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机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盖包括内环圆盘,所述内环圆盘部分阻挡所述第一内环与所述第一外环之间的镂空区域,所述内环圆盘背离所述定子的一侧形成导流面,所述导流面沿所述内环圆盘的径向朝所述定子所在侧倾斜;和/或,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盖包括第二内环、第二外环和多个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内环和所述第二外环同心设置,所述第二支撑板为翼型支撑板;各所述第二支撑板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内环和所述第二外环,多个所述第二支撑板沿所述前端盖的周向间隔设置,以将所述第二内环与所述第二外环之间的空隙分隔为多个所述过风孔。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靠近所述蜗壳远离所述后端盖的一侧设置,所述叶轮与所述后端盖之间形成缓冲腔室。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机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内壁具有自所述进风口向所述出风风道延伸的流道面,所述流道面呈s形设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机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包括蜗壳本体以及与所述蜗壳本体可拆卸连接的轮盖,所述轮盖与所述叶轮对应设置,所述蜗壳本体与所述轮盖合拼形成所述流道面。

10.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电机散热装置还包括密封结构,所述密封结构设置于所述蜗壳远离所述后端盖的一侧。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机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结构包括扩压器背板和防护盖组件,所述扩压器背板为环状结构,所述扩压器背板的外侧缘与所述蜗壳连接,所述扩压器背板的内侧缘通过梳齿密封与所述防护盖组件连接。

12.一种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散热装置。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机散热装置及风机,电机散热装置包括机壳、前端盖、后端盖和蜗壳,前端盖设于机壳的前端,后端盖设于机壳的后端,机壳内设有转子和定子,前端盖上设有进风孔,后端盖上设置有过风孔;后端盖的外侧安装有蜗壳,蜗壳形成有安装腔以及与安装腔连通的出风风道和鼓风机进风口,安装腔内设置有叶轮;转子的一端穿过后端盖伸入安装腔内并与叶轮连接;鼓风机进风口与过风孔连通;其中,电机主体还包括调节环,调节环设置于前端盖的背风侧。本发明通过通过调整调节环的内径以调节流向内风道和外风道的气流的流量比例,可以实现电机散热与负载系统能效的有效平衡。

技术研发人员:方恬,梁豪,李炳华,安志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汇川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5/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15331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