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管缠绕绑扎工装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5-04-20  15


本技术涉及毛细管缠绕绑扎,尤其涉及一种毛细管缠绕绑扎工装。


背景技术:

1、制冷系统中的毛细管是一种用于控制制冷剂流量和压力的关键组件。在毛细管缠绕设计中,将毛细管绕制成一个紧凑的线圈形状,以便于安装和使用。毛细管的尺寸和长度对制冷系统的性能影响很大。较小直径的毛细管可以增加压力差,从而提高制冷效果。然而,毛细管过小可能导致阻塞或者压力丢失,而过大则会降低系统效率。

2、液态制冷剂通过毛细管节流后蒸发吸热,达到制冷效果,尤其是深冷系统,常规节流装置无法满足超低温的需求;随着制冷系统的推广和普及,毛细管的应用也越来越大,生产中需要对其进行手动打弯加工,不同的制冷系统,所需要的毛细管长度和规格,缠绕方式也不同。

3、目前制冷系统中的毛细管制作,普遍由生产工人根据自身工作经验进行手动缠绕制作,批量化生产一致性较差,耗费工时,效率较低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毛细管缠绕绑扎工装,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毛细管缠绕绑扎效率低,外观一致性较差的问题。

2、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毛细管缠绕绑扎工装,包括:

3、绕棒,所述绕棒上开设有第一凹槽;

4、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均套设于所述绕棒,且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之间形成用于缠绕毛细管的缠绕空间,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对应所述第一凹槽的位置开设有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

5、绑扎件,适于穿过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和所述第三凹槽,对缠绕后的毛细管进行绑扎。

6、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毛细管缠绕绑扎工装,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均开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上穿设有顶丝,以将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相对固定于所述绕棒。

7、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毛细管缠绕绑扎工装,所述定位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定位孔沿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的圆周方向分布,且所述定位孔与所述顶丝一一对应设置。

8、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毛细管缠绕绑扎工装,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和所述第三凹槽的数量为多个,且均沿着所述绕棒的圆周方向设置。

9、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毛细管缠绕绑扎工装,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和所述第三凹槽均为矩形槽,且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和所述第三凹槽的宽度相适配。

10、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毛细管缠绕绑扎工装,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的至少其中一个,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凹槽相配合的凸起。

11、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毛细管缠绕绑扎工装,所述第一凹槽的数量为4条,且所述第一凹槽沿所述绕棒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

12、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毛细管缠绕绑扎工装,所述第一夹持件或所述第二夹持件的至少其中一个滑动套设于所述绕棒,以调节所述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之间的距离。

13、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毛细管缠绕绑扎工装,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绕棒一体成型,所述第二夹持件可拆卸套设于所述绕棒。

1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毛细管缠绕绑扎工装,所述绕棒上沿圆周方向设置有限位块,以对所述第一夹持件或所述第二夹持件进行轴向限位。

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

16、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毛细管缠绕绑扎工装,包括绕棒,所述绕棒上开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均套设于所述绕棒,且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之间形成用于缠绕毛细管的缠绕空间,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对应所述第一凹槽的位置开设有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绑扎件,适于穿过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和所述第三凹槽,对缠绕后的毛细管进行绑扎,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且操作简单,毛细管缠绕后外观一致性高。

17、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技术特征:

1.一种毛细管缠绕绑扎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毛细管缠绕绑扎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均开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上穿设有顶丝,以将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相对固定于所述绕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毛细管缠绕绑扎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定位孔沿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的圆周方向分布,且所述定位孔与所述顶丝一一对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毛细管缠绕绑扎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和所述第三凹槽的数量为多个,且均沿着所述绕棒的圆周方向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毛细管缠绕绑扎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和所述第三凹槽均为矩形槽,且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和所述第三凹槽的宽度相适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毛细管缠绕绑扎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的至少其中一个,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凹槽相配合的凸起。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毛细管缠绕绑扎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数量为4条,且所述第一凹槽沿所述绕棒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毛细管缠绕绑扎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件或所述第二夹持件的至少其中一个滑动套设于所述绕棒,以调节所述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之间的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毛细管缠绕绑扎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绕棒一体成型,所述第二夹持件可拆卸套设于所述绕棒。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毛细管缠绕绑扎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绕棒上沿圆周方向设置有限位块,以对所述第一夹持件或所述第二夹持件进行轴向限位。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毛细管缠绕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毛细管缠绕绑扎工装,包括绕棒,所述绕棒上开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均套设于所述绕棒,且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之间形成用于缠绕毛细管的缠绕空间,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对应所述第一凹槽的位置开设有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绑扎件,适于穿过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和所述第三凹槽,对缠绕后的毛细管进行绑扎,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且操作简单,毛细管缠绕后外观一致性高。

技术研发人员:郑璐,张少华,孙硕,刘紫阳,胡文达,靳李富,秦宗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京仪自动化装备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031
技术公布日:2024/5/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15272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