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尿素混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5-04-08  8


本技术涉及一种尿素混合装置,属于柴油车尾气后处理。


背景技术:

1、在柴油机尾气后处理系统中,通常采用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降低尾气中nox的含量,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是在尾气后处理混合器中喷入尿素颗粒,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将把尾气中的氮氧化物(nox)还原成无害的氮气(n2)和水(h2o),达到降低排放物的目的。现有的尿素混合装置的尿素混合均匀性较差,容易形成尿素结晶,背压大,影响后处理系统的性能,更甚者还会造成排放超标或后处理系统堵塞而造成车辆动力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尿素混合装置,能够确保尿素能够均匀分布在scr载体端面,使排气和氨气均匀混合,确保scr能够高效稳定的工作。同时,具有尺寸小、背压低的优点,更加符合整车对封装结构严格的边界要求。

2、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3、一种尿素混合装置,包括筒体,所述筒体的左侧为进气口、右侧为出气口;筒体上端设置固定座,固定座上设置用以进入尿素颗粒的底座;

4、所述筒体内设置用以混合气流和尿素颗粒的混合管;

5、所述筒体内设置隔板,所述隔板位于混合管下方;所述隔板底端与筒体底部之间形成开口,所述开口靠近筒体进气口,从而使气流只能通过混合管和开口进入混合装置内部;

6、所述混合管的下方设置金属丝网组件,所述混合管和金属丝网组件通过连接管相连接;

7、所述筒体的底部固定设置孔板,所述孔板位于金属丝网组件的下方,所述孔板上设有若干通孔;所述孔板一端与隔板连接,孔板的另一端设有挡板。

8、进一步地,所述混合管为上窄下粗的锥形结构。

9、进一步地,所述混合管的管壁上环绕均布翻转叶片及对应于翻转叶片的气流通孔。

10、进一步地,所述筒体的上端设有下凹面板,所述下凹面板的底部为平面,所述固定座安装在下凹面板上。

11、进一步地,所述隔板为z字形、包括下隔板、中隔板和上隔板,所述下隔板和上隔板垂直设置在中隔板两端,所述连接管穿过中隔板;所述下隔板靠近进气口,所述上隔板靠近出气口。

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13、1.用于一字筒型后处理结构,具有排气背压低、体积小的优点。

14、2.混合效率高,氨混性能好。

15、3.尿素反吹式结构,抗结晶能力更强。



技术特征:

1.一种尿素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1),所述筒体(1)的左侧为进气口、右侧为出气口;筒体(1)上端设置固定座(4),固定座(4)上设置用以进入尿素颗粒的底座(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尿素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管(5)为上窄下粗的锥形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尿素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管(5)的管壁上环绕均布翻转叶片(51)及对应于翻转叶片(51)的气流通孔(52)。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尿素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1)的上端设有下凹面板(2),所述下凹面板(2)的底部为平面,所述固定座(4)安装在下凹面板(2)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尿素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7)为z字形、包括下隔板(74)、中隔板(72)和上隔板(73),所述下隔板(74)和上隔板(73)垂直设置在中隔板(72)两端,所述连接管(9)穿过中隔板(72);所述下隔板(74)靠近进气口,所述上隔板(73)靠近出气口。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一种尿素混合装置,包括筒体,所述筒体的左侧为进气口、右侧为出气口;筒体上端设置固定座,固定座上设置用以进入尿素颗粒的底座;所述筒体内设置混合管;所述筒体内设置隔板,所述隔板位于混合管下方;所述隔板底端与筒体底部之间形成开口;所述混合管的下方设置金属丝网组件,所述混合管和金属丝网组件通过连接管相连接;所述筒体的底部固定设置孔板,所述孔板位于金属丝网组件的下方,所述孔板上设有若干通孔;所述孔板一端与隔板连接,孔板的另一端设有挡板。本技术能够确保尿素能够均匀分布在SCR载体端面,使排气和氨气均匀混合,确保SCR能够高效稳定的工作。

技术研发人员:张旭,陈增响,何伟娇,陆超俊,熊文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无锡威孚力达催化净化器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121
技术公布日:2024/5/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15214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