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流浪涌抑制电路以及供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5-04-01  12


本技术涉及直流供电,具体为电流浪涌抑制电路以及供电系统。


背景技术:

1、直流电源的输入端通常需要放置较大容量的滤波电容,在上电启动瞬间,就会产生非常大的电流浪涌,这样容易因输入源带载能力不足从而造成电源无法启动的故障现象。特别是功率较大的直流电源,在启动瞬间所造成的电流浪涌更大,所以在电源输入端加入电流浪涌抑制电路的设计非常必要。

2、目前,在电源领域上针对直流输入的电流浪涌抑制方案较多,其方案多采用在输入正端串接一只限流电阻,电源上电后,电阻会限制输入电流,待滤波电容电压上升至一定值后,用继电器或者场效应管再将限流电阻短接,然后再输出一个信号让主功率回路启动(图1、图2)。这样的设计较为复杂,需要对各个环节的时间差精确把握,否则就达不到想要的效果,甚至会造成电路损坏。限流电阻和继电器的尺寸较大,而且还需要给继电器或场效应管另设计供电电路,这样会加大大增加电源的尺寸需求及制造成本。在目前小型化、轻量化、经济化的趋势下,传统方案的设计就显得非常局限。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电路结构简单,同时抑制效果好,可以有效保护电路系统,且电路结构尺寸小,无需另设供电电路,可有效降低制造成本的电流浪涌抑制电路以及供电系统。

2、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3、电流浪涌抑制电路以及供电系统,包括驱动控制器u1,所述驱动控制器u1的驱动端连接有抑制场效应管q2,所述抑制场效应管q2的栅极与所述驱动控制器u1连接,且同时所述抑制场效应管q2的栅极连接有抑制调节电容c1,所述抑制调节电容c1的另一端与地连接。

4、进一步,所述驱动控制器u1连接有抑制保护电阻r7,所述抑制保护电阻r7的另一端与地连接。

5、进一步,所述驱动控制器u1连接有保护单元,所述保护单元包括欠压保护单元、过压保护单元、过流保护单元以及尖峰抑制单元;

6、所述欠压保护单元包括与所述驱动控制器u1的欠压保护端连接的第一分压电阻r2和第二分压电阻r4,且所述第一分压电阻r2的一端与所述驱动控制器u1的供电输入正端vin端连接,所述第一分压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同时与所述驱动控制器u1的欠压保护端以及所述第二分压电阻r4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分压电阻r4的另一端与地连接;

7、所述过压保护单元包括与所述驱动控制器u1的过压保护端连接的第三分压电阻r3和第四分压电阻r5,且所述第三分压电阻r3的一端与所述驱动控制器u1的供电输入正端vin端连接,所述第三分压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同时与所述驱动控制器u1的过压保护端以及所述第四分压电阻r5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分压电阻r5的另一端与地连接;

8、所述过流保护单元包括两端分别与所述驱动控制器u1的电流检测端以及供电输入正端vin端连接的电流取样电阻r6;

9、所述尖峰抑制单元包括连接在所述驱动控制器u1的电压输入正端和电压输入负端之间的瞬态抑制二极管d1。

10、进一步,所述驱动控制器u1的欠压保护端连接有使能二极管d2,所述使能二极管d2的阴极与所述驱动控制器u1连接。

11、进一步,所述驱动控制器u1连接有过流保护辅助单元,所述过流保护辅助单元包括一端与所述驱动控制器u1的周期设置端连接的周期设定电容c2,所述周期设定电容c2的另一端与地连接。

12、进一步,所述驱动控制器u1连接有防反接单元,所述防反接单元包括一端与所述驱动控制器u1的电压输入正端连接的防反接电阻r1,所述防反接电阻r1的另一端同时连接有防反接场效应管q1和稳压管d3,所述防反接场效应管q1的栅极与所述防反接电阻r1连接,所述稳压管d3的阴极和阳极分别与所述防反接场效应管q1的栅极和源极连接,所述防反接场效应管q1的源极与地连接。

13、电流浪涌抑制供电系统,包括电流浪涌抑制电路。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5、在实际应用中,当电路输入上电后,所述驱动控制器u1的gate端为驱动端,所述驱动控制器u1的gate端驱动所述抑制场效应管q2导通,驱动信号上升斜率可通过所述抑制调节电容c1进行设定,上升越缓,所述抑制场效应管q2导通时间越长,浪涌电流越小;上升越陡,所述抑制场效应管q2导通时间越短,浪涌电流越大,具体参数可根据实际使用环境进行设定,灵活方便;所述驱动控制器u1的型号优选为ltc4364,所述驱动控制器u1的尺寸大约为2mm*3mm,所述驱动控制器u1的供电端vin正常电压范围为9v~80v,可直接接入输入正端,能适应大部分低压直流供电系统;本实用新型,电路结构简单,同时抑制效果好,可以有效保护电路系统,且电路结构尺寸小,无需另设供电电路,可有效降低制造成本。



技术特征:

1.电流浪涌抑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控制器u1,所述驱动控制器u1的驱动端连接有抑制场效应管q2,所述抑制场效应管q2的栅极与所述驱动控制器u1连接,且同时所述抑制场效应管q2的栅极连接有抑制调节电容c1,所述抑制调节电容c1的另一端与地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流浪涌抑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控制器u1的欠压保护端连接有使能二极管d2,所述使能二极管d2的阴极与所述驱动控制器u1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流浪涌抑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控制器u1连接有过流保护辅助单元,所述过流保护辅助单元包括一端与所述驱动控制器u1的周期设置端连接的周期设定电容c2,所述周期设定电容c2的另一端与地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流浪涌抑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控制器u1连接有防反接单元,所述防反接单元包括一端与所述驱动控制器u1的电压输入正端连接的防反接电阻r1,所述防反接电阻r1的另一端同时连接有防反接场效应管q1和稳压管d3,所述防反接场效应管q1的栅极与所述防反接电阻r1连接,所述稳压管d3的阴极和阳极分别与所述防反接场效应管q1的栅极和源极连接,所述防反接场效应管q1的源极与地连接。

5.电流浪涌抑制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电流浪涌抑制电路。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直流供电技术领域,公开了电流浪涌抑制电路以及供电系统,包括驱动控制器U1,所述驱动控制器U1的驱动端连接有抑制场效应管Q2,所述抑制场效应管Q2的栅极与所述驱动控制器U1连接,且同时所述抑制场效应管Q2的栅极连接有抑制调节电容C1,所述抑制调节电容C1的另一端与地连接;本技术电路结构简单,同时抑制效果好,可以有效保护电路系统,且电路结构尺寸小,无需另设供电电路,可有效降低制造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谢胜涛,党勇军,张天林,胥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重庆天概电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719
技术公布日:2024/5/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15180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