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血肿清除,具体为一种清除肢体血肿的手术器械。
背景技术:
1、血肿一般是指由于外伤或者自发性原因而出现血管破裂,在血管破裂后,大量血液聚集在一起,从而形成一定体积的血样组织病变。少量血肿一般比较常见,比如外伤后出现少量出血,造成的少量血肿,或者身体疾病出现的小血肿,一般为正常表现,但如果是比较大的血肿,可能是局部外伤导致大血管破裂、自身凝血因子缺乏或凝血功能障碍而导致的。
2、当遇到肢体大血肿,常规的处理方法是将血肿部位切开清除后再进行缝合,但是该方式会导致患者缝合面积较大,增加了手术的时长和难度,且会在皮肤上留下疤痕,对患者的外形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为此,我们亟需提供一种清除肢体血肿的手术器械。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清除肢体血肿的手术器械,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常规的处理方法是将血肿部位切开清除后再进行缝合,但是该方式会导致患者缝合面积较大,增加了手术的时长和难度,且会在皮肤上留下疤痕,对患者的外形有一定的影响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清除肢体血肿的手术器械,包括固定座和绑缚带,两根绑缚带分别固定连接于固定座的底部左右两侧,所述固定座的内部设置有血肿清除装置。
3、所述血肿清除装置包括主体机构和清除机构,所述主体机构设置于固定座的内部,所述清除机构设置于主体机构之上。
4、所述主体机构包括引流管、连接头、耳板,所述引流管插接于固定座的上表面中心,所述连接头固定连接于引流管的底部,两块所述耳板分别固定连接于引流管的外表面上方的左右两侧。
5、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引流管的材质为医用聚丙烯材质制成,且引流管的外表面铭刻有刻度表,从而可以更直观的观察到引流管内部血肿的抽吸引流的情况。
6、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固定座的顶部中心开设有定位孔,所述引流管滑动连接于定位孔的内部,当需要对患者的血肿部位进行清除时,通过绑缚带将固定座固定在患者血肿部位,然后拿持耳板,将引流管通过定位孔准确的穿刺入患者的血肿处,避免直接手动穿刺时,医护人员手抖导致穿刺偏移的情况发生。
7、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清除机构包括针头和负压气囊,所述针头安装于连接头的外部,所述负压气囊固定连接于引流管的顶部,在穿刺之前,挤压负压气囊,在针头插入患者血肿处之后,缓慢松开负压气囊,从而将患者血肿通过针头吸入引流管的内部,相较于传统的抽拉式抽取,该方式更加的省力,且更便于控制抽吸的速度。
8、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连接头的外表面开设有外螺纹,所述针头的顶部内部开设有内螺纹,二者螺纹连接,从而使二者连接的更加的紧密,避免针头脱落的情况发生。
9、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固定座的下表面环绕定位孔的外侧安装有四个激光定位器,在抽吸之前,通过激光定位器来定位患者血肿的位置,更好的配合针头对血肿部位进行穿刺引流。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1、1.该清除肢体血肿的手术器械,当需要对患者的血肿部位进行清除时,通过绑缚带将固定座固定在患者血肿部位,然后拿持耳板,将引流管通过定位孔准确的穿刺入患者的血肿处,避免直接手动穿刺时,医护人员手抖导致穿刺偏移的情况发生。
12、2.该清除肢体血肿的手术器械,在穿刺之前,挤压负压气囊,在针头插入患者血肿处之后,缓慢松开负压气囊,从而将患者血肿通过针头吸入引流管的内部,相较于传统的抽拉式抽取,该方式更加的省力,且更便于控制抽吸的速度。
1.一种清除肢体血肿的手术器械,包括固定座(1)和绑缚带(2),两根绑缚带(2)分别固定连接于固定座(1)的底部左右两侧,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1)的内部设置有血肿清除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清除肢体血肿的手术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301)的材质为医用聚丙烯材质制成,且引流管(301)的外表面铭刻有刻度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清除肢体血肿的手术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1)的顶部中心开设有定位孔,所述引流管(301)滑动连接于定位孔的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清除肢体血肿的手术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清除机构包括针头(304)和负压气囊(305),所述针头(304)安装于连接头(302)的外部,所述负压气囊(305)固定连接于引流管(301)的顶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清除肢体血肿的手术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头(302)的外表面开设有外螺纹,所述针头(304)的顶部内部开设有内螺纹,二者螺纹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清除肢体血肿的手术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1)的下表面环绕定位孔的外侧安装有四个激光定位器(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