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特别是涉及一种泪道支架辅助固定工装。
背景技术:
1、慢性泪囊炎是一种在泪道阻塞的基础上由继发慢性感染所致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反复溢泪、流脓,给患者的身心造成极大的影响,明显降低生活质量。对于该疾病目前主要采用手术如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等进行治疗,针对其中的一些复杂病例如外伤、小泪囊、术后复发等情况,则会选择在手术的同期配合进行泪道支架植入,使泪液充分引流,降低术后吻合口狭窄,增加手术成功率。
2、然而受生理性泪道管径大小的限制,现有的泪道支架管径通常设计的较为细小,相应的泪道支架能够产生的支撑作用也较弱,特别是位于鼻腔泪囊吻合口处,由于缺乏足够的支撑及固定,植入的泪道支架会于造口处并行排列放置于总鼻道中。这就导致在造口愈合过程中泪道支架周围的组织环绕泪道支架修复伤口,并最终形成包绕泪道支架的愈合结果,使得鼻腔泪囊吻合处的开口偏小,部分病例甚至在拔除泪道支架后无法形成有效泪道引流效果,造成手术失败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泪道支架辅助固定工装,其能够进入鼻腔对泪道支架予以固定,并于泪囊吻合口处形成“八”字样撑开形成一定的张力,避免吻合口的缩小,进而发挥有利的塑形作用。
2、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泪道支架辅助固定工装,其包括:
3、第一基座,所述第一基座上设有第一固定夹和第一固定扣,所述第一固定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基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扣可抵靠所述第一固定夹的第二端阻止所述第一固定夹的转动以使其处于固定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固定夹与所述第一基座配合形成供泪道支架穿设的固定孔;
4、第二基座,与所述第一基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基座上设有第二固定夹和第二固定扣,所述第二固定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基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扣可抵靠所述第二固定夹的第二端阻止所述第二固定夹的转动以使其处于第一调节状态和第二调节状态,所述第二固定夹位于所述第一调节状态时可与所述第二基座配合形成供泪道支架穿设的调节孔,所述第二固定夹位于所述第二调节状态时所述调节孔的孔径进一步减小。
5、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节孔设有至少一个,各所述调节孔沿所述第二基座的表面从所述第二固定夹与所述第二基座的连接处向所述第二固定扣依次设置。
6、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扣上设有固定槽,所述第一固定夹的第二端可卡入所述固定槽中以到达所述固定状态。
7、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扣包括连接为一体的第一连接部、第一限位部和第一拨动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基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一拨动部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一基座的一端,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配合形成所述固定槽,所述第一拨动部可带动所述第一限位部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基座。
8、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拨动部背向所述第一基座的一侧形成有第一凸纹。
9、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夹靠近所述第一固定扣的一端设有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的侧面向下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一凸起部的边缘宽度逐步减小。
10、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扣上设有设有第一调节槽和第二调节槽,所述第二固定夹的第二端可卡入所述第一调节槽中以到达所述第一调节状态,所述第二固定夹的第二端还可随所述第二固定夹的转动卡入所述第二调节槽中以到达所述第二调节状态。
11、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扣包括连接为一体的第二连接部、第二限位部和第二拨动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基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限位部和所述第二拨动部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二基座的一端,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配合形成所述第一调节槽和第二调节槽,所述第二拨动部可带动所述第二限位部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基座。
12、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拨动部背向所述第二基座的一侧形成有第二凸纹。
13、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夹靠近所述第二固定扣的一端设有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二凸起部的侧面向下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二凸起部边缘宽度逐步减小。
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泪道支架辅助固定工装,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1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泪道支架辅助固定工装,其包括第一基座以及与其固定连接的第二基座,第一基座上设有第一固定夹和第一固定扣,第一固定夹的第一端与第一基座铰接,第一固定扣可抵靠第一固定夹的第二端阻止第一固定夹的转动以使其处于固定状态,此时第一固定夹与第一基座配合形成供泪道支架穿设的固定孔,具体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扣上设有固定槽,第一固定夹的另一端可随着第一固定夹的转动在某一时刻卡入固定槽中以到达相应的固定状态;进一步的,第二基座上设有第二固定夹和第二固定扣,第二固定夹的第一端与第二基座铰接,第二固定扣可抵靠第二固定夹的第二端阻止第二固定夹的转动以使其处于第一调节状态和第二调节状态,具体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固定扣上设有第一调节槽和第二调节槽,第二调节槽靠近第二基座设置,第一调节槽则设于第二基座远离第二基座的一侧,第二固定夹的另一端可随第二固定夹的转动卡入第一调节槽或第二调节槽中,当第二固定夹位于第一调节槽中第二固定夹处于第一调节状态,此时第二固定夹能够与第二基座配合形成供泪道支架穿设的调节孔,而当第二固定夹位于第二调节槽中时第二固定夹处于第二调节状态,此时调节孔的孔径则将进一步减小。基于上述结构,本技术的泪道支架辅助固定工装需要配合泪道支架同步使用,装配时将泪道支架经上下泪小管送入总鼻道,随后利用工具将泪道支架的两端经鼻孔拉出至鼻道外,随后操作第一固定扣使第一固定夹从固定槽中脱离,此时因第一固定夹远离第一基座固定孔的孔径得到扩大,将其中泪道支架一端穿设于固定孔中并操作第一固定夹使其再次回到固定槽中,利用第一固定夹和第一基座实现对泪道支架的一端夹持固定;与早先的泪道支架固定方式相类似的,对于另外一端泪道支架可将其穿设于调节孔中,随后转动第二固定夹使其卡入第一调节槽中形成调节孔的闭合,但是可以发现的是由于第二固定夹位于第一调节槽时调节孔的孔径较大,此时位于调节孔内的泪道支架仍然处于可抽拉的活动状态;进一步的,由于两端的泪道支架相互连接,此时医护人员可通过抽拉处于活动状态的泪道支架将整个辅助固定工装送至总鼻道泪囊鼻腔吻合口处,同时由于调节孔与泪道支架的活动连接泪道支架的抽拉也不会对辅助固定工装的运转造成影响;更进一步的,待辅助固定工装到达总鼻道泪囊鼻腔吻合口处时医护人员可通过夹持工具如血管钳等夹持第二固定夹使其的端部卡入第二调节槽中,与固定槽相类似的,此时位于第二调节槽中的第二固定夹能够配合第二基座实现对泪道支架的夹持与固定,使得泪道支架两端均处于固定状态,避免了辅助固定工装的再次滑动,最终使泪道支架的两端于总鼻道泪囊鼻腔吻合口呈“八”字样固定撑开,进而实现对泪道支架的稳定支撑。当然如果本次固定效果不够理想,医护人员还可通过夹持工具夹持第一固定扣和第二固定扣再次打开固定夹以重新调整泪道支架的设置位置。如此,本技术的泪道支架辅助固定工装能够进入鼻腔对泪道支架予以固定,同时在总鼻道泪囊鼻腔吻合口处使泪道支架形成“八”字样撑开,基于泪道支架一定的支撑力与张力,避免吻合口的缩小,进而配合泪道支架发挥有利的塑形作用。本技术首次提出在泪道支架植入术中采用泪道支架固定辅助工装配合泪道支架提升支撑效果,显著提升泪道支架的使用效果,泪道支架固定辅助工装采用联合“固定-滑动”模型,操作简便,适合多种泪道支架的装配操作,且整个装配操作可逆,允许反复调整支架位置。
1.一种泪道支架辅助固定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泪道支架辅助固定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孔设有至少一个,各所述调节孔沿所述第二基座的表面从所述第二固定夹与所述第二基座的连接处向所述第二固定扣依次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泪道支架辅助固定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扣上设有固定槽,所述第一固定夹的第二端可卡入所述固定槽中以到达所述固定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泪道支架辅助固定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扣包括连接为一体的第一连接部、第一限位部和第一拨动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基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一拨动部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一基座的一端,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配合形成所述固定槽,所述第一拨动部可带动所述第一限位部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基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泪道支架辅助固定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拨动部背向所述第一基座的一侧形成有第一凸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泪道支架辅助固定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夹靠近所述第一固定扣的一端设有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的侧面向下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一凸起部的边缘宽度逐步减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泪道支架辅助固定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扣上设有设有第一调节槽和第二调节槽,所述第二固定夹的第二端可卡入所述第一调节槽中以到达所述第一调节状态,所述第二固定夹的第二端还可随所述第二固定夹的转动卡入所述第二调节槽中以到达所述第二调节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泪道支架辅助固定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扣包括连接为一体的第二连接部、第二限位部和第二拨动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基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限位部和所述第二拨动部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二基座的一端,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配合形成所述第一调节槽和第二调节槽,所述第二拨动部可带动所述第二限位部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基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泪道支架辅助固定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拨动部背向所述第二基座的一侧形成有第二凸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泪道支架辅助固定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夹靠近所述第二固定扣的一端设有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二凸起部的侧面向下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二凸起部边缘宽度逐步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