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5-03-31  4


本公开涉及显示,尤其涉及一种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1、相关技术中,需要将柔性电路板或者外部点灯设备与显示基板内的连接引脚进行绑定。为了提高绑定的精准度,一般会在连接引脚一侧设有单层结构的对位标记。

2、但是,由于对位标记的膜层数量与连接引脚的膜层数量不同,会导致二者之间存在不可忽略的高度差,从而导致无法很好的识别对位标识,影响显示基板的绑定良率。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用于提高显示基板的绑定良率。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3、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基板。所述显示基板具有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周边区,所述周边区包括绑定区。所述显示基板包括:衬底,以及位于所述衬底一侧的多层金属层。其中,所述多层金属层中,最远离所述衬底的金属层为顶层金属层,最靠近所述衬底的金属层为底层金属层。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位于所述衬底一侧的多个连接引脚、至少一个对位标记和支撑结构。所述多个连接引脚位于所述衬底的一侧,且多个所述连接引脚位于所述周边区,所述连接引脚由所述多层金属层中的导电部组成。所述至少一个对位标记位于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对位标记位于所述周边区,且所述对位标记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多个连接引脚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的至少一侧。所述支撑结构位于所述对位标记和所述衬底之间,且支撑所述对位标记。所述对位标记远离所述衬底一侧的第一表面,与位于所述顶层金属层中的导电部远离所述衬底一侧的第二表面之间的最小间距为第一间距d1,所述位于所述顶层金属层中的导电部远离所述衬底一侧的第二表面,与位于所述底层金属层中的导电部靠近所述衬底一侧的第三表面之间的最小间距为第二间距d2,0≤d1≤0.35d2。

4、上述显示基板中,在衬底和对位标记之间增设支撑结构。由于支撑结构具有一定的厚度,进而可以利用支撑结构的厚度,补偿多金属层构成的连接引脚与单金属层构成的对位标记之间的高度差,实现垫高对位标记,缩小连接引脚与对位标记的高度差间距(第一间距d1)与连接引脚的厚度(第二间距d2)的比值,以使得该比值可以降低至0.35以下,以改善第一间距d1过大所导致的对对位标记进行拍照时,无法聚焦清晰,导致获取的照片模糊的问题,有利于提高显示基板绑定良率,提高显示基板的产品良率。

5、在一些实施例中,d1≤0.05d2。

6、在一些实施例中,沿远离所述衬底的方向上,所述多层金属层包括第一源漏金属层、第二源漏金属层和第三源漏金属层。所述对位标记与所述第三源漏金属层同层。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支撑所述对位标记,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源漏金属层同层。或者,沿远离所述衬底的方向上,所述多层金属层包括第一源漏金属层、第二源漏金属层、第三源漏金属层和触控金属层。所述对位标记与所述第三源漏金属层同层。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支撑所述对位标记,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源漏金属层同层。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对位标记与位于所述第三源漏金属层中的导电部连接。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钝化层,所述钝化层位于所述第一源漏金属层和所述第二源漏金属层之间。所述钝化层包括第一过孔,所述第一源漏金属层的导电部和所述第二源漏金属层的导电部通过贯穿所述钝化层的第一过孔连接。所述支撑结构还包括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支撑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和所述钝化层同层。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结构还包括第三支撑部,所述第三支撑部支撑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三支撑部和所述第一源漏金属层同层。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沿远离所述衬底的方向上,所述多层金属层包括第一源漏金属层、第二源漏金属层、第三源漏金属层和触控金属层。所述对位标记与所述触控金属层同层。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第四支撑部,所述第四支撑部支撑所述对位标记,所述第四支撑部与所述第三源漏金属层同层。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对位标记与位于所述触控金属层的导电部连接。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平坦化层,所述平坦化层位于所述第三源漏金属层和所述触控金属层之间。所述平坦化层包括第二过孔,所述第三源漏金属层的导电部和所述触控金属层的导电部通过贯穿所述平坦化层的第二过孔连接。所述支撑结构还包括第五支撑部,且支撑所述对位标记,所述第五支撑部与所述平坦化层同层。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钝化层,所述钝化层位于所述第一源漏金属层和所述第二源漏金属层之间。所述钝化层包括第一过孔,所述第一源漏金属层的导电部和所述第二源漏金属层的导电部通过贯穿所述钝化层的第一过孔连接。所述支撑结构还包括第六支撑部,所述第六支撑部支撑所述第四支撑部,所述第六支撑部和所述钝化层同层。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结构还包括第七支撑部和第八支撑部,所述第七支撑部夹设于第四支撑部和所述第八支撑部之间,所述第七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源漏金属层同层,且所述第八支撑部和所述第一源漏金属层同层。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对位标记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十字型、t型、h型或工字型。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周边区还包括绑定区,所述连接引脚为绑定引脚,所述绑定引脚位于所述绑定区。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周边区还包括绑定区和检测区,所述检测区位于所述绑定区远离所述显示区的一侧。所述连接引脚包括检测引脚,所述检测引脚位于所述检测区。或者,所述周边区还包括绑定区和检测区,所述检测区位于所述绑定区远离所述显示区的一侧。多个所述连接引脚包括绑定引脚和检测引脚,所述对位标记包括第一对位标记和第二对位标记。所述绑定引脚和所述第一对位标记位于所述绑定区,且所述第一对位标记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绑定引脚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的一侧,所述检测引脚和所述第二对位标记位于所述检测区,且所述第二对位标记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检测引脚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的一侧。

18、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柔性线路板和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基板,多个所述连接引脚包括绑定引脚,所述柔性线路板与所述绑定引脚连接。

19、上述显示装置具有与上述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显示基板相同的结构和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技术特征:

1.一种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具有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周边区,所述周边区包括绑定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d1≤0.05d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沿远离所述衬底的方向上,所述多层金属层包括第一源漏金属层、第二源漏金属层和第三源漏金属层;或,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3~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还包括第三支撑部,所述第三支撑部支撑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三支撑部和所述第一源漏金属层同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沿远离所述衬底的方向上,所述多层金属层包括第一源漏金属层、第二源漏金属层、第三源漏金属层和触控金属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对位标记与位于所述触控金属层的导电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

11.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还包括第七支撑部和第八支撑部,所述第七支撑部夹设于第四支撑部和所述第八支撑部之间,所述第七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源漏金属层同层,且所述第八支撑部和所述第一源漏金属层同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对位标记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十字型、t型、h型或工字型。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周边区还包括绑定区,所述连接引脚为绑定引脚,所述绑定引脚位于所述绑定区。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周边区还包括绑定区和检测区,所述检测区位于所述绑定区远离所述显示区的一侧;

15.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技术总结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用于提高显示基板的绑定良率。该显示基板具有显示区和围绕显示区的周边区,周边区包括绑定区。显示基板包括衬底以及位于衬底一侧的多层金属层。显示基板还包括位于周边区内的多个连接引脚、支撑结构和至少一个对位标记。连接引脚由多层金属层中的导电部组成。支撑结构位于对位标记和衬底之间支撑对位标记。对位标记远离衬底一侧的第一表面,与位于顶层金属层中的导电部远离衬底一侧的第二表面之间的最小间距为第一间距d1,第二表面与位于底层金属层中的导电部靠近衬底一侧的第三表面之间的最小间距为第二间距d2,0≤d1≤0.35d2。上述显示装置用于显示图像。

技术研发人员:柴铭志,肖星亮,徐元杰,李孟,谢涛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5/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15173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