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冲击波球囊导管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5-03-31  9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冲击波球囊导管。


背景技术:

1、心血管钙化是困扰人们健康安全的疾病,常发生于老年人群中。冲击波碎石术是一种基于液电效应破坏钙化病灶的手段,治疗时,冲击波球囊被施加低压强紧贴于血管壁,球囊内的冲击波发生部件通过导线与脉冲电源连接,被施加高电压产生的冲击波传输到钙化部位,将钙化部位软化、裂解,不会损伤血管,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2、目前的冲击波球囊导管的冲击波发生部件一般为并列结构或是三层结构,并列结构的部件,导线设置在电弧放电通道的下方,放电过程中易损坏导线;三层结构的部件,其内电极对称粘接在内管上,组装难度大,良品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冲击波球囊导管,以解决导线易损坏和组装难度大的问题。

2、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冲击波球囊导管,包括:设置于内管上的冲击波发生部件,冲击波发生部件包括内电极对、绝缘层和外电极;

3、所述内电极对包括呈环状的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所述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套接于所述内管上,所述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分别通过导线与电源相连接;

4、所述绝缘层套接于所述内电极对上,所述外电极套接于所述绝缘层上;

5、所述导线设置于远离放电通道的一侧,所述放电通道分别在所述第一内电极与所述外电极、所述第二内电极与所述外电极之间形成。

6、可选的,所述内管上设置多个所述冲击波发生部件,对于相邻的两个冲击波发生部件,其中一个冲击波发生部件的第一内电极与另一个冲击波发生部件的内第二内电极通过导线相连接,该第一内电极与第二内电极相邻。

7、可选的,所述相邻的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通过导线一体成型。

8、可选的,相邻的两个冲击波发生部件之间的距离范围为5-10mm。

9、可选的,所述第一内电极与第二内电极之间间隔预定距离。

10、可选的,所述第一内电极与第二内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内电极对与所述外电极之间的距离。

11、可选的,所述第一内电极与第二内电极之间的距离范围为0.2mm-2mm,所述内电极对与所述外电极之间的距离范围为0.05-0.4mm。

12、可选的,所述绝缘层上与所述内电极对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一放电通孔。

13、可选的,所述绝缘层上与所述内电极对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放电通孔,所述外电极上与所述内电极对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三放电通孔,所述第二放电通孔与所述第三放电通孔同心设置。

14、可选的,所述第三放电通孔与所述第二放电通孔的形状相同,所述第三放电通孔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放电通孔的直径。

15、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冲击波球囊导管,其冲击波发生部件包括内电极对、绝缘层和外电极,内电极对包括呈环状的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套接于内管上,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分别通过导线与电源相连接,绝缘层套接于内电极对上,外电极套接于绝缘层上,导线设置于远离放电通道的一侧。由于内电极、绝缘层和外电极可依次套接在内管上,组装简单方便,同时可避免导线在放电过程中受到损坏,提高导管可靠性,延长导管使用寿命。



技术特征:

1.一种冲击波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内管上的冲击波发生部件,所述冲击波发生部件包括内电极对、绝缘层和外电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上设置多个所述冲击波发生部件,对于相邻的两个冲击波发生部件,其中一个冲击波发生部件的第一内电极与另一个冲击波发生部件的第二内电极通过导线相连接,该第一内电极与第二内电极相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的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通过导线一体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冲击波发生部件之间的距离范围为5-1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电极与第二内电极之间间隔预定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电极与第二内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内电极对与所述外电极之间的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电极与第二内电极之间的距离范围为0.2mm-2mm,所述内电极对与所述外电极之间的距离范围为0.05-0.4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上与所述内电极对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一放电通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上与所述内电极对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放电通孔,所述外电极上与所述内电极对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三放电通孔,所述第二放电通孔与所述第三放电通孔同心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放电通孔与所述第二放电通孔的形状相同,所述第三放电通孔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放电通孔的直径。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冲击波球囊导管,包括:设置于内管上的冲击波发生部件,所述冲击波发生部件包括内电极对、绝缘层和外电极;所述内电极对包括呈环状的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所述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套接于所述内管上,所述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分别通过导线与电源相连接;所述绝缘层套接于所述内电极对上,所述外电极套接于所述绝缘层上;所述导线设置于远离放电通道的一侧,所述放电通道分别在所述第一内电极与所述外电极、所述第二内电极与所述外电极之间形成。本技术能够降低导管的组装难度,避免导线在放电过程中受到损坏,提高导管可靠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太伟,张效凯,曹镇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湖南埃普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804
技术公布日:2024/5/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15172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