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触头组件、触头机构和隔离开关。
背景技术:
1、在现有隔离开关中,其动触头组件通常由两个结构相同的触片通过铆接或焊接固定在一起,每个触片均包括中间的支撑段和两端的连接段,两个触片通过支撑段固定在一起,使两个触片同一端的两个连接段之间形成夹持间隙,当隔离开关合闸时,静触头的接触部被夹持间隙所夹紧,从而实现与动触头组件的电连接。
2、现有动触头组件存在如下缺陷:其一,两个触片之间的夹持间隙缺乏导向结构,当夹持间隙过大时,静触头会不可避免的产生晃动,从而使静触头与两个触片发生碰撞,且容易造成接触不良的后果,当夹持间隙过小时,静触头与两个触片发生摩擦,既造成了触片与静触头的磨损,又延长了合闸时间;其二,两个触片通常采用相同的结构,两个触片同时用于载流以及弹性形变,成本较高;其三,动触桥的边侧位置缺乏引弧部,使分闸时产生的电弧灼烧动触桥。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的动触头组件、触头机构和隔离开关。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动触头组件,包括转轴以及设置于转轴的动触桥,所述动触桥包括弹性触片和载流触片,所述弹性触片与载流触片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弹性触片两端的夹持部分别与载流触片两端的接触部间隔相对,每个夹持部与一个接触部弹性配合形成一个夹持间隙,每个夹持部面向接触部一侧的中部设有凸出的导向凸台。
4、优选的,所述载流触片的厚度大于弹性触片的厚度,两个夹持部之间的连接线长度与两个接触部之间的连接线长度相等,弹性触片发生弹性形变为夹持间隙提供触头压力。
5、优选的,所述载流触片与弹性触片的厚度相同,且载流触片的载流能力大于弹性触片。
6、优选的,所述导向凸台与夹持部之间采用弧形面过渡连接。
7、优选的,每个夹持部的相对两侧边缘分别为弧形卷边,所述弧形卷边向背离载流触片的方向弯曲延伸。
8、优选的,每个接触部至少有一侧边缘设有引弧部,且两个接触部的引弧部关于载流触片的旋转中心形成旋转对称结构。
9、优选的,所述弹性触片与载流触片的中部设置有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包括插接配合的定位柱和定位槽。
10、优选的,所述转轴的中部开设有用于装配动触桥的径向槽,所述径向槽与载流触片之间设置有防呆结构,所述防呆结构至少包括一对相互配合的防呆凹槽和防呆凸起。
11、优选的,所述弹性触片包括支撑段和两个接触部,所述支撑段与接触部分别位于两个相互平行的平面,所述支撑段的一侧表面作为配合面用于与载流触片的中部配合,所述支撑段的中部开设有一个定位槽,每个接触部与支撑段的一端衔接有一段弯折部,使配合面凸出于导向凸台的表面。
12、优选的,所述载流触片为条形板体,所述载流触片的一侧板面为接触面,与接触面相邻的两个载流触片侧面为限位面,
13、所述载流触片的两端分别为两个接触部,两个接触部之间的接触面凸出设置有至少一个定位柱,每个接触部的一侧边缘沿载流触片所在的平面向外凸出延伸形成引弧部,所述引弧部设有与接触面衔接的引弧斜面,两个接触部之间的每个限位面至少开设有一个定位槽。
14、优选的,所述载流触片的中部弯折,使载流触片中部的接触面凸出于两个接触部的接触面,且两个接触部的接触面位于同一平面。
1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触头机构,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静触头,在两个静触头之间设置有如上所述的动触头组件,每个夹持间隙用于夹持一个静触头。
16、进一步的,每个接触部的一侧边缘设置有引弧部,动触头组件转至分闸位置时,每个引弧部分别与一个静触头间隔相对。
17、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隔离开关,包括操作模块以及由操作模块驱动的接触模块,所述接触模块包括至少一个接触单元,所述接触单元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如上所述的触头机构。
18、本实用新型的动触头组件、触头机构和隔离开关,其动触桥中弹性触片与载流触片的夹持部与接触部配合形成夹持间隙,在夹持部面向接触部一侧的中部设置导向凸台,使夹持间隙在对应于导向凸台的区域间距较小,在静触头插接于夹持间隙的过程中,由间距大的区域逐渐被导向凸台限制于间距小的区域,防止静触头发生晃动与载流触片、弹性触片发生不必要的碰撞、摩擦,同时,导电凸台也可以进一步向静触头提供压力,从而保证静触头与动触桥的良好接触。
19、此外,载流触片主要用于承载电流,弹性触片较薄利于发生弹性形变,以提供触头压力,优选两个触片使用不同厚度材料制成,利于保护弹性触片。
20、此外,导向凸台与夹持部之间采用弧形面过渡连接,利于提升静触头与导向凸台配合流畅性。
21、此外,每个接触部的边缘设置有引弧部,两个接触部的引弧部关于载流触片的旋转中心形成旋转对称结构,特别是,当动触头组件转至分闸位置时,引弧部与静触头间隔相对,将分闸后动触头组件与静触头之间的电弧引向载流触片,利于保护弹性触片。
22、此外,弹性触片与载流触片通过插接配合的定位柱和定位槽配合,既方便装配,又避免弹性触片与载流触片固定时发生相对移动。
23、此外,载流触片的限位面与转轴的径向槽之间设置有防呆结构,利于限位动触桥,避免动触桥被错位装配。
1.动触头组件,包括转轴(11)以及设置于转轴(11)的动触桥(12),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桥(12)包括弹性触片(121)和载流触片(122),所述弹性触片(121)与载流触片(122)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弹性触片(121)两端的夹持部(1211)分别与载流触片(122)两端的接触部(1221)间隔相对,每个夹持部(1211)与一个接触部(1221)弹性配合形成一个夹持间隙(120),每个夹持部(1211)面向接触部(1221)一侧的中部设有凸出的导向凸台(12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载流触片(122)的厚度大于弹性触片(121)的厚度,两个夹持部(1211)之间的连接线长度与两个接触部(1221)之间的连接线长度相等,弹性触片(121)发生弹性形变为夹持间隙(120)提供触头压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载流触片(122)与弹性触片(121)的厚度相同,且载流触片(122)的载流能力大于弹性触片(12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凸台(1214)与夹持部(1211)之间采用弧形面过渡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夹持部(1211)的相对两侧边缘分别为弧形卷边(1215),所述弧形卷边(1215)向背离载流触片(122)的方向弯曲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接触部(1221)至少有一侧边缘设有引弧部(1222),且两个接触部(1221)的引弧部(1222)关于载流触片(122)的旋转中心形成旋转对称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触片(121)与载流触片(122)的中部设置有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包括插接配合的定位柱(1224)和定位槽(1216)。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11)的中部开设有用于装配动触桥(12)的径向槽(110),所述径向槽(110)与载流触片(122)之间设置有防呆结构,所述防呆结构至少包括一对相互配合的防呆凹槽(1225)和防呆凸起(11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触片(121)包括支撑段(1212)和两个接触部(1221),所述支撑段(1212)与接触部(1221)分别位于两个相互平行的平面,所述支撑段(1212)的一侧表面作为配合面用于与载流触片(122)的中部配合,所述支撑段(1212)的中部开设有一个定位槽(1216),每个接触部(1221)与支撑段(1212)的一端衔接有一段弯折部(1213),使配合面凸出于导向凸台(1214)的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载流触片(122)为条形板体,所述载流触片(122)的一侧板面为接触面(122a),与接触面(122a)相邻的两个载流触片(122)侧面为限位面(122b),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载流触片(122)的中部弯折,使载流触片(122)中部的接触面(122a)凸出于两个接触部(1221)的接触面(122a),且两个接触部(1221)的接触面(122a)位于同一平面。
12.触头机构,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静触头(2),其特征在于:在两个静触头(2)之间设置有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动触头组件(1),每个夹持间隙(120)用于夹持一个静触头(2)。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触头机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接触部(1221)的一侧边缘设置有引弧部(1222),动触头组件(1)转至分闸位置时,每个引弧部(1222)分别与一个静触头(2)间隔相对。
14.隔离开关,包括操作模块以及由操作模块驱动的接触模块,所述接触模块包括至少一个接触单元,所述接触单元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触头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