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连铸机,尤其是一种双带连铸机的校平机构。
背景技术:
1、在有色金属宽板铸造作业中,需要将金属熔化成液体,通过流槽和前箱,进入到铸机铸腔内结晶固化成板。双带连铸机的上机架与下机架之间形成铸腔,在铸造过程中,铸腔的各位置平衡,是保证铸腔尺寸的重要参数,铸腔各位置截面尺寸越规整,铸腔内结晶固化的铸坯的形状也就越规整,铸胚在后续进轧过程中越顺利,保证了连铸机的连续铸造工序,避免因铸腔倾斜度过大,或铸腔各位置尺寸差距过大,造成铸造的铸坯截面尺寸差距过大,在进行轧制时出现跑偏和进轧困难等问题,导致连铸机非正常停机无法连续铸造,而连铸机的非正常停机不仅会导致后续工序无法正常进行,前期准备工作也得重新开展,所产生的时间成本以及人工成本非常高,且还会造成部分零部件如连铸机铸嘴的损坏,此外,尺寸不规整的铸胚在轧制后对成品板猜的质量也会产生影响。
2、为保证铸腔各位置高度符合要求,在进行整体调节前,需要对支撑辊进行检测,使用靠尺覆盖在支撑辊顶端,用塞尺测量各个支撑辊的高度差,并进行调整,所有支撑辊与靠尺之间的缝隙需要大于0.03,小于0.08;在满足以上条件后,再通过增减设置在下机架上的垫块高度来调整铸腔高度,而垫块的高度取决于垫块下方的垫片数量;完成铸腔高度调整后,再对铸腔是否平行、铸腔上下各个点位是否对齐,进行调整修正,参考说明书附图3,现常常采用如下方式,利用外支撑机构6021将下机架602向上升起,再利用升降机构6012带动上机架悬架6011进而带动上机架601下降,采用导引轮6013和导引块6014来引导上机架601的移动轨迹,控制上机架601达到相应位置,之后再使用拉板模拟铸胚在上机架601与下机架602形成的铸腔中的状态,依次在铸腔的前、中、后三个部分停留,并利用塞尺检查上机架601与拉板之间的间隙,来判断铸腔各位置的高度是否一致,但此种方式只能依靠不断测试和测量来对铸腔高度进行调整,耗费时间长、调整流程复杂,且需要频繁拆卸垫块增减垫片来调整铸腔高度,且无数据反馈;更无法保证上机架601与下机架602之间是否平行,在平行的情况下,上机架601与下机架602之间相应的点位是否对齐,是否存在上机架601与下机架602之间前后未对齐或左右未对齐,导致上机架601有部分位置未接触到垫块,靠其余位置支撑的问题,这样在生产时的产生的震动可能会导致铸胚流出铸腔时的尺寸,因上机架601未接触到垫块位置处产生的晃动,而发生变化,对铸造作业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带连铸机的校平机构,能够实时检测并反映调整后上机架与下机架之间形成的铸腔高度,保证上机架与下机架之间的平行以及上机架与下机架对齐对正,上机架与下机架各个位置均接触,提高上机架与下机架之间形成的铸腔尺寸精度。
2、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双带连铸机的校平机构,包括上机架和下机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垫块、压力传感器和对齐机构,所述垫块至少为两组,每组垫块至少为三个并沿下机架长度方向间隔均匀的设置在下机架上,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在上机架上,并与垫块一一对应设置,所述上机架、下机架的侧面设有对齐机构。
3、进一步地,所述对齐机构包括顶块、顶杆和顶杆座,所述顶块设置在上机架的侧面,所述顶杆座设置在下机架的侧面,并与顶块一一对应设置,所述顶杆滑动设置在顶杆座内,所述顶杆下端还连接有控制顶杆滑动的推杆机构。
4、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对齐机构还包括弹簧座和弹簧,所述顶杆座底部开孔,所述弹簧座设置在顶杆座底部开孔内,所述弹簧套设在贯穿弹簧座的推杆机构上,所述弹簧下端与弹簧座相连,上端与顶杆下端相连。
5、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弹簧座与顶杆座螺纹连接。
6、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顶杆上端为锥形,所述顶块下端设有与顶杆上端适配的凹槽。
7、进一步地,所述推杆机构包括推杆和第一螺母,所述第一螺母固设在顶杆座底部,所述推杆与第一螺母螺纹连接,并竖直设置在顶杆下方,所述推杆的上端与顶杆相连。
8、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推杆机构还包括背紧螺母,所述第二螺母与推杆螺纹连接并设置在第一螺母下方。
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多组垫块与压力传感器,可通过压力传感器是否显示数值来判断上机架与下机架之间相对应的点位是否接触,通过多个相对应的点位均接触来保证上机架与下机架之间的平行设置,再通过设置在上机架与下机架上侧面的对齐机构保证上机架与下机架之间各个点位的对齐对正,有效地保证上机架与下机架之间形成的铸腔形状规整,提高铸腔各位置处的尺寸精度,使得制出的铸胚能够有效地进入后序的进轧工序,不会因形状尺寸问题导致堵线,保证双带连铸机能够连续铸造;同时还可随时掌握上机架与下机架接触时多个不同位置处的压力数据,通过压力数据监控调整铸腔高度时的压力数值,进而判断铸腔的高度尺寸数据是否达到工艺规定的标准,节省了反复调整测试确认铸腔高度是否满足工艺规定的时间以及人力成本。
1.一种双带连铸机的校平机构,包括上机架(601)和下机架(60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垫块(603)、压力传感器(604)和对齐机构,所述垫块(603)至少为两组,每组垫块(603)至少为三个并沿下机架(602)长度方向间隔均匀的设置在下机架(602)上,所述压力传感器(604)设置在上机架(601)上,并与垫块(603)一一对应设置,所述上机架(601)、下机架(602)侧面设置有对齐机构(60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带连铸机的校平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齐机构(605)包括顶块(6051)、顶杆(6052)和顶杆座(6053),所述顶块(6051)设置在上机架(601)的侧面,所述顶杆座(6052)设置在下机架(602)的侧面,并与顶块(6051)一一对应设置,所述顶杆(6052)滑动设置在顶杆座(6053)内,所述顶杆(6052)下端还连接有控制顶杆(6052)滑动的推杆机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带连铸机的校平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齐机构(605)还包括弹簧座(6058)和弹簧(6057),所述顶杆座(6053)底部开孔,所述弹簧座(6058)设置在顶杆座(6053)底部开孔内,所述弹簧(6057)套设在贯穿弹簧座(6053)的推杆机构上,所述弹簧(6057)下端与弹簧座(6058)相连,上端与顶杆(6052)下端相连。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带连铸机的校平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座(6058)与顶杆座(6053)螺纹连接。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带连铸机的校平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杆(6052)上端为锥形,所述顶块(6051)下端设有与顶杆(6052)上端适配的凹槽。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带连铸机的校平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杆机构包括推杆(6054)和第一螺母(6055),所述第一螺母(6055)固设在顶杆座(6053)底部,所述推杆(6054)与第一螺母(6055)螺纹连接,并竖直设置在顶杆(6052)下方,所述推杆(6054)的上端与顶杆(6052)下端相连。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双带连铸机的校平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杆机构还包括第二螺母(6056),所述第二螺母(6056)与推杆(6054)螺纹连接并设置在第一螺母(6055)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