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5-03-15  18


本技术涉及但不限于显示,尤指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1、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屏占比(即实际显示区域的面积在显示侧总面积中的占比)”已成为显示装置追求的外观特性之一。基于美观程度及视角效果等方面的考虑,极致窄边框甚至全屏显示成为显示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然而,显示装置下边框的屏幕存在容易破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能够解决显示装置下边框的屏幕容易破碎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包括:胶框、显示基板、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至少一个底板;所述底板包括底壁和设置在所述底壁上的第一侧壁;所述胶框设置在所述底壁远离所述第一侧壁的一侧;所述显示基板位于所述胶框和所述第一侧壁远离所述底壁的一侧;所述显示基板包括相对设置的彩膜基板和阵列基板,所述彩膜基板面向所述底壁;在垂直于所述显示基板的方向上,靠近所述第一侧壁一侧的所述彩膜基板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阵列基板的正投影范围内;所述彩膜基板与所述胶框连接;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一侧壁的顶端连接,设置为向所述阵列基板提供支撑;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连接,设置为向所述彩膜基板提供支撑。

3、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部远离所述底壁的一侧表面为第一支撑面,所述第一支撑面与所述底壁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二支撑部远离所述底壁的一侧表面为第二支撑面,所述第二支撑面与所述底壁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

4、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彩膜基板与所述胶框通过第一粘胶层连接,所述彩膜基板与所述第二支撑面通过第二粘胶层连接,所述阵列基板与所述第一支撑面通过第三粘胶层连接。

5、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集成电路,所述集成电路与所述阵列基板绑定连接,所述集成电路在所述底壁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三粘胶层在所述底壁上的正投影的范围内。

6、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第一偏光片和第二偏光片中的至少之一,所述第一偏光片设置在所述彩膜基板靠近所述底壁的一侧,所述第二偏光片设置在所述阵列基板远离所述底壁的一侧。

7、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垂直于所述显示基板的方向上,靠近所述胶框一侧的所述第一偏光片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彩膜基板的正投影范围内;所述第一粘胶层设置为将所述彩膜基板、所述第一偏光片与所述胶框连接,所述第二粘胶层设置为将所述第一偏光片与所述胶框连接。

8、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光学组件和光源;所述光源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侧壁一侧的所述底壁上,所述光学组件设置为将来自所述光源的光线入射到所述显示基板。

9、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壁、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围成第一腔体,所述光源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

10、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粘胶层还设置为使所述彩膜基板与所述光学组件连接,所述第二粘胶层还设置为使所述彩膜基板与所述光学组件连接。

11、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组件包括导光板和设置在所述导光板靠近所述显示基板一侧的棱镜层,在垂直于所述显示基板的方向上,所述导光板的正投影与所述底壁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所述导光板和所述棱镜层后进入所述显示基板。

12、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组件还包括反射层,所述反射层设置在所述导光板远离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所述反射层设置为将光线反射至所述显示基板内。

13、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机壳,所述机壳设置在所述底壁和所述胶框远离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所述反射层通过第四粘胶层与所述机壳连接。

14、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胶框在所述底壁上的正投影和所述反射层在所述底壁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15、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模组包括单个所述底板,所述底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壁上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分别位于所述底壁的相对两端,在垂直于所述显示基板的方向上,所述显示基板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底壁的正投影范围内;所述胶框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二侧壁一侧的所述底壁上。

1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显示模组。

1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通过设置彩膜基板面向底壁,使得靠近第一侧壁处的彩膜基板和阵列基板在沿远离底壁的方向上形成倒置的阶梯形表面,有助于从底壁一侧向这两个表面分别提供支撑,而通过设置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与第一侧壁连接,利用第一支撑部向阵列基板提供支撑,利用第二支撑部向彩膜基板提供支撑,使得在靠近第一侧壁的一侧,显示基板暴露出的两层表面均能够得到支撑,避免了显示基板在下边框处受力不均。解决了显示装置下边框的屏幕容易破碎的问题。

18、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技术特征: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胶框、显示基板、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至少一个底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远离所述底壁的一侧表面为第一支撑面,所述第一支撑面与所述底壁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二支撑部远离所述底壁的一侧表面为第二支撑面,所述第二支撑面与所述底壁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彩膜基板与所述胶框通过第一粘胶层连接,所述彩膜基板与所述第二支撑面通过第二粘胶层连接,所述阵列基板与所述第一支撑面通过第三粘胶层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集成电路,所述集成电路与所述阵列基板绑定连接,所述集成电路在所述底壁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三粘胶层在所述底壁上的正投影的范围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第一偏光片和第二偏光片中的至少之一,所述第一偏光片设置在所述彩膜基板靠近所述底壁的一侧,所述第二偏光片设置在所述阵列基板远离所述底壁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显示基板的方向上,靠近所述胶框一侧的所述第一偏光片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彩膜基板的正投影范围内;所述第一粘胶层设置为将所述彩膜基板、所述第一偏光片与所述胶框连接,所述第二粘胶层设置为将所述第一偏光片与所述胶框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光学组件和光源;所述光源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侧壁一侧的所述底壁上,所述光学组件设置为将来自所述光源的光线入射到所述显示基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围成第一腔体,所述光源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粘胶层还设置为使所述彩膜基板与所述光学组件连接,所述第二粘胶层还设置为使所述彩膜基板与所述光学组件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组件包括导光板和设置在所述导光板靠近所述显示基板一侧的棱镜层,在垂直于所述显示基板的方向上,所述导光板的正投影与所述底壁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所述导光板和所述棱镜层后进入所述显示基板。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组件还包括反射层,所述反射层设置在所述导光板远离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所述反射层设置为将光线反射至所述显示基板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机壳,所述机壳设置在所述底壁和所述胶框远离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所述反射层通过第四粘胶层与所述机壳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胶框在所述底壁上的正投影和所述反射层在所述底壁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包括单个所述底板,所述底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壁上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分别位于所述底壁的相对两端,在垂直于所述显示基板的方向上,所述显示基板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底壁的正投影范围内;所述胶框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二侧壁一侧的所述底壁上。

15.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显示模组包括胶框、显示基板、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至少一个底板;底板包括底壁和设置在底壁上的第一侧壁;胶框设置在底壁远离第一侧壁的一侧;显示基板位于胶框和第一侧壁远离底壁的一侧;显示基板包括相对设置的彩膜基板和阵列基板,彩膜基板面向底壁;在垂直于显示基板的方向上,靠近第一侧壁一侧的彩膜基板的正投影位于阵列基板的正投影范围内;彩膜基板与胶框连接;第一支撑部与第一侧壁的顶端连接,设置为向阵列基板提供支撑;第二支撑部与第一支撑部连接,设置为向彩膜基板提供支撑。

技术研发人员:刘金超,曹杰,汤兵兵,龚庸才,黄炯,张恒,韩学峰,于迎春,解亚杰,祝青,朱孝菲,李姗姗,徐成义,徐学磊,余江,孙月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919
技术公布日:2024/5/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150990.html

最新回复(0)